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2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9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03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314篇
内科学   590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118篇
特种医学   1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50篇
综合类   1935篇
预防医学   37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751篇
  23篇
中国医学   286篇
肿瘤学   108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44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422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403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几种肺部疾病患者血浆中的含量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15例不同肺病(包括28例肺栓塞)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Sysmex CAl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中DD含量.[结果]28例肺栓塞患者体内DD与对照组比较(t=6.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肺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核性胸膜炎与肺癌之间DD水平比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栓塞患者DD含量明显升高,阳性率100%,阴性预期值为100%,DD检测是肺栓塞诊断的首选过筛试验.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发色底物法、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血液黏度分析仪分别检测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 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J-1)、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蛋白C活性(PC:A)、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教,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浆D-dimer、vWF含量明显增高,PC:A、AT-Ⅲ:A明显减低,t-PA含量减低,PAI-1含量增高,FIB含量增高、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它们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所以,可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FIB等指标作为其血栓前状态的筛选指标,可将分子标志物血浆D-dimer、vWF、PC、AT-Ⅲ、t-PA、PAI-1的检测,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53.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在食管癌患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42例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血浆DD和vWF含量,并与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食管癌组血浆DD为(1.180±0.016)mg/L,vWF为(2.28±0.92)k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60±0.086)mg/L和(1.06±0.66)kU/L(P<0.01),并且随着TNM分期进展而升高.术后12~14 d,DD为(0.500±0.069)mg/L,vWF为(1.68±0.49)kU/L,明显低于术前的(0.690±0.072)mg/L和(2.36±0.40)kU/L(P<0.01).结论 DD和vWF检测方法敏感度高,其联合检测可作为食管癌辅助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95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是易发生血栓的高危人群,机体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正常状态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纤溶系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笔者对冠心病患者、健康人群的血小板聚集(PAgT)、抗凝血酶活性(AT:A)及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价值。方法总结并分析资料完整且经临床确诊的31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缺血性肠病中,缺血位于乙状结肠7例、降结肠6例、降结肠+乙状结肠14例、横结肠2例、横结肠+降结肠2例;有冠心病史13例,有糖尿病史11例,有高血压病史23例,有高脂血症14例,有肝硬化病史2例,曾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多年1例,合并心房纤颤9例。确诊方法:腹部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闭塞5例,肠系膜动脉狭窄12例;腹部血管彩超提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6例腹部CTA未见肠系膜血管狭窄、闭塞,结合病史、D-二聚体、结肠镜下表现诊断缺血性肠病。26例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好转,4例因腹痛加重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例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结肠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呈节段性分布,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除黏膜活检提示黏膜下层含铁血黄素细胞对诊断有意义外,其他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 450±242)μg·L-1,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正常值<0.3μg·L-1)。结论缺血性肠病绝大多数患者临床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有助提高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率;缺血性肠病应当早期诊断,内科保守治疗可好转,部分需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56.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临床特点和漏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COPD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均因长期咳嗽、气短等且近期加重入院,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等升高,无典型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均曾漏诊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漏诊时间3~10 d。6例皆经CT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均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COPD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漏诊;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其认识,及时诊治,以减少或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95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儿童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在儿童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2例MPP患儿,其中表现为大叶性肺炎者30例作为大叶性肺炎组,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者22例作为间质肺炎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TM和D-D水平。结果:大叶性肺炎组、间质性肺炎组、对照组血浆TM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3.83、15.56、8.78μ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大叶性肺炎组和间质性肺炎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大叶性肺炎组血浆TM水平高于间质性肺炎组(P<0.05)。大叶性肺炎组和间质性肺炎组血浆D-D水平(中位数)均明显高于参考值中位数(P<0.01);大叶性肺炎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间质性肺炎组(0.35μg/mL vs 0.13 μg/mL, P<0.01),且大叶性肺炎组血浆D-D升高比例明显高于间质性肺炎组(87% vs 59%,P<0.05)。结论:血浆TM 和D-D水平在MPP患儿中存在不同程度升高,表现为大叶性肺炎者升高更明显,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参与了MP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5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下简称妊高征)发生、发展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18例妊高征患者及116名同孕周正常单胎妊娠妇女的血浆HCY、D-D、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的意义。将妊高征组按血压水平分为4个亚组,妊娠高血压者15例;轻度子痫间前期48例;重度子痫间前期42例;子痫间13例,组间两两比较以上3个指标。结果: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孕妇比较,其血浆HCY、D-D、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患者按血压的亚分组中(4个亚分组),组间两两比较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妊高征病情的发展,这3项指标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HCY、D-D、hs-CRP联合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诊断、了解病情变化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59.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VII因子(F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 根据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时间将60例OPCAB 患者随机分为A、B 组。于术前及术后4、14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发色底物法检测FVII和vWF,双抗体夹心法测定PAI-1,免疫渗滤法检测D-dimer。术后1、3个月门诊复查D-dimer,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4 d 2组患者FVII降低,vWF和PAI-1升高,均于术后14 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均P <0.05),3个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D-dimer术后4 d~1个月显著升高,术后3个月时降至接近术前水平。且除术后14 d、1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外,其余时点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OPCAB后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凝血、纤溶亢进状态,术后延长低分子肝素使用时间对FⅦ、vWF和PAI-1在术后14 d内变化影响不明显,可降低D-dimer。  相似文献   
960.
目的 利用二聚体蝎型荧光探针法,建立一种可广泛应用且敏感、特异的检测志贺菌的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 根据编码志贺菌ipa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和荧光探针,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用于志贺菌检测的定量标准品,通过对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摸索,建立了检测志贺菌的二聚体蝎型探针定量PCR方法。结果 成功构建了志贺菌重组质粒标准品和志贺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重复性验证,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对比分离培养标本,二者符合率为100%;对比TaqMan方法,本方法具有更敏感、省时、成本低的特点。结论 建立了一种以二聚体蝎型荧光探针技术为基础的志贺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法,为研制新型的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可应用于食品卫生监管以及传染病诊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