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6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背景 睑板腺是位于上下睑板内一种特殊分化的皮脂腺,其形态学和功能学的严重改变与多种眼表疾病有关,研究睑板腺形态学和功能变化与干眼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睑板腺形态、结构及功能变化,探讨衰老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及眼表健康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3-9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45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3例93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45~ 59岁组和≥60岁组;按照睑板腺缺失范围将受检眼分为睑板腺缺失范围≥1/3组和睑板腺缺失范围<1/3组.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表组织、睑缘形态、睑板腺开口形态和睑脂性状;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问卷对眼表症状进行调查和评分;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定受检眼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睑板腺缺失、结膜充血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结果 93例受检者均无干眼主观症状,OSDI问卷评分均<12分.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受检眼均未发现睑缘及皮肤黏膜交界线的形态学变化,无睑板腺开口、睑脂排出及睑脂性状的异常.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发现,42眼BUT缩短,占45.16%;52眼泪河高度下降,占55.91%;58眼睑板腺缺失范围≥1/3,占62.27%.45 ~59岁组受检眼睑板腺缺失评分为1.65±0.79,≥60岁组为1.86±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1,P=0.197).但相关分析示年龄与睑板腺缺失评分呈弱正相关(r5=0.323,P=0.002),与BUT及泪河高度均无明显相关性(r=0.154,P=0.141;r =-0.024,P=0.821);睑板腺缺失评分与BUT呈负相关(r3=-0.251,P=0.015),睑板腺缺失范围≥1/3组BUT异常的发生眼数明显多于缺失范围<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结论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睑板腺缺失逐渐加重;睑板腺缺失范围较大者发生泪膜不稳定的风险增加;早期MGD患者体征先于症状出现,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无症状的MGD患者.  相似文献   
72.
背景 硅油填充眼超声生物学测量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是眼科诊疗过程中的难题,对硅油眼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时IOL度数的计算造成困难.一些大型医院常采用光学测量仪IOLMaster实现对硅油填充眼的生物学测量,但其对屈光介质严重混浊的病例仍无法进行测量.曾有研究者采用超声改良法或眼轴分段测量法进行估算,但其研究结果可能由于硅油黏度的不同而差异较大.目的 探讨超声对黏度5 500 mPas硅油填充眼生物学测量的计算方法,为超声法对不同黏度硅油填充眼进行生物学测量提供方法学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B型超声仪于37℃下对高度分别为20、24和28 mm的平衡盐溶液进行测量,并与黏度5 500 mPas硅油的相应测量高度进行比较,以得到计算硅油眼实际眼轴长度(AL)的公式.收集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接受黏度为5 500mPas硅油填充治疗的复杂性视网膜疾病患者30例32眼,按实际AL分为AL<26 mm组(16例18眼)和AL≥26 mm组(14例14眼),分别于硅油取出术前1d行B型超声、IOL Master测量AL,并于术后3个月用A型超声及B型超声测量AL.对不同方法测量的AL值进行差异比较和相关分析,并对手术前后受检眼玻璃体腔长度和屈光度进行比较.结果 B型超声波在黏度5 500 mPas硅油中的传播速度为1 023 m/s,超声波在硅油眼与正常玻璃体腔中测算AL的校正系数为0.668,校正AL=角膜顶点至晶状体后极或囊膜中央点距离+0.668×晶状体后极或囊膜中央点至黄斑距离.AL<26 mm组和AL≥26 mm组受检眼用术前B型超声校正公式法、IOLMaster测量法、术后A型超声测量法和术后B型超声测量法测量的AL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08,P=0.955;F=0.011,P=0.998);硅油取出术前,B型超声校正公式法测量的AL值与IOLMaster测量法、术后B型超声测量法和术后A型超声测量法间测得的AL值均呈明显正相关(AL<26 mm组:r=0.876、0.921、0.809,均P<0.01;AL≥26 mm组:r=0.943、0.956、0.955,均P<0.01).硅油取出术前1d,B型超声测量的玻璃体腔长度校正值为(20.78±2.13)mm,硅油取出术后3个月测量的玻璃体腔实际长度为(20.89±2.16) mm,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5,P=0.219).受检眼中16眼行IOL植入术后平均屈光度为(-1.25±1.69)D,与术前保留的(-1.50±0.00)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5,P=0.284).结论 B型超声法对硅油填充眼的生物学测量准确、简便,用于临床的可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73.
细针取材组织细胞学活检(FNAB)技术是一种病理检查的取材方式,这种方式由于安全、简便,能够提供病理诊断而被大多数学科广泛使用.FNAB在国内眼科领域并未收到同样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目前眼科疾病诊断中除肿瘤外,病理诊断在眼科疾病诊断中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以及眼科病理检查并未成为眼科临床诊断、治疗的常规标准有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希望临床眼科医师重视FNAB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内眼手术器械的发展,使得手术中取材成为眼科的优势方法.因此呼吁眼科医师关注这种技术,推广病理活检辅助眼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4.
