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588篇 |
免费 | 3932篇 |
国内免费 | 44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43篇 |
儿科学 | 550篇 |
妇产科学 | 292篇 |
基础医学 | 3734篇 |
口腔科学 | 1236篇 |
临床医学 | 8426篇 |
内科学 | 4950篇 |
皮肤病学 | 465篇 |
神经病学 | 1035篇 |
特种医学 | 237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8篇 |
外科学 | 4450篇 |
综合类 | 26935篇 |
预防医学 | 8218篇 |
眼科学 | 957篇 |
药学 | 13152篇 |
119篇 | |
中国医学 | 19164篇 |
肿瘤学 | 23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6篇 |
2023年 | 1276篇 |
2022年 | 1455篇 |
2021年 | 1798篇 |
2020年 | 1354篇 |
2019年 | 1370篇 |
2018年 | 792篇 |
2017年 | 1300篇 |
2016年 | 1543篇 |
2015年 | 1889篇 |
2014年 | 3305篇 |
2013年 | 3528篇 |
2012年 | 4623篇 |
2011年 | 5143篇 |
2010年 | 4708篇 |
2009年 | 4612篇 |
2008年 | 6684篇 |
2007年 | 4977篇 |
2006年 | 4742篇 |
2005年 | 5952篇 |
2004年 | 4986篇 |
2003年 | 5932篇 |
2002年 | 5297篇 |
2001年 | 4341篇 |
2000年 | 2992篇 |
1999年 | 2212篇 |
1998年 | 1783篇 |
1997年 | 1697篇 |
1996年 | 1467篇 |
1995年 | 1613篇 |
1994年 | 1155篇 |
1993年 | 792篇 |
1992年 | 653篇 |
1991年 | 719篇 |
1990年 | 608篇 |
1989年 | 640篇 |
1988年 | 199篇 |
1987年 | 134篇 |
1986年 | 112篇 |
1985年 | 79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车晋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1):648-648
最近,日本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以探索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房钠素(ANP)水平与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纳入了2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在入院当日和人院后1、2和4d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BNP和ANP水平,采用热稀释法测量右心房压力、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和左室每搏功输出指数。 相似文献
23.
24.
周围神经损伤常见于车祸、劳动与日常生活中,多因外伤、压迫及牵拉等原因所致,偶因药物注射到神经干或邻近组织而发生,由于周围神经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一般只有70%左右。如何提高神经再生的速度和质量,寻找新的修复方法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探讨乌头类有毒中药在基因层面的毒性及其毒作用机制,为临床安全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根据国际ICH的要求,在SPF实验条件下采用生川乌、生草乌和生附子水煎液灌胃KM种小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基因表达谱技术,对小鼠心、肝、脾、肺和肾五种脏器的毒性进行全基因组描绘,应用Cluster、GO和Pathway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定量PCR验证。进行信息汇总与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可能的毒性及其毒作用机制如下: 相似文献
26.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2005,20(4):177-180
眶下蒂鼻唇沟瓣修复鼻缺损的临床研究;膜引导龄槽突裂骨缺损区组织再生的实验动物研究;受压前颌上颌骨缝变化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旋转推进原则中C瓣的应用研究;珊瑚复合人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27.
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已证明,亚低温能有效减轻外伤后脑的损害,显著减轻脑损伤后病理形态损害,保护脑损伤后血脑屏障功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1].本院从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对44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了亚低温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显著.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经皮氧和二氧化碳测定对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皮瓣血供的定量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血气分析方法在动态监测皮瓣血液供应中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兔制作双侧下腹部腹壁浅动脉皮瓣模型,随机分为3组:动脉阻断组,静脉阻断组,动静脉阻断组。阻断及复通血管,动态测定皮瓣经皮血气分析值,与皮瓣颜色、温度变化时间作比较。结果:动脉阻断后皮瓣经皮氧分压(tcPaO2)陡然降低,复通后(309&;#177;63)s后回升达到(8.8&;#177;0.7)kPa。静脉阻断后tcPaO2缓慢降低,复通后(1043&;#177;135)s后平缓到达稳定值(8.8&;#177;0.7)kPa,动、静脉阻断组下降时间与复通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68~3,95,P&;lt;0.001)。全血管阻断后tcPaO2下降时间与复通时间与静脉阻断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动脉阻断组相似。动脉或静脉及全血管阻断之后,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即开始上升,实验的观察时间内未见最终稳定值。皮瓣温度、颜色的变化时间与皮瓣tcPaO2和tcPaCO2变化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经皮血气分析方法能够敏感、客观、连续定量的反映皮瓣的灌注状况,是皮瓣血供动态监测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29.
30.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2005,20(1):37-42
牙周炎牙齿正畸加力前后龈沟液中PGE2和ALP的变化/秦科…∥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快速上颌扩弓保持与复发的动物实验研究/陈莉莉…∥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埋伏倒置上中切牙导萌正畸中旋转中心变化规律的研究/王勤波…∥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前牙覆He相关因素的研究/刘月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