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856篇 |
免费 | 1997篇 |
国内免费 | 229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9篇 |
儿科学 | 128篇 |
妇产科学 | 42篇 |
基础医学 | 1586篇 |
口腔科学 | 123篇 |
临床医学 | 5834篇 |
内科学 | 8196篇 |
皮肤病学 | 41篇 |
神经病学 | 952篇 |
特种医学 | 94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1002篇 |
综合类 | 9463篇 |
预防医学 | 2318篇 |
眼科学 | 24篇 |
药学 | 3921篇 |
108篇 | |
中国医学 | 3103篇 |
肿瘤学 | 3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528篇 |
2023年 | 937篇 |
2022年 | 1160篇 |
2021年 | 1433篇 |
2020年 | 1156篇 |
2019年 | 959篇 |
2018年 | 506篇 |
2017年 | 874篇 |
2016年 | 986篇 |
2015年 | 1140篇 |
2014年 | 1917篇 |
2013年 | 1752篇 |
2012年 | 2374篇 |
2011年 | 2368篇 |
2010年 | 2238篇 |
2009年 | 2277篇 |
2008年 | 2271篇 |
2007年 | 2089篇 |
2006年 | 1949篇 |
2005年 | 1913篇 |
2004年 | 1396篇 |
2003年 | 1109篇 |
2002年 | 867篇 |
2001年 | 678篇 |
2000年 | 510篇 |
1999年 | 433篇 |
1998年 | 360篇 |
1997年 | 324篇 |
1996年 | 308篇 |
1995年 | 265篇 |
1994年 | 237篇 |
1993年 | 183篇 |
1992年 | 127篇 |
1991年 | 152篇 |
1990年 | 112篇 |
1989年 | 120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探讨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运城同德医院收治300例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患者设为A组,将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300例健康人设为B组.两组人员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然后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的检... 相似文献
83.
84.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6)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对伴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或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大鼠颈动脉血管及血清白介素-6(interlenkim-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分两批次建立HL+CP及DM+CP大鼠模型。分组如下,A和A′组:均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各7只;B(HL)和B′(DM)组:每组各7只;C(HL+CP)和C′(DM+CP)组,每组各21只。模型建成后将C和C′组分别分为C1和C1′组(均为自然进程组),C2和C2′组(均为单纯拔牙组),C3和C3′组(均为拔牙+抗生素组),每组各7只。C2、C2′、C3、C3′组分2次分别拔除左右实验牙(双侧上颌第一、二磨牙)。拔牙前后分5个时间点(T1~T5)采集血清(第1次拔牙前为T1,第1次拔牙后1周为T2,第2次拔牙后1、3、5周分别为T3、T4和T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IL-6的绝对含量,实验组IL-6绝对含量与同批次对照组绝对含量... 相似文献
85.
亓鹏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1)
1.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概念和特点
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概念血管性疾病包括心血管、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首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多学科研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医学界已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血管性疾病的关键病理过程,即心、脑和周围血管疾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涉及2个独立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并将其概括为一新的概念,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 相似文献
86.
87.
大气细颗粒物(PM2.5)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与炎症、脂蛋白异常、内质网应激、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心脏功能改变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等.本文综述PM2.5暴露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88.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恶性实体瘤的复发转移主要是通过淋巴及血液系统播散。癌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在循环中播散并存活,之后循环的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 cell,CTC)落户到其它部位或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灶。在文献中,有时将微转移作为CTC的代名词。严格来说,这是不准确的,两个词定义侵袭过程中的不同阶段。CTC是指侵袭或非侵袭的肿瘤细胞自发或因诊疗操作进入外周血循环。在导致肿瘤转移的一系列连续事件中,肿瘤细胞进入循环较早于微转移形成。后者起因于CTC在外周组织中渗出并生长,它们可能以一种休眠状态沉默一段长短不等的时间,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为临床可发现的转移。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我院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探讨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问题。方法:4例行HLA相合的同胞间异基因外周干细胞移植(Allo-PBSCT)、2例行自体外周干细胞移植(APBSCT)和1例行自体骨髓移植(Au-to-BMT)。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平均时间为11天;血小板≥20×109/L平均时间为16天;发生Ⅱ~Ⅲ度aGVHD1例,cGVHD1例,溶血性贫血2例,间质性肺炎2例,中位随访时间18(6~42)月,全部病例现均存活。结论: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