我国近五年眼底病诊疗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XX  Zhao MW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0):900-905
近5年来我国眼底病的诊疗水平快速提高,国际上新的诊疗理念、诊疗方法、诊疗设备不断被引入国内,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眼底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在诊断方面,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和眼底自发荧光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还有助于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治疗方面,我国学者更是积极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临床研究,例如组织国内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治疗模式的多中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人源抗体类融合蛋白KH902,采用带Bruch膜自体片状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并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0G小切口微创玻璃体手术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手术治疗技术等,有相当数量的眼底病临床研究论文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由此表明我国眼底病临床研究已逐步走向世界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YX1型便携式数字化隐斜仪在招飞体检中使用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于眼科暗室内使用YX-1型便携式数字化隐斜仪及东方红型隐斜计分别检查442名受检学生的内隐斜、外隐斜和上隐斜。两种仪器各检查3次,每次间隔3~5min。分析检查结果的稳定性,并对两种仪器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种仪器的检查结果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F=0.070~0.278,P=0.758~0.933)。3项隐斜指标的两种仪器检查结果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0.672~0.876,P〈0.01)。3项隐斜指标的两种仪器检出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592~0.811);不合格率两种仪器检出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0~3.25,P〉0.05)。结论YX-1型隐斜仪使用简单、重复性好、性能稳定且检测精度高,两种仪器检测结果密切相关,所以完全可以替代东方红型隐斜计,作为招收飞行学员体检用仪器。  相似文献   
76.
77.
Summary The results of transnasal-transsphenoidal surgery in 31 patients with craniopharyngioma are evaluated. To assess the value of transnasal surgery in case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cases operated transcranially. There was only one death occurred on the 5th postoperative day. Two patients developed rhinoliquorrhoea, and one a transient oculomotor palsy. Recurrences leading to re-operation occurred frequently after mere cyst aspiration and only once after subtotal tumour removal. Normal glandotrope functions of the hypophysis were preserved in 75%, disturbed functions were normalized in 19% of primary transnasal surgery. Visual disturbances were normalized or improved in 94% cases after transnasal surgery, whereas an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only 65% after transcranial surgery. A deterioration never appeared after transnasal surgery, but in 26% after transcranial operations.Dedicated to Prof. Dr. Friedrich Loew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5th birthday an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Homburg Neurosurgical University Clinic, which has been founded and built up by him.  相似文献   
78.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electroretinography (ERG) and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in predicting visual outcom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steo‐keratoprosthesis (OKP) or osteo‐odonto‐keratoprosthesis (OOKP) surgery.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143 eyes in 10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KP or OOKP surgery. The subjects underwent ERG, VEP testing or both up to 6 months prior to surgery. The ERG and VEP resul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ased on wave amplitude, latency and configuration. The main outcome was the maximum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maxBCVA) reached at any time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One hundred thirty‐four cases had undergone preoperative ERG, 82 VEP and 73 both examinations. The sensitivities of ERG and VEP to detect maxBCVA ≥ 0.05 were 68.5% and 87%, respectively, while the specificity was 63.2% for ERG and 47.4% for VEP. The maxBCVA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ERG (p = 0.033) and those with normal VEP (p = 0.048), once having defined appropriate normal and abnormal cut‐off levels. When comparing fellow eye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in both eyes, maxBCVA was better in the eyes that had better VEP results (p = 0.013). Conclusion: Eyes demonstrating normal ERG or VEP achieved better visual outcome than those with abnormal results. In addition, VEP proved instrumental in determining the eye with the best prognosis when comparing both eyes of a given patient.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人眼调节功能客观检查技术的初步应用,评估并分析这种新技术检查结果对于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多种人眼调节功能检查的比较研究.检查仪器为日本Nidek公司ARK-730(内置软件AA-1).检查对象为26例疑有调节异常可能的门诊患者,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21±6)岁,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仪器自动诊断结果和临床印象以及最终的综合印象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仪器自动诊断、临床印象、综合印象的调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1.5%、46.2%、61.5%,仪器自动诊断结果与临床印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弱(κ=0.244,P=0.191);仪器自动诊断结果与综合印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为中度(κ=0.513,P=0.009);临床印象与综合印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为高度(κ=0.698,P=0.000).结论 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技术相对于以前的主观检查技术是一种补充和进步.对于传统方法不能确定的部分可疑患者,通过此项检查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目前仪器的自动诊断程序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客观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的综合判定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人眼调节功能客观检查技术的初步应用,评估并分析这种新技术检查结果对于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多种人眼调节功能检查的比较研究.检查仪器为日本Nidek公司ARK-730(内置软件AA-1).检查对象为26例疑有调节异常可能的门诊患者,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21±6)岁,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仪器自动诊断结果和临床印象以及最终的综合印象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仪器自动诊断、临床印象、综合印象的调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1.5%、46.2%、61.5%,仪器自动诊断结果与临床印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弱(κ=0.244,P=0.191);仪器自动诊断结果与综合印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为中度(κ=0.513,P=0.009);临床印象与综合印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为高度(κ=0.698,P=0.000).结论 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技术相对于以前的主观检查技术是一种补充和进步.对于传统方法不能确定的部分可疑患者,通过此项检查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目前仪器的自动诊断程序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客观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的综合判定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