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7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视疲劳病因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对视疲劳的病因、治疗及其与使用视频显示终端关系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中医药治疗视疲劳的前景.  相似文献   
52.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防治视疲劳领域近20年的专利状况,探讨中药在视疲劳防治过程中的用药规律。方法:在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中,对中药防治视疲劳的全球专利进行系统检索,分析专利的申请趋势、类别和法律状态等指标,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度分析,比较口服方与外用方的配伍规律与用药差异。结果:全球专利申请量逐渐增大,中国占全球中药视疲劳专利申请量的99%以上,在专利申请中常用的类别为药物组合物、口服制剂、外用眼贴和眼罩等,但授权专利占总量比例偏低。在用药规律方面,口服方偏重于滋补肝肾类中药,外用方则偏重于清热明目、芳香开窍类中药。结论:国内中药防治视疲劳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庞大,但授权率偏低;基于中医理论的中药配伍有规可循,可为防治视疲劳中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花青素对近视青少年视疲劳症状及视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花青素对近视青少年视疲劳症状及视力的影响。方法326名近视青少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口服花青素每日200mg,对照组则每日口服淀粉200mg。一个月后观察眼部症状、视力及眼屈光度的变化,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花青素治疗组眼部症状改善明显,分别为视物模糊改善77.2%,眼球发胀84.9%,眼痛93.1%,畏光50.6%,眼干涩87.3%,眼球酸累感81.9%(P<0.05);轻度近视及早期近视眼远视力平均提高2~3行(对数视力表)(P<0.05);但对眼球屈光度的影响无显著性(P>0.05)。结论花青素能有效改善视疲劳症状,改善早期近视和轻度近视的远视力。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对海洋石油渤海地区VDT作业人员视疲劳情况的调查,发现导致视疲劳的因素,提供有效的预防方法。 方法:门诊就诊患者调查和各单位VDT作业人员随机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共调查VDT作业人员1382例。 结果:VDT作业人员随年龄增长、工作时间延长、患屈光不正等发生视疲劳的几率增大。 结论:VDT作业环境、时间和人员用眼卫生、心理卫生等是视疲劳发生的重要因素,改善这些条件也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55.
目的:应用视疲劳调查量表调查调节性视疲劳患者的视疲劳情况及治疗前后评分差异,评价其在该人群中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方法:对112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眼科就诊及线上招募的调节性视疲劳患者,使用视疲劳调查量表进行调查,再随机抽取48例调查对象于1wk后重测,采用多种信度、效度及反应度指标对量表进行评价。结果:量表条目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1;分半信度系数为0.86;量表总分的重复测量相关系数为0.74,前后无差异(P>0.05);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三因子结构模型绝对拟合指数χ2/df<2.0,RMSEA=0.08;相关分析中各维度总分和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0、0.83;标准关联效度分析显示组间有差异(P<0.01)。反应度分析显示治疗前后有差异(P<0.01)。结论:ASS量表用于调节性视疲劳的临床评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是视疲劳人群临床研究或筛检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眼调节功能及AC/A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236眼)近视患者(-1.25~-11.75D)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3,6,12mo分别行小瞳及散瞳(美多丽-P)后电脑验光、检影检查及同视机法测定AC/A,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散瞳检查与小瞳下等效球镜度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度数均降低。术后各月散瞳前后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的差值均明显大于术前差值(P<0.01)。术前与术后1,3,6,12mo分别比较,AC/A改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均比术前降低。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眼的调节增加。LASIK术后AC/A值较术前降低。对于术前调节功能较差的患者,LASIK手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工作距离、调节储备量和视远的需求合理设计手术量,适当地给予保留一定的近视度数,减轻术后视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57.
