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68篇 |
免费 | 434篇 |
国内免费 | 37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64篇 |
妇产科学 | 26篇 |
基础医学 | 294篇 |
口腔科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1305篇 |
内科学 | 468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82篇 |
特种医学 | 26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069篇 |
综合类 | 4205篇 |
预防医学 | 495篇 |
眼科学 | 40篇 |
药学 | 2625篇 |
20篇 | |
中国医学 | 727篇 |
肿瘤学 | 2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300篇 |
2022年 | 267篇 |
2021年 | 239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180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158篇 |
2016年 | 218篇 |
2015年 | 261篇 |
2014年 | 431篇 |
2013年 | 437篇 |
2012年 | 671篇 |
2011年 | 747篇 |
2010年 | 625篇 |
2009年 | 599篇 |
2008年 | 690篇 |
2007年 | 635篇 |
2006年 | 584篇 |
2005年 | 679篇 |
2004年 | 583篇 |
2003年 | 570篇 |
2002年 | 436篇 |
2001年 | 384篇 |
2000年 | 379篇 |
1999年 | 230篇 |
1998年 | 234篇 |
1997年 | 193篇 |
1996年 | 166篇 |
1995年 | 166篇 |
1994年 | 164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77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79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不同时机给药对瑞芬太尼致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切皮前静推艾司氯胺酮0.25 mg/kg,缝皮前20 min静推2 mL生理盐水;B组切皮前静推生理盐水2 mL,缝皮前20 min静推艾司氯胺酮0.25 mg/kg; C组切皮前静推生理盐水2 mL,缝皮前20 min静推生理盐水2 mL。采用电子压力测痛仪测定患者切口周围及前臂术前、术后6 h、12 h、24 h和48 h的疼痛阈值;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估患者术后30 min、 2 h、 6 h、 12 h、24 h、48 h的疼痛程度;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 assessment of sedation, OAAS)评估患者拔管后5 min的意识状态;记录各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曲马多使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切口周围和前臂的疼痛阈值检测均显示:术前痛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 h、12 h、24 h的痛阈,B组高于A、C组,A组高于C组,差...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去甲氧柔红霉素、柔红霉素分别联合阿糖胞苷诱导治疗初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初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82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治疗组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均持续治疗3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随访1年观察生存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5.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53.65%(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半年和1年的生存率为的87.80%和60.97%,与对照组治疗的70.73%和51.21%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1年的复发率为17.07%,明显高于低于对照组的36.58%(P<0.05)。结论 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面临的的重点和难点.现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较少且疗效有限.近年来发现氯胺酮具有快速、高效的抗抑郁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其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作用.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氯胺酮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相关研究,重点就氯胺酮在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中临床应用,可能的分子机制及其可行性及... 相似文献
84.
85.
观察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P)患者在推拿牵引前后唾液中儿茶酚胺(C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推拿牵引疗法后患者唾液中去甲肾上素(NE)的含量明显升高;多巴胺(DA)的含量有明显下降。说明推拿牵引产生的效应影响了外周CA的代谢。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氯胺酮和舒芬太尼、丙泊酚麻醉。观察2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丙泊酚使用剂量,麻醉并发症,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术后24 h电话随访结果。结果丙泊酚首次剂量、总剂量A组均大于B组(P均<0.05);注射痛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2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术后24 h电话随访患者满意度与不适感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舒芬太尼与丙泊酚麻醉可降低血压并减慢心率,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能减少丙泊酚的用量,降低注射痛的发生率,不影响苏醒质量,是无痛胃镜检查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氯胺酮在合并有并发症产妇的剖宫产术全麻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ASA分级Ⅱ~Ⅲ级的产妇4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全麻组(Q组)和椎管内麻醉组(Z组)。Q组方案:静注氯胺酮1mg·kg-1、司可林100 mg,气道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前一般无需追加上述药物,若追加氯胺酮其总量不超过1.5 mg·kg-1、司可林总量不超过200 mg,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胎儿脐带血行血气分析并对胎儿进行1min和5 min Apgar评分。观察产妇入室至离室各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脉率血氧饱和度及产妇入室至手术开始所需的时间等指标。并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5 d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 :在两组血气分析数值中Q组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两项值均高于Z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血压、心率两组间在个别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率血氧饱和度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入室至手术开始所需的时间Q组明显短于Z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可以安全地用于剖宫产术全麻中,尤其适用于危重或禁用椎管内麻醉的产妇。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芬太尼、氯胺酮联合使用在儿童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以及副反应。方法:将32例ASAⅠ-Ⅱ儿童术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芬太尼0.4ug/kg.h,氯胺酮70ug/kg.h,对照组使用氯胺酮100ug/kg.h,两组均采用静脉微泵控制输液,分析两组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和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镇痛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治疗组副反应高于对照组。结论:芬太尼、氯胺酮联合使用在儿童术后镇痛使用中,疗效好,能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是儿童术后镇痛的一种高效,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体内对脑胶质瘤G422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G422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TX阳性对照组及NCTD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mg.kg-1),每组10只,另设10只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日给生理盐水灌胃,CTX和NCTD组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药,10 d后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sIL-2R的含量;酶联免疫ELISA法测IFN-γ含量;剥瘤,计算抑瘤率;剥瘤的同时取脾脏,计算脾脏指数;MTT法检测NCTD对荷瘤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NCTD可降低荷瘤小鼠血清sIL-2R含量,提高IFN-γ含量,抑制G422细胞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对脾脏指数影响较少,可促进荷瘤小鼠的T、B淋巴细胞增殖。结论:NCTD体内外可抑制G422细胞生长,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在分娩镇痛转剖宫产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100例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转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产妇硬膜外注药辅助应用艾司氯胺酮麻醉,对照组产妇继续实施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点[产妇进入手术室时(T0)、硬膜外腔注入实验量4 min时(T1)、切皮时(T2)、胎儿娩出时(T3)、清理腹腔时(T4)、手术结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_)水平,产妇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入室至切皮时间、麻醉至胎儿取出时间),产妇的围手术期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手术医生满意度、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产妇不同点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T2、T3、T4时的HR、MAP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入室至切皮时间(5.77±1.61)min、麻醉至胎儿取出时间(8.07±1.03)min短于对照组的(18.59±2.11)、(20.11±1.26)m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