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苏燕  侯杰  郑秀云  雷玉琳 《眼科》2014,23(3):161-164
目的  探讨全激光经角膜上皮的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矫治近视眼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并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进行比较。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济南明水眼科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行表层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8例(134眼),其中T-PRK组46例(81眼),Epi-LASIK 22例(53眼)。方法 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3和6个月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非球面参数Q值。主要指标 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非球面参数Q值。结果 两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发生轻度的位置后移,T-PRK组在术后1、3及6个月时,Epi-LASIK组在术后6个月时,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角膜后表面Q值较术前差异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两组之间比较,无论是角膜后表面高度还是Q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全激光T-PRK矫正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有轻度位置后移的现象,但并未影响后表面整体的非球面形态。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运用正切曲率半径推算儿童角膜前表面Q值并分析水平区间Q值规律及不同屈光状态与Q值的关系。通过拟合计算垂直方向Q值,得出360条半子午线范围的Q值,完成全角膜前表面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横断面研究。通过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得到84例儿童右眼(12例近视、45例正视、27例远视)360条半子午线Ft值,运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各半子午线Q值,分析角膜鼻、颞侧区间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及屈光状态对Q值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运用Matlab 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其中62例儿童右眼数据(10例近视、25例正视、27例远视)得到360条半子午线Q值,并分析角膜360条半子午线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结果 ①进行计算的所有半子午线所得到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或等于0.5。84眼鼻侧、颞侧区间Q值均在-1与0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2±0.16,-0.23±0.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7,P<0.05)。鼻侧、颞侧r0平均值分别为:7.85±0.24,7.83±0.2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P<0.05)。鼻侧和颞侧半子午线Q值与r0不存在相关性(鼻侧r=-0.077,P=0.487;颞侧r=0.001,P=0.992)。②近视组和正视组、近视组和远视组鼻侧Q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7,P<0.05),颞侧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F=0.204,P>0.05)。③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④对48只眼进行垂直方向Q值拟合计算。拟合前后水平鼻侧方向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分别为-0.45±0.16,-0.45±0.16,颞侧分别为-0.21±0.08,-0.20±0.10,拟合前后水平鼻、颞侧区间平均Q值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2.009,P>0.05;颞侧t=2.009,P>0.05)。拟合后垂直方向上方、下方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为-0.24±0.10、-0.17±0.08。结论 ①采用线性回归以正切曲率半径推算Q值的方法结果稳定可靠。研究对象角膜前表面趋向长椭圆形(prolate),鼻侧较颞侧区间显著,水平较垂直区间显著。屈光不正对Q值影响较小。②将360条半子午线Q值通过拟合曲线计算,Q值呈双峰状分布,峰顶分别为上方及下方垂直半子午线。③拟合计算后水平方向半子午线的非球面性均较垂直方向显著,垂直方向Q值向0靠拢。④采用MATLAB系统的曲线拟合计算全角膜Q值的方法证明是稳定可靠的。解决了垂直方向半子午线Q值的计算问题,使建立全角膜前表面数字模型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内非球面性的早期影响。方法对54例(107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常规LASIK,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角膜前后表面6、7、8、9mm等不同直径的平均Q值进行测量,研究术前术后Q值的变化规律及各相应范围内Q值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角膜前后表面形态随着角膜直径取值范围的增大,Q值负向增大,呈椭球形的特点,前后表面Q值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越近周边越显著,Q值与屈光度间无相关性,角膜后表面7、8、9mm直径下的Q值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术后1个月,4个直径范围内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均往正向变化,除后表面9mm区域Q值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495,P=0.138),其余前后表面各范同Q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削区内增加最显著。术后角膜前表面△Q与切削深度及剩余基质床厚度均呈正相关(P〈o.05),而后表面△Q则与两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角膜前后表面越靠近周边区域Q值越负,呈椭球形特点;LASIK不仅改变了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对角膜后表面的形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后表面发生了扁球形改变。  相似文献   
24.
 Purpose:To compare visual performanc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following Q-value-guided customize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and standard LASIK in the treatment of high myopia.   Methods: A total of 116 patients with high myopia (-6.00 to -9.50D; astigmatism from -0.00 to -2.00D) were treated using Z-217 excimer laser (Bausch &; Lomb). Sixty-six patients (132 eyes) receiving Q-value-guided customized LASIK were assign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50 cases (100 eyes) receiving standard LASIK were used as normal controls.  All subjects were followed up for > 6 months to monitor for night vision problems measur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ight vision acuity decreased in 3 cases (4.5%), and glare was reported in 13 patients (19%) during the 6-month follow up period. In the control group, night vision problems were noted in 9 cases (18%), and glare occurred in 21 patients (42%). The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ccording to the postoperative questionnaire,  satisfaction with visual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was reported in 73%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52%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high myopia surgically treated by Q-value-guided LASIK had better night-time visual performance and a high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compared with subjects receiving standard LASIK.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Q值和高阶像差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行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F—CAT)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其中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117例(34眼),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18例(36眼),观察并用配对≠检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远期角膜Q值和高阶像差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术后高阶像差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10.8,LASIK组和LASEK组安全性指数均〉1,有效性指数均接近1。两组Q值与术前相比,均从负值变为正值。术后总高阶像差均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6.75,P〈0.01)。术后LASIK组和LASEK组三阶像差均方根(RMS)值(t=-3.50、-5.22)、四阶像差RMS值(t=-6.79、-10.14)、垂直彗差RMS值(t=5.73、-5.50)、球差RMS值(t=-8.57、-13.79)均比术前增加(P〈0.01),两组间垂直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水平彗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值(R^2=372,F=16.96,P〈0.01)和术后球差RMS值(R^2=0.224,F=10.93,P〈0.01)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光学区大小相关。术后垂直彗差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目标Q值相关(R^2=0.224,F=10.93,P〈0.01)。结论Q值引导LASIK和LASEK矫正高度近视手术远期安全、有效。IASIK和LASEK术后Q值均由负值变为正值,远期高阶像差和球差增加。垂直彗差的增加可能与手术瓣蒂位置有关。术后高阶像差与患者术前屈光度、手术方式及光学区相关。  相似文献   
26.