针刺对集合功能不足性视疲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对集合功能不足性视疲劳的疗效。方法 77例集合功能不足性视疲劳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51例接受针刺治疗10天,对照组26例进行笔砂训练10天。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同视机融合范围,AC/A值进行比较。结果 针刺组症状完全改善16例,部分改善30例,无改善5例。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手术矫正外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7例外隐斜导致肌性视力疲劳的患者进行屈光、隐斜、融合功能检查后进行手术矫正外隐斜视.结果 术后1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视物不清、复视、眼胀、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阅读持续时间较术前明显延长.术后1年随访仍未见临床症状复发者.检查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的远距外隐斜量分别为(21.6±7.4)Δ、(1.8±0.6)Δ、(2.0±0.4)Δ,近距外隐斜量分别为(20.5±8.7)Δ、(2.3±0.8)Δ、(2.4±0.9)Δ;术前与术后各阶段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术后各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各阶段的远、近距正向融合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隐斜视矫正手术能明显缓解外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症状,不影响患者的融合功能.  相似文献   
59.
润洁萘扑维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润洁萘扑维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润洁萘扑维滴眼液治疗 4 2例视疲劳者 ,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 1d、用药后 3d、用药后 7d、用药后 1 4d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进行评分。结果 :与用药前相比 ,总积分 (P <0 .0 0 0 )、异物感 (P =0 .0 0 3)、烧灼感 (P =0 .0 0 4 )、眼痛 (P =0 .0 0 6 )、流泪 (P =0 .0 1 4 )、充血 (P =0 .0 1 )等指标的积分于用药后 1d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畏光 (P =0 .0 0 1 )、睑痉挛 (P =0 .0 2 6 )、头晕头痛(P =0 .0 0 5)积分于用药后 3d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除头晕头痛指标积分有反弹外 (用药后 7d和 1 4d ,P >0 .0 5) ,其余指标的积分均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恶心呕吐症状在用药观察期间无明显改变。有 8例发生一过性眼局部不良反应 ,其中 1例伴有轻微的头痛。结论 :润洁萘扑维滴眼液1 4d内能安全有效地缓解视疲劳的一些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60.
苏晶  刘新泉 《眼科》2016,25(2):110
目的 探讨双眼视功能中与视频显示终端(VDT)视疲劳的发生有关系的眼动参数。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研究。 研究对象 141例经常进行VDT操作的成年受试者。方法 141例成年受试者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完成连续1小时的计算机Word文档阅读任务(VDT操作)。操作前进行屈光不正矫正下的各眼动参数的测量,包括调节幅度(AA)、集合近点、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远近距离水平隐斜、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和立体视检测(Titmus立体视检测图,>60"为立体视异常)。操作后进行视疲劳问卷调查,将具有主觉问卷调查表中有2个或以上症状判断为VDT视疲劳。对能反映双眼视功能的各项眼动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VDT视疲劳的指标。主要指标 眼动参数,包括AA、集合近点、AC/A、远近距离水平隐斜、PRA、NRA和立体视及问卷调查。结果 141例受试者发生VDT视疲劳者43例(30.50%),其中女性32例(36.78%)多于男性11例(20.37%)(χ2=4.597,P=0.032)。视疲劳者的调节幅度(3.98±1.52)D、AC/A值(2.47±0.84)均低于无症状的被试者(P=0.003);视疲劳者较无症状者集合近点(9.87±1.76)cm远移(P<0.001);两组间近距离隐斜、PRA和N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提示视疲劳组存在辐辏和调节不足,看近时存在更高的外隐斜。立体视异常受试者(51例)较正常立体视受试者(90例)更易出现VDT性视疲劳(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大的近距离隐斜(P=0.001,OR=1.694;95%CI:0.895-3.204)是VDT性视疲劳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正常范围内较高的AC/A(P=0.032,OR=0.100;95%CI:0.012-0.821)、立体视正常(P=0.009,OR=0.178;95%CI:0.048-0.656)和较高的PRA(P=0.049,OR=0.509;95%CI:0.107-0.868)是VDT性视疲劳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较低的AC/A、较大的近距离隐斜度数、较低的PRA和异常立体视是VDT视疲劳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眼科,2016,25:110-1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