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345篇
药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工晶体屈光度回归公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SRKⅡ公式在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时的局限性,对415只后房型人工晶体眼的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和正视化人工晶体屈光度进行回归分析后,设计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线性回归公式的曲线回归公式——二元三次计算公式。结果:二元三次回归公式为一单调递增曲线,呈连续分布,不分区间。利用二元三次回归公式计算的总体标准差小于SRKⅡ公式的总体标准差。结论:二元三次曲线回归公式计算法有助于临床更准确地进行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62.
人工晶状体脱位的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脱位的处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6例(26只眼)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行前部或后部玻璃体切割术并重新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至4年(平均2年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恢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6例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最佳视力达0.8以上者8例,0.5~0.6者10例,0.15~0.4者8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前部或后部玻璃体切割术后取出并重新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采用前部玻璃体切除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介绍了矩阵方法在共轴球面系统折射光学计算中的应用。矩阵方法以一个简单的2×2矩阵包含了整个复杂光系的所有信息,其计算所需的公式少而容易,计算过程简便;并能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大大提高计算效率。文中论及了矩阵方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三个实例计算,具体介绍了矩阵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一期后囊截开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8例(31只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分别采用一期后囊膜切开、部分切除或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出院时矫正视力≥0.5者达71%,随访显示80%术眼视轴区透明,眼底清晰可见。结论:一期切开或部分切除后囊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对于穿通伤所致晶体囊膜破孔较大者宜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65.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连续环形撕囊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临床上探讨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优点、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我们对52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一体性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用连续环形撕囊术进行前囊膜破开,采用“开罐式”破囊的40只眼作为对照。术后1个月散瞳后通过房角镜观察前囊膜及人工晶体襻的固定位置。结果:术中可见连续环形撕囊组中有48只眼获得直径约6.5 ̄7.0mm边缘锐利的圆形撕裂孔,术后44只眼(84.6%)人工晶体的双襻均在囊袋内,而“开罐式”破  相似文献   
66.
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Ji YH  Lu Y  Lu GS  Luo Y  Wang M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196-19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89例(126只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6~25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2 45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 2共106只眼(84 1%),≥0 5者共69只眼(54 8%)。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 00D共71只眼(56 3%),<±2 00D共114只眼(90 5%)。术中仅1只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28只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后发性白内障15只眼,6只眼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无眼压升高者。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7.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Yu AY  Lin ZD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572-576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在保留晶状体的基础上植入人工晶状体,具有可逆、保留调节及损伤小等优点,在矫治高度近视、远视、散光等方面已初步体现其优越性,是矫治屈光不正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就其矫治中、高度近视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老年人白内障摘除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立体视觉异常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随机抽取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150例,常规眼部检查并矫正屈光不正和老视,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同时视功能和融合功能,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立体视功能。对其中立体视功能未恢复或异常的患者97例进行分析。结果97例中,53例(54.6%)术前已患有影响视力和双眼单视的眼病,其中以眼底黄斑病变最常见(13只眼);27例(27.8%)手术合并角膜散光、后发白内障、眼肌麻痹性斜视、复视及黄斑水肿等;此外另一侧未手术眼的白内障17只眼(17.5%)和术后两眼屈光参差9例(9.3%)亦是影响立体视的常见原因;8例患者原因不明。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原有眼病、手术并发症、对侧未手术眼的白内障及两眼屈光参差均是影响视力康复和双眼立体视重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表面膜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Zhang Y  Sun B  Xu 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218-220,I015
目的 动态观察兔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表面细胞反应及膜形成,探讨术后早期膜形成的机制及生物学作用。方法 20只兔眼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3、7、14及28天分组取出人工晶体,做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3天人工晶体表面巨噬细胞开始转化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并有嗜伊红薄膜形成,扫描电镜下细胞间有细丝相连形成具有网状支架的薄膜。结论 推测人工晶体表面膜是人工晶体表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分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经巩膜缝线固定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17眼)为晶状体全脱位、后囊膜破裂或无囊膜眼。经3.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外路法缝线双襻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于睫状沟,观察术中植入情况和术后视力、角膜、前房反应症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30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巩膜缝线固定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