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458篇 |
免费 | 5749篇 |
国内免费 | 170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9篇 |
儿科学 | 1019篇 |
妇产科学 | 363篇 |
基础医学 | 3037篇 |
口腔科学 | 313篇 |
临床医学 | 9367篇 |
内科学 | 5582篇 |
皮肤病学 | 387篇 |
神经病学 | 1607篇 |
特种医学 | 220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2篇 |
外科学 | 4820篇 |
综合类 | 24202篇 |
预防医学 | 6378篇 |
眼科学 | 1722篇 |
药学 | 10828篇 |
314篇 | |
中国医学 | 6748篇 |
肿瘤学 | 107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374篇 |
2023年 | 2516篇 |
2022年 | 3066篇 |
2021年 | 4314篇 |
2020年 | 3323篇 |
2019年 | 2892篇 |
2018年 | 1366篇 |
2017年 | 2424篇 |
2016年 | 2596篇 |
2015年 | 2904篇 |
2014年 | 4481篇 |
2013年 | 4360篇 |
2012年 | 5486篇 |
2011年 | 5591篇 |
2010年 | 5013篇 |
2009年 | 4847篇 |
2008年 | 5435篇 |
2007年 | 4389篇 |
2006年 | 3906篇 |
2005年 | 3922篇 |
2004年 | 2903篇 |
2003年 | 2644篇 |
2002年 | 2047篇 |
2001年 | 1834篇 |
2000年 | 1415篇 |
1999年 | 1023篇 |
1998年 | 785篇 |
1997年 | 687篇 |
1996年 | 511篇 |
1995年 | 472篇 |
1994年 | 376篇 |
1993年 | 192篇 |
1992年 | 189篇 |
1991年 | 173篇 |
1990年 | 141篇 |
1989年 | 146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40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76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186例体型较瘦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的静止期患者,采用局麻下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30min,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第2天即可进食。切口均甲级愈合,住院3~5 d出院。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992.
脂肪抽吸术是指利用各种设备,通过皮肤的小切口,将多余的皮下脂肪抽出,从而达到减肥或改善体型目的的外科技术。而在局麻下吸脂,是指将大量的含肾上腺素及利多卡因的溶液灌注到皮下,使皮下脂肪组织变得肿胀与坚硬后再进行抽吸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安全性高、组织损伤轻、出血少、麻醉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价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病灶扇形小切口切扩引流术治疗Ⅱ、Ⅲ期肛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其手术操作步骤及要点,介绍一种治疗肛裂的新手术方式。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病灶扇形小切口切扩引流术,对照组行肛裂切除扩创术加部分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将2组安全性指标(包括肛门狭窄、肛门失禁、急性尿潴留、术后疼痛的发生及直肠肛管测压结果)和有效性指标(包括痊愈率、手术时间、切口创面愈合时间、切口愈合分级、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无肛门狭窄和急性尿潴留发生;对照组肛门失禁评分高于试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术后24 h、术后第1次排便及术后1周)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术后直肠肛管测压结果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及切口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切口愈合优于对照组(P<0.05),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病灶扇形小切口切扩引流术具有治愈率高、切口愈合时间短、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小、操作快捷、手术微创化等优点;且在肛门外形和功能保护方面优于对照组,本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4.
病例资料患者,男,62岁,因"反复呕血,黑便20+d,再发黑便4 d,呕血11 h"入住我院消化内科。近2个月余有大量食入柿子史。入院后经胃镜检查见胃内多枚胃结石残留(图1),大小分别约4.0 cm×4.0 cm、3.5 cm×3.0 cm不等。因胃镜取石失败,于入院后第2天转入我科,入科查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观察下调蛋白激酶Cε(PKCε)基因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769P细胞的生长、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脂质体将PKCε小干扰RNA (siRNA)转染至769P细胞中,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PKCε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及单细胞克隆试验测定细胞的生长;划痕及侵袭试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通过siRNA下调769P细胞中PKCε的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明显(P<0.05);同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较正常细胞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Cε可影响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769P细胞的生长及细胞侵袭、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肺癌组织中CXCR4、VEGF的表达,包括39例伴淋巴结转移者.结果 CXCR4、VEGF蛋白在肺正常组织表达较低,在90例肺癌组织中CXCR4的阳性表达率高达61.1% (55/90);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6.7% (69/90).CXCR4的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而与分化程度、TNM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VEGF的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理类型无相关,而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结论 CXCR4和VEGF在肺癌组织的高表达与肺癌侵袭转移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97.
治疗孕妇牙周病对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孕妇牙周病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对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妇幼保健科建卡孕妇(妊娠4~5个月)816例,患牙周病者有489例,312名同意治疗为观察组,177名拒绝治疗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孕妇妊娠30周后的牙周状况及分娩后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和临床附着丧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牙周病的治疗可降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是优生优育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29例Ⅰ期NSCLC组织中TTF-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TTF-1在Ⅰ期NSCLC中阳性表达率为64.3%,其中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高于其他亚组(x2=25.231,P<0.001),低年龄组(<60岁)高于高年龄组(≥60岁)(x2=4.581,P=0.032)、女性组高于男性组(x2 =4.900,P=0.027)及肿瘤的分化程度较高组(中分化、高分化)高于较低分化组(x2=11.519,P=0.019).TTF-1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分别为38.9个月对27.8个月(P =0.023)及64.10个月对50.68个月(P=0.013).Cox回归分析显示,TTF-1阳性表达(P =0.005),肿瘤分化程度(P=0.044)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TTF-1阳性表达患者预后较好.TTF-1阳性表达、肿瘤分化程度为Ⅰ期NSCLC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小激活RNA-dsP21-322上调人膀胱癌细胞系T24中抑癌基因p21WAF1/CIP1(p21)表达的效应.进一步分析dsP21-322是否还可上调p21前体mRNA的表达,以及增强RNA聚合酶Ⅱ蛋白与dsP21-322靶向的p21启动子区的联系.方法 合成靶向p21启动子区的小激活RNA序列dsP21-322及阴性对照(dsControl),并分别转染至T24细胞,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21 mRNA、前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ChIP检测RNA聚合酶Ⅱ蛋白与dsP21-322靶向的p21启动子富集的改变.结果 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sP21-322可以明显上调T24细胞系中p21成熟mRNA、前体mRNA及p21蛋白的表达,且与dsContro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dsP21-322的转染可以明显增强RNA聚合酶Ⅱ蛋白与dsP21-322靶向的p21启动子区的联系.结论 dsP21-322上调抑癌基因p21表达是发生在转录水平的基因调控过程,这一特征的发现为后续RNA激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