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373篇 |
免费 | 9493篇 |
国内免费 | 829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10篇 |
儿科学 | 1232篇 |
妇产科学 | 1281篇 |
基础医学 | 8897篇 |
口腔科学 | 1260篇 |
临床医学 | 25525篇 |
内科学 | 24770篇 |
皮肤病学 | 976篇 |
神经病学 | 5528篇 |
特种医学 | 1095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75篇 |
外科学 | 14978篇 |
综合类 | 49268篇 |
预防医学 | 7646篇 |
眼科学 | 5550篇 |
药学 | 18532篇 |
364篇 | |
中国医学 | 10152篇 |
肿瘤学 | 60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922篇 |
2023年 | 3832篇 |
2022年 | 4577篇 |
2021年 | 6052篇 |
2020年 | 5170篇 |
2019年 | 3856篇 |
2018年 | 2062篇 |
2017年 | 3373篇 |
2016年 | 3960篇 |
2015年 | 4692篇 |
2014年 | 7354篇 |
2013年 | 7525篇 |
2012年 | 10565篇 |
2011年 | 11764篇 |
2010年 | 11022篇 |
2009年 | 11720篇 |
2008年 | 12571篇 |
2007年 | 11427篇 |
2006年 | 11298篇 |
2005年 | 11175篇 |
2004年 | 8818篇 |
2003年 | 7517篇 |
2002年 | 6053篇 |
2001年 | 5165篇 |
2000年 | 3788篇 |
1999年 | 3042篇 |
1998年 | 2544篇 |
1997年 | 2158篇 |
1996年 | 1969篇 |
1995年 | 1699篇 |
1994年 | 1437篇 |
1993年 | 1032篇 |
1992年 | 765篇 |
1991年 | 647篇 |
1990年 | 484篇 |
1989年 | 546篇 |
1988年 | 163篇 |
1987年 | 153篇 |
1986年 | 104篇 |
1985年 | 78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5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22,(2)
介绍一种用动静脉环植入组织工程室进行体内组织工程内生性血管化的方法, 内生性血管化是将动静脉环/束固定在组织工程室中, 新生血管以动静脉环/束为轴从内向外使构建体血管化。动静脉环具有较强的诱导血管化的能力, 联合特定的细胞生长环境, 可将种子细胞构建成不同的有良好血管化的移植物。该法有望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不足的问题, 并将组织工程扩大到构建大而厚的三维移植物, 使用于临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面中部提升术联合复合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10月至2020年5月,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接诊面中部老化患者26例, 男10例、女16例;年龄38~65(47±6)岁。术前标记双侧面部下垂组织、容量缺失部位、面部静态性皱纹范围。用颞部发际线缘切口, 对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剥离、折叠及悬吊以提升面中部;行脂肪抽吸术并制备复合脂肪, 其中结构脂肪注射于术前标记面部容量缺失部位, 血管外基质成分凝胶注射至静态性皱纹真皮层。术后6个月和12个月, 采用观察者全球审美改善量表和患者全球审美改善量表进行评分, 统计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6个月, 26例患者面部老化均得到改善。术后12个月, 14例(53.8%)患者面部老化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 8例(30.8%)患者中度改善, 4例(15.4%)患者轻微改善;25例(96.0%)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1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 1例患者出现术后瘢痕增生, 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面中部提升术联合复合脂肪移植的方法在提升面部软组织同时补充面部缺失容量, 改善面部静态性皱纹, 综合性解决... 相似文献
993.
首次证明以利尿剂为中心降压药有效的是1967年发表的VACS(Veterans administration cooperative study)研究。其后,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口服降压药问世,为了证实这些新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效果而进行了广泛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994.
体外反搏对减轻高脂饲养猪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洪 伍贵富 张焰 陈小林 郑振声 詹澄扬 柳俊 何建桂 熊艳 方典秋 梁陆光 钱月桃 凌桂芳 戴刚 冯铭喆 王奎健 朱振宇 马虹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0):959-961,1000,F0002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减轻高脂饲养猪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雄性乳猪16头,用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猪进行36h体外反搏治疗。对腹主动脉作苏丹Ⅲ染色,分析脂质浸润阳性率;用基因芯片分析猪的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结果腹主动脉苏丹Ⅲ染色图像定量分析阳性率,高脂组为6.49%±0.84%,高脂加反搏组为2.29%±0.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改变的基因:芯片1(反搏组Cy3/高脂组Cy5):整合素β10.06、CTGF0.28;芯片2(反搏组Cy3/高脂组Cy5):整合素β10.62、CTGF0.39。结论体外反搏可以下调内皮细胞整合素β1、CTGF基因的表达,降低血管內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6)
目的系统评价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 选取从建库到2021年3月7日发表的CIN组和非CIN组CAG或PCI患者术前hs-CRP水平的研究。获得相关数据后, 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14项相关研究, 包括11 885例CAG或PCI治疗患者(1 034例CIN患者和10 851例非CIN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 CIN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CIN组(WMD=3.77, 95%CI:2.80~4.74, P<0.001, I2=93%), CAG或PCI术前hs-CRP水平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CIN。敏感性分析表明该研究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亚组分析的结果表明样本量、研究人群、地理位置和CIN的定义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显示, 高hs-CRP水平是CAG或PCI术后CIN的危险因素, 然而仍... 相似文献
996.
约50%的心力衰竭是由缺血性心脏病引起。血管新生疗法作为难治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新疗法而受到关注。血管新生疗法中,有给予血管生长因子等方法,但其在双盲临床试验中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另外,根据近年的研究,已经明确骨髓细胞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体液因子(VEGF、bFGF、PDGF等),并已知骨髓细胞中的未成熟干细胞会向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而且,已经证明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进行骨髓细胞移植治疗后,可以增加血流,改善心功能。到目前为止,基于自体骨髓细胞移植的血管新生疗法正在世界各地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是,由于各个实验规模较小,且为短期观察,为确定该种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要大规模双盲临床试验来证实。期待今后自体骨髓移植的血管新生疗法有望成为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7.
造血细胞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G-CSF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CSF是一种仅通过皮下注射,动员骨髓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进入末梢血的造血细胞因子。在动物实验中,其通过介导血管新生减轻缺血,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由于这种治疗简单易行,已经在临床应用,并已针对重度冠状动脉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研究其有效性。但是,目前效果还不稳定。今后,期待通过基础实验明确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高效和安全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998.
润滑涂层广泛用于减少介入器械与血管之间的摩擦、改善介入器械表面生物相容性,同时也带来了涂层稳定性问题及相关风险。该文从器械描述、性能验证、技术要求等方面对涂层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以期将涂层带来的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观察消癌平辅助同步放化疗对晚期食管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红素氧合酶-1(HO-1)、癌抗原125(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同步放化疗方式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癌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生存率不断提高,接踵而至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孕34周以下、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约为60%,孕期更短或出生体重更低者,发生率可达66%~82%。早产儿为什么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呢?这是因为正常视网膜血管在怀孕36~40周内才能达到视网膜周边部,如果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