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464篇
特种医学   214篇
外科学   238篇
综合类   169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43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3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4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良性颅底脑膜瘤中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了1998-2003年治疗的获得完全随访资料的颅底脑膜瘤患者166例,全组患者肿瘤体积0.42- 43.4cm3,平均(7.2±3.9)cm3,给予周边剂量平均(12.4±2.6)Gy,中心剂量平均(27.9±5.9)Gy,其中12例患者采用肿瘤体积分割二阶段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改变、KP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期为(55.4±18.2)个月(36-96个月)。总体控制率为95.2%(158/166);KPS评分得到显著提高,神经症状总体满意率为94.5%(157/166),主要副作用是放射性脑水肿11例(6.6%),有5例(3%)患者出现新的神经缺损。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可以作为有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治疗体积较小脑膜瘤患者的首选性治疗,也可以作为颅底较大脑膜瘤开颅术后的辅助性治疗,能够较长期控制肿瘤复发,提高或保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复发脑膜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膜瘤细胞增殖能力、肿瘤复发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例复发脑膜瘤及30例原发脑膜瘤标本的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复发脑膜瘤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89%(32/36)明显高于原发脑膜瘤43%(13/30)(X2=25.59,P〈0.01)。复发脑膜瘤PCNA指数(65.72±9.22)高于原发脑膜瘤(20.81±7.43,P〈0.05)。VEGF蛋白表达强阳性、弱阳性及阴性者的PCNA指数分别为78.64±10.02、49.45±8.31、6.2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脑膜瘤的复发和增殖能力有关,VEGF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是脑膜瘤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 ,进一步研究其与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复发的关系 ,从而更好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行脑膜瘤全切除手术治疗 ( Simpson's Grade or Grade )并经 9~12 4个月 ( 4 8± 9)随访的 6 0例 ,采用 SP免疫组化法 ,检测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肿瘤标本的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抗原 ,以显微镜下的细胞核内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 ,计算 3者的标记指数 ( L abeling Index)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肿瘤细胞的标记指数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在不同病理形态脑膜瘤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恶性脑膜瘤、非典型性脑膜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 ;同样在复发性脑膜瘤中其表达也明显高于非复发性脑膜瘤 ( P<0 .0 5 ) ;良性脑膜瘤中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在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 ( P<0 .0 5 ) ,而 P5 3的表达在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结论 :( 1)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的表达与病理分型和脑膜瘤术后复发有关。 ( 2 )良性脑膜瘤结合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可用来判断预后即有无复发的可能 ,从而进一步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评价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显微外科技术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5年至2002年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41例,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根据CT和MR的表现,将其分为大、中、小3型,采用4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是早期出现单侧和双侧视力下降,视野改变不典型.MRI特点为明亮均一的增强,肿瘤中心在鞍上,伴基底硬膜尾征,蝶鞍不扩大.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有关,中、小型肿瘤全切除率较高.眶上匙孔入路、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显露满意和手术效果好,明显优于单侧额下入路.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早期出现视力下降,以中、小型肿瘤为主.大多数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完全及安全地切除,小、中型肿瘤宜采用眶上匙孔入路,中、大型肿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大型肿瘤宜采用眶颧入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5.
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在治疗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中的应用。方法对14例脑膜瘤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其中枕髁后入路8例,经部分枕髁入路3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部分枕髁入路2例,经完整枕髁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除3例;1例行枕颈融合,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的症状,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组颅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以及脑干缺血。结论远外侧入路是手术治疗下斜坡区和上段颈髓腹侧、腹外侧病变的理想入路,可以理想显露肿瘤及其基底部并减少术中出血,但手术操作比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We report a cystic lumbar meningioma which presented as a ring enhancing lesion on MRI.  相似文献   
17.
We report meningioma of the floor of the anterior cranial fossa with bilateral, symmetrical intraorbital extension, describing the findings on plain films and 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控制性降压结合急性高容血液稀释 (AHH)对脑膜瘤手术的安全性及减少出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比积 (Hct)的影响。 方法 择期脑膜瘤手术病人 2 0例 ,随机分成控制性降压结合AHH组 (Ⅰ组 ,n =10 )和对照组 (Ⅱ组 ,n =10 ) ,两组均采用气管内全麻。Ⅰ组病人于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完成AHH并进行控制性降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Hb、Hct变化。 结果 Ⅰ组病人术中平均出血量 (5 44± 92 )ml ,比Ⅱ组病人的 (10 72± 182 )ml减少 49 7% ;Ⅱ组病人平均输血量 (62 0± 112 )ml ,Ⅰ组病人则完全避免输异体血。两组病人术毕均有轻度贫血 ,但仍在安全水平范围内。 结论 控制性降压结合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可安全应用于脑膜瘤手术 ,对有指征病人的使用可避免术中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of 29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intraspinal neoplasms (9 intramedullary tumors, 20 extramedullary tumors) were reviewed to evaluated the utility of MR imaging in distinguishing the intraspinal compartmental localisation and sign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lesion. Compartment and histology of all neoplasms were surgically proven. MR correctly assigned one of three compartments to all lesions, 9 intramedullary, 14 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6 schwannomas, 3 neurofibromas, 5 meningiomas), and 6 extradural (3 schwannomas, 1 meningioma, 1 cavernous hemangioma, 1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ll intramedullary tumors showed swelling of the spinal cord itself. In all five extradural tumors a low intensity band was visualized between the spinal cord and tumor. On the other hand, a low intensity band was demonstrated in no cases with intradural tumors. Visualization of this low intensity band is important in differentiating extradural from intradural-extramedullary lesions. We call this low intensity band, the extradural sign. Signal intensity of intradural tumors varied with histology. In extramedullary tumors, signal intensity of schwannoma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both on T1 weighted (inversion recovery) and T2 weighted spin echo (SE) images. On the other hand, meningiomas tended to be isointense to the spinal cord on both T1 and T2 weighted SE images. We found relatively reliable signal characteristics to discriminate meningioma from schwannoma.  相似文献   
20.
Meningiomas are not often aspirated unless they erode the skull, occur intraorbitally, or present as swelling i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We describe the cytologic findings of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 in four cases of meningioma that presented with swellings i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The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and the diagnosis of meningioma was confirmed. Three of the four cases were reported as aggressive meningiomas on histopat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