角膜表面的非球面形态特性一直是眼科临床上一个受关注的课题。笔者阐述和讨论了用角膜地形图仪高度图数据建立角膜表面的模型技术,以及用角膜曲率半径值包括角膜地形图轴向图与正切图数据来计算角膜表面的Q值技术。提出应用角膜地形图正切图数据进行偏微分和拟合处理,计算半子午线截痕的Q值,以及采用坐标旋转技术计算出所有半子午线Q值的技术,解决了Q值计算的精确性和定位性问题。所有应用该技术的报道都表明样本研究的结果具有理想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7.
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矫正高度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生健  段宇辉  李金科 《医学争鸣》2009,30(10):940-942
目的:评价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内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Wavelight,Inc),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系统和F-CAT个体化切削手术程序,对42例(84眼)高度近视患者随机一眼选择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手术,作为对照另一眼选择标准的像差优化LASIK手术.随访6mo,评价手术后临床疗效.结果:Q值调整组和像差优化组术后第6mo①安全性:两组术后最佳戴镜矫正视力无下降2行及以上,下降1行的各仅为1眼.②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5.09±0.03)和(5.05±0.20).术后视力5.0以上均为100%,5.1以上分别为57.1%和52.4%.③可预测性:术后平均等值球镜(显然验光)分别为(-0.02±0.56)D和(-0.09±0.49)D,在±0.75D以内均为100%,±0.50D以内分别为84.2%和83.6%.④术后Q值分别为(0.28±0.36)和(0.44±0.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两组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术后角膜的非球面性更合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和研究.  相似文献   
28.
正视眼人群角膜不同范围的非球面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沈媛  李伟力 《眼科新进展》2007,27(6):443-445
目的初步探索正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分布。方法对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正视眼192人(384眼)进行裸眼远视力、电脑验光、裂隙灯、直接检眼镜和角膜地形图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人群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R为(7.80±0.23)mm。Q10值为=-0.083±0.098.Q15值为-0.119±0.097.Q20值为-0.149±0.104.Q25值为-0.200±0、107,Q30值为-0.262±0.104;角膜前表面Q值越近中央部越接近0,越靠近周边越向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不同性别角膜不同范围平均Q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Q25与Q30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45岁以上组的Q25和Q30值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偏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Q30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呈负相关(r=-0.115,P〈0.05)。各范围Q值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正视眼人群角膜前表面中央接近于球形,越到周边越趋于平坦。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应用美国雷赛Astramax三维角膜地形图仪、Astrapro个体化切削设计程序和Astrascan XL准分子激光系统,对33例(66眼)近视患者行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手术。30例(59眼)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行标准切削方式的LASIK手术。随访6个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标准组和Q值组术后第6个月结果:(1)安全性:两组均无一眼下降2行及以上,下降一行的各仅为2眼。(2)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5.04±0.06和5.05±0.07,5.0以上分别为89.8%和90.9%,5.1以上为49.2%和50.0%。(3)可预测性:术后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44)D和(-0.07±0.44)D,在目标值±0.50D以内分别为83.1%和80.3%,±0.25D以内均为57.6%。(4)稳定性:术后第1、第3和第6个月的平均等效球镜为-0.02966D和0.096591D,-0.09746D和0.003788D,-0.11441D和-0.07197D,变化均小于0.25D。上述4种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5)术后Q值分别为0.42±0.21和0.107±0.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比标准切削更有助于维持角膜生理性的非球面性。其远期效果仍需更多病例、更全面的评价指标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  相似文献   
30.
国人近视眼Q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国人近视眼患者角膜非球性系数(Q值)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8~32岁的近视96眼、正视54眼,所有眼均行Humphrey Corneal Topography System(Zeiss)和Shack-Hartman原理设计的WASCA Wavefront Analyzer(Zeiss)检查,分析直径为6mm处Q值与像差。结果所有近视眼Q值平均为-0.26±0.12,偏相关分析表明近视眼Q值与角膜6mm(r=0.254,p=0.013)、7mm(r=0.352,p=0.000)处的屈光力及高阶像差中的C12(r=0.466,p=0.000)存在统计学上的正相关,而与屈光度数(r=-0.068,p=0.512)、RMSHO(r=-0.057,p=0.584)、C7(r=-0.108,p=0.297)、C8(r=0.099,p=0.338)、SimK值(K1:r=0.069,p=0.504;K2:r=0.070,p=0.500)及角膜散光量(r=0.013,p=0.900)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结论Q值与球差和角膜旁中央区屈光力密切相关,而与屈光度数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