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34篇 |
免费 | 602篇 |
国内免费 | 28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3篇 |
儿科学 | 60篇 |
妇产科学 | 38篇 |
基础医学 | 364篇 |
口腔科学 | 151篇 |
临床医学 | 1401篇 |
内科学 | 1984篇 |
皮肤病学 | 37篇 |
神经病学 | 130篇 |
特种医学 | 22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44篇 |
综合类 | 3767篇 |
预防医学 | 632篇 |
眼科学 | 23篇 |
药学 | 1949篇 |
18篇 | |
中国医学 | 2583篇 |
肿瘤学 | 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47篇 |
2023年 | 260篇 |
2022年 | 287篇 |
2021年 | 437篇 |
2020年 | 376篇 |
2019年 | 285篇 |
2018年 | 160篇 |
2017年 | 257篇 |
2016年 | 270篇 |
2015年 | 308篇 |
2014年 | 538篇 |
2013年 | 533篇 |
2012年 | 672篇 |
2011年 | 664篇 |
2010年 | 767篇 |
2009年 | 648篇 |
2008年 | 726篇 |
2007年 | 738篇 |
2006年 | 679篇 |
2005年 | 760篇 |
2004年 | 620篇 |
2003年 | 603篇 |
2002年 | 499篇 |
2001年 | 494篇 |
2000年 | 430篇 |
1999年 | 338篇 |
1998年 | 303篇 |
1997年 | 243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46篇 |
1994年 | 130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了解海洋石油某公司健康体检时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与性别、年龄、心率及自主神经的关系。方法对海洋石油某公司3299例职工体检时检出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收集统计,进行性别、年龄对比。结果男性与女性患病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男性21~40岁组与31~40岁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0岁组、31~40岁组与41~50岁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结果显示,各年龄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S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发病机制多认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2.
早期复极综合征612例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与年龄、性别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 2003年9月-2005年8月对18 000名来我院体检人群采用整群抽样原则完成早期复极综合征普查工作.结果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3.40%,其中男性3.99%(21~30岁4.45%,31~40岁4.24%,41~50岁2.82%),女性患病率为0.44%(21~30岁0.45%,31~40岁0.46%,41~50岁0.38%).轻度体力活动人群患病率2.32%,中度以上体力活动人群患病率4.05%.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并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 相似文献
53.
54.
复律汤治疗频发室性早搏3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安神定志类中药配伍组方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治疗组服用复律汤(黄芪、人参、苦参、黄连、川芎、葛根、远志、三七、水蛭等),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谷维素。结果: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提示:本方具有补益阳气,化瘀通脉,安神定志的作用。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5.
心源性猝死是威胁人类生命主要的杀手之一,每年美国有45万、英国有12万、我国有10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83是由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引起的。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能自动识别及处理室性心律失常,自1980年美国FDA批准其应用于临床开始,已作为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患者在突发症状后的1h内,由于心脏骤停等原因引起的死亡。目前采用的症状发作后1h内死亡的严格时间定义使约90%以上的SCD归因于心律失常,其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约占85%。近年SCD逐渐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一个重要疾病。在美国每年SCD的发病人数超过所有脑卒中、肺癌、乳腺癌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死亡人数的总和,SCD事件的发生超过30万例次/年囡,占总死亡的13%。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房颤合并慢性收缩性心衰(简称HFrEF)患者应用活血复脉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接诊的150例房颤合并HFrEF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75例/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活血复脉汤治疗,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心功能分级I级(33.33%)大于对照组(13.33%),研究组的Ⅲ级(8.00%)小于对照组(25.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LVEDV(64.79±2.20)ml、LVESV(51.96±2.64)ml大于对照组(62.16±2.05)ml、(49.50±2.12)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NT-ProBNP水平(469.64±105.64)ng/L小于对照组(798.54±159.55)ng/L、研究组的MLHFQ评分(72.68±10.22)分大于对照组(56.86±11.37)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合并HFrEF患者应用活血复脉汤治疗效果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 探讨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PC12细胞OGD/R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OGD/R处理)以及干预组(给予OGD/R处理+NRG1β干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采用荧光强度分析技术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ROS)水平,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细胞丙二醛(MDA)水平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吸光度比值,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线粒体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t=25.76,P<0.01),ROS水平显著升高(t=12.43,P<0.01),GSH/GSSG吸光度比值显著降低(t=9.17,P<0.01),MDA水平显著升高(t=29.46,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t=8.03,P<0.01),ROS水平显著降低(t=10.34,P<0.0...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复肝春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选择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42例,分别于服用复肝春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观察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每分血流量。结果用药1个月,Dpv升高、Dsv、Qsv下降,Vpv升高;用药2个月,Dpv、Dsv、Dsv持续下降,Vpv持续升高,Qpv无明显变化。结论复肝春可以有效改善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