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6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9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10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17篇
内科学   153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867篇
预防医学   427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436篇
  4篇
中国医学   261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以发热,肝、脾或(和)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障碍为临床特征,骨髓和淋巴结活检可见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及有核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i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过程中可并发HPS,且病情危重,临床上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价低的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冷冻球囊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纳入本科诊断为房颤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患者155例,术前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8例,ACT维持在250~300 s;B组77例,ACT维持在300~350 s。观察患者术中、住院期间以及出院1个月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较A组住院期间股静脉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高(13.0%vs 1.3%,P<0.05),其他部位出血事件(如脑出血、心包积液、皮肤黏膜出血等)无差异。经性别分组后,男性及女性患者ACT达标率无差异(86.76%±16.56%vs 91.26%±14.57%,P>0.05),但女性患者术中肝素总量少于男性[(7 889.71±1 712.22)U vs (9 372.99±1 999.85)U,P<0.05]。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ACT维持在250~300 s是安全的,女性患者术中ACT更易达标。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血糖检验结果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所接收治疗的50例糖尿病患者,采取静脉血和指尖血,采用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所有患者的血糖数值,同时,还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血浆葡萄糖,对比分析两部位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和血样检测结果的偏倚程度。结果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血血糖为(9.38±4.28)mmol/L,静脉全血血糖为(9.17±4.05)mmol/L,生化仪测定血浆葡萄糖为(9.96±5.01)mmol/L,三者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部位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和血样检测结果的偏移程度都是负偏倚,其中,偏倚范围最高是13.8%,最低为1.4%,都没有超过20%。静脉全血血糖偏倚显著高于指尖血血糖偏倚,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血糖检验结果的临床可行性,不管是采用静脉采血,还是指尖采血,即时检验血糖的数值都在接受范围内,但是采取指尖血样,检测结果更加接近血浆葡萄糖。  相似文献   
84.
目的讨论血细胞比容对全血CRP测定结果的影响,同时对其进行校正。方法先确定全血CRP测定结果与其自身血细胞比容的直线线性关系,再选择80例标本,分别通过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i-CHROMA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血浆CRP和全血CRP来进行盲筛,计算i-CHROMA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全血CRP时的正常血细胞比容范围,并统计出异常血细胞比容范围的校正系数,最后对校正系数进行验证。结果针对i-CHROMA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检测全血CRP时,其正常血细胞比容范围为(36.0±3.5)%,异常血细胞比容范围推荐校正公式为Y=1.43X+0.5166。结论使用全血标本检测CRP时,应根据不同的检测仪器,统计出各自的正常血细胞比容范围及校正系数。当待检标本血细胞比容处于异常范围时,需通过校正公式校正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日常工作中全程C-反应蛋白标本保存的条件对结果的影响。方法取2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全血标本进行分装后分为5组,A组为立即检测组;B组和C组分别为在4℃保存1 d和10 d;D组和E组分别为在-20℃保存1 d和10 d。每组标本上机检测2次取其平均值,B,C,D,E组结果分别与A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B组检测结果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组的9项检测结果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4℃保存的标本,在1 d内对检验结果没有影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86.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血细胞减少等。疟原虫作为抗原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 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自身抗体。当非疫区患者出现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自身抗体阳性时,应注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鉴别。现遇到1例临床表现类似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间日疟患者,报告加下。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基于中医血热证的病因,复合银屑病症状,建立银屑病病证结合的豚鼠复合模型。方法 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法,ig给予豚鼠复方热药造成血热证模型,豚鼠耳部皮肤涂抹5%盐酸普萘洛尔乳剂造成银屑病模型,从体征、血流变、肛温及耳部皮肤病理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并采用消银片(2.1 g/kg)对其进行反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出现典型的血热证银屑病症状,肛温明显升高(P<0.05、0.01),全血黏度低切(LS)、中切(MS)、高切(HS)值均显著升高(P<0.01),耳组织质量和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0.01);Baker评分及炎细胞浸润数显著升高(P<0.01);肉眼观察,模型组豚鼠耳部潮红,皮肤表面形成结痂,出现白色银屑,触之耳组织表面粗糙、质地变硬、厚度增加;镜检结果显示,模型组豚鼠皮肤角化过度形成较厚的结痂,颗粒层不完整,棘层显著增厚,表皮突下延,乳突伸长呈杵状,新生毛细血管不同程度增多且血管充血,伴有不同程度水肿及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消银片组右耳厚度及质量,耳组织平均厚度及平均质量均显著下降(P<0.05);Baker评分及炎细胞浸润数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豚鼠血热证银屑病模型既有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又具有中医血热证的证候表现,是适用于中药的疗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及其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方法: 采用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0 μ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A为50 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流动相B为混合有机相(乙腈:甲醇:水=7:2:1),A:B(V/V,93:7),流速1.0 mL·min-1,波长为254 nm,盐酸雷尼替丁为内标,以ACP-1去蛋白剂沉淀蛋白,旋涡离心后进样30 μL分析,同时考察全血中两药在不同抗凝管、不同温度下放置不同时间的稳定性。结果: 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血浆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是0.57~267.34 μg·mL-1、0.54~208.49 μg·mL-1,低、中、高质控样品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萃取回收率分别为90.9%~95.4%、88.6%~97.7%;全血稳定性试验中,以EDTA-K2管采血的头孢他啶与头孢吡肟血浆在6℃及24℃下均能稳定48 h,37℃下稳定10 h;而以肝素钠管采血的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血浆在6℃及24℃下能稳定24 h,37℃下能稳定4 h。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并根据全血稳定性结果建立了一套临床采样流程,为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TDM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0.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它是一种很少见的虫媒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绵阳404医院传染科收治了历年来唯一1位黑热病患者,现将治疗与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