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1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61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823篇
药学   27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3篇
  1978年   9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王爱莲  刘瑶 《现代医学》2005,33(1):13-14
目的 对术前不明原因的玻璃体混浊病例切割术后进行病因分析 ,为此类疾病的处置作一些有益探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3年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 45例不明原因玻璃体混浊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术中及术后所获得的有关病因信息进行归纳剖析。结果 在本组玻璃体混浊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中 ,老年患者以视网膜静脉阻塞和不明原因多见 ;年轻患者以静脉炎、近视多见。结论 老年患者无明确病因的玻璃体混浊应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术 ,以利于患者视力的尽早恢复 ,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2.
王琳  惠延年 《眼科新进展》2003,23(4):296-298
去炎松是一种非水溶性的长效糖皮质激素,能强力抑制炎症。已被用作抗炎药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眼内新生血管形成。新近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将去炎松注入玻璃体内,能增加玻璃体的可见度,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并抑制术后血—眼屏障的破坏。玻璃体内注射醋酸去炎松还用于治疗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由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或炎症引起的慢性黄斑水肿,以及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这是一种有希望的疗法,目前尚未发现不能控制的并发症。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还有待评价。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寻找预防小儿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的手术途径。方法:在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入的同时作后囊连续环形撕开(PCCC)和前段玻切(AV)。结果:观察组32例经3-5年随访(平均3.5年),27眼(84.37%),未出现后囊浑浊,5眼(15.62%)有1级后囊浑浊,但不影响视力。对照组20眼,后囊浑浊发生率3年时为12眼(60%),5年时为20眼(100%),对照组3年时与观察组比较,X^2=11.01,P<0.005,5年时与观察组比较,X^2=35.1,P<0.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后囊撕开和前段玻切,可有效地防止小儿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Beneficial effects of vitrectomy for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have been demonstrated in a series of clinical trials. Vitreous surgery is useful in reducing the edema and improving visual acuity.  相似文献   
995.
AIM: To evaluate outcomes of combined pars plana vitrectomy and Baerveldt glaucoma implant (PPV-BGI) placement for refractory glaucoma.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92 eyes (89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PPV-BGI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including 43 eyes with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 and 49 eyes with other types of glaucoma (non-NVG).RESULTS: Outcome measures were visual acuity (VA),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glaucoma medical therapy, complications, and success [VA>hand motions (HM), IOP≥6 mm Hg and ≤21 mm Hg, no subsequent glaucoma surgery]. Cumulative success rates for the non-NVG group and NVG group were 79% and 40% at 1y, respectively (P=0.038). No difference in the rates of surgical success were found between pars plana and anterior chamber tube placement. Preoperative IOP (mean±SD) was 30.3±11.7 mm Hg in the Non-NVG group and 40.0±10.6 mm Hg in the NVG group, and IOP was reduced to 15±9.5 mm Hg in the non-NVG group and 15±10.5 mm Hg in the NVG at 1y. Number of glaucoma medications (mean±SD) decreased from 2.7±1.3 in the non-NVG group and 2.8±1.3 in the NVG group preoperatively to 0.76±1.18 in the non-NVG group and 0.51±1.00 in the NVG group at 1y. Improvement in VA of ≥2 Snellen lines was observed in 25 (27%) eyes, although only 33% of non-NVG eyes and 2.3% of NVG eyes maintained VA better than 20/200 at 1y. Nonclearing vitreous hemorrhage was the most comm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occurring in 16 (17%) eyes, and postoperative suprachoroidal hemorrhages developed in 5 (5.4%) eyes.#$NLCONCLUSION: PPV-BGI is a viable surgical option for eyes with refractory glaucoma, but visual outcomes are frequently poor because of ocular comorbidities, especially in eyes with NVG. The location of tube placement does not influence surgical outcome and should be left to the discretion of the surgeon.  相似文献   
996.
玻璃体黄斑牵引包括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等.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公认的是玻璃体年龄相关性的改变及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细胞增生,产生玻璃体黄斑牵引即对黄斑区前后及切线方向的牵拉,引起复杂的病理变化.现今研究者开展的多途径实验研究,如手术标本光、电镜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学比较,细胞因子检测等发现此类疾病有各自特征.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发生机制假说成为新技术应用和治疗的根据,如某些药物作用于玻璃体或玻璃体黄斑界面以诱导玻璃体液化及玻璃体后脱离.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评价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用于23 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硅油取出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3 G灌注管在距离末端5 mm处剪断,制成抽吸头,用于连接一次性输血器和23 G穿刺套管。将输血器的莫菲氏管及以上部分剪除,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积液盒,利用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通过睫状体平坦部的两切口主动抽吸清除眼内硅油。结果:患者132例手术中仅有13例(9.8%)需要缝合穿刺口,手术时间为7~28(平均15.1±6.2)min。术后早期107例(81.1%)患者眼压低于11mmHg,并有2例出现周边脉络膜隆起,术后1 wk 眼压基本恢复正常,但有2例(1.5%)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出现视网膜再脱离。大部分患者硅油清除干净,仅有4例(3.0%)有少许硅油残留。结论:利用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行两切口23 G经结膜免缝合硅油取出术具有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的检查结果,探讨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4-01/12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记录其术前UBM检查的结果,并对阳性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术前应用UBM检查的价值。
  结果: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356例357眼。术前均进行了 UBM 检查,其中122眼(34.17%)有阳性发现,56眼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8眼有房角狭窄,6眼房角关闭,28眼发现有睫状体囊肿,4眼发现有虹膜囊肿,11眼发现有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眼发现有视网膜囊肿,其中12眼同时存在两种病变。本研究中 UBM 发现脉络膜脱离者56眼,阳性率15.7%;术前眼B超检查发现脉络膜脱离者25眼,阳性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2,P<0.05)。
  结论:对于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因病情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术前检查UBM能够全面了解前房角、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视网膜的情况,对全面了解患者术前情况,估计手术难度,指导术中操作及术后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应用25G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9/2013-10在我院就诊的恶性青光眼确诊患者11例13眼,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闭角型青光眼病史及小梁切除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手术史。入院时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为0.70±0.13; 平均眼压41.3±12.7mmHg; UBM检查提示角膜及睫状体水肿,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及虹膜位置显著前移,平均前房深度0.69±0.17mm。所有患者均接受25G经睫状体扁平部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囊膜切开手术治疗,其中,有晶状体眼7眼,术中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访6~18(平均11.7±5.4)mo。末次随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至0.29±0.08; 平均眼压为18.6±3.9mmHg; 术后1mo复查UBM提示睫状体水肿消退,人工晶状体及虹膜平面平坦,平均前房深度2.48±0.31mm。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前房炎症反应、纤维素性渗出、虹膜局限性后粘连及低眼压(眼压≤5mmHg)。1眼术后眼压升高至26.4mmHg,需长期局部应用一种降眼压药物以控制眼压≤21mmHg。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人工晶状体夹持、眼内出血、感染、眼压失控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25G微创玻璃体手术可有效控制恶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并减少传统玻璃体手术的相关并发症,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透明角膜切口23G微创玻璃体手术在后发性白内障处理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黄河中心医院31例无法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的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23G玻璃体切割器进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31例患者中28眼(82.35%)视力明显提高,6眼(17.65%)视力保持不变。视力无变化者中2眼术后检查发现存在眼底病变,其余4眼属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已形成弱视,视力提高欠佳;所有患者中除1例因手术切口位置选择不当造成人工晶状体损伤外,其余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较快较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对于无法行Nd:YAG激光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透明角膜切口23G微创玻璃体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