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345篇
药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术后后囊不完整的96例(70只眼)行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AnteriorChamberIn-traocularLens,AcIOL)植入术。所有70只眼术后矫正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52只眼(74.3%)术后视力≥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果显示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2.
探讨血浆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浆ET-1、INFα测定,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测定。  相似文献   
43.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发生原因和处理措施,在显微镜下对621例(643例)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病人在术中和术后进行了观察,并将后弹力层脱离分为4级记录。其中42眼发生不同程度的后弹力层脱离,发生率为6.53%。经正确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认为手术中正确的切口位置和减少器械反复进入眼内是防止后弹力层脱离的重要因素,对高龄病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4.
人眼晶状体悬韧带的张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行人眼晶状体悬韧带部位及其张力的测定。方法 对 41只离体尸眼进行测定。悬韧带的最大张力规定为 :在其放松及最大伸张情况下 ,从睫状突到嵌入晶状体前囊膜内的悬韧带的距离的差值。另外 ,利用张力仪 ,通过换能传导及放大记录下造成部分悬韧带断裂时的张力。结果 悬韧带在拉断之前平均能被拉长 4.48± 1.78m m ,年轻组为 5 .33± 1.19m m,老年组为 2 .17± 0 .70 mm。无韧带区老年组为 6 .98± 0 .70 m m,年轻组为 7.6 6± 0 .42 m m,平均为 7.48± 0 .5 8mm。使部分悬韧带断裂的平均张力为 47.8± 9.8g,压强为 5 4.82 mm Hg。结论 悬韧带具有一定的张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 ,悬韧带有向囊膜中心生长的趋势 ,无韧带区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 ,悬韧带的张力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悬韧带的张力约为正常眼内压的 3倍  相似文献   
45.
王梦珠  颜伟年  钱晓娃 《眼科》1998,7(3):140-142
目的:观察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膜下注射对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20只眼)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患者用浓度为50μg/mlt-PA结膜下注射。每次注射0.5ml,一次注射不能使纤维蛋白渗出完全溶解者间隔448 ̄72小时重复给药,直至吸收。并与同期19例(19只眼)用激素治疗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的患者作对照。结果:t-PA组眼内纤维蛋白完全溶解时间为注药后1 ̄14天,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评价不同年龄的单眼白内障患者植入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后的视功能状况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ReSTOR MIOL植入的单眼白内障患者24例,按年龄分为2组:老视组,年龄≥45岁,17例;非老视组,年龄<45岁,7例.研究参数:裸眼及远矫正状态下的远(4 m)、中(80cm,60 cm)、近视力,对比敏感度和问卷调查.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老视组患者ReSTOR MIOL植入眼近视力优于对侧透明晶状体眼(Z=2.864,Z=2.911;=0.004),远视力、中距离视力及对比敏感度与对侧透明晶状体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83~1.417,P=0.855~0.156);主观满意度为7~10分,70.6%(12/17)的患者满意度9分以上,双眼脱镜率58.8%(10/17).非老视组患者ReSTOR MIOL植入眼近视力及中距离视力均低于对侧透明晶状体眼(Z=2.197~2.371;=0.028~0.018),MIOL植入眼的对比敏感度普遍低于对侧眼,其中夜晚眩光(3 cd/m2+28 Lux)低频(1.5 c/d)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7,P=0.046);主观满意度为6~9分,14.3%(1/7)的患者满意度9分以上,双眼脱镜率85.7%(6/7).结论 伴有老视的单眼白内障患者,MIOL植入眼近视力优于对侧透明晶状体眼,远、中距离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差异不明显,主观满意度较高,因此较适合植入ReSTORMIOL;不伴有老视的年轻的单眼白内障患者,MIOL植入眼近、中距离视力均低于对侧透明晶状体眼,远视力差异不明显,主观满意度偏低(与老视患者相比较),因此可以植入ReSTOR MIOL,但是术前需要与患者进行更加详细的沟通.  相似文献   
47.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小瞳孔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晓青  宋旭东  施玉英 《眼科》1999,8(1):12-14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处理小瞳孔的方式。采用粘弹剂或非切开方式的瞳孔成形术扩大瞳孔。20例小瞳孔术中均得到扩大,且成功地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和超声乳化手术。采用粘弹剂或非切开方式的瞳孔成形术扩大瞳孔,是有效的经济的手术方法,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小瞳孔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48.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21例老年性、并发性和先天性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除,通过3.2mm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通过5.5mm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虹膜夹型(IC-PIOL)和房角支撑型(AS-PIOL)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探讨两者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情况.方法 应用手术植入IC-PIOL组23例35只眼,等效球镜(SE)(-9.38~-24.13)D;植入AS-PIOL组22例31只眼,SE(-9.88~-22.25)D.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瞳孔、人工晶状体等情况.结果 术前IC-PIOL组和AS-PIOL组UCVA,BCVA,SE和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两组组内UCVA、BCVA和SE均显著改善,术后7d至18个月两组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个月时IC-PIOL组和AS-PIOL组结果分别如下,安全性系数(术后BCVA/术前BCVA):1.018±0.017和1.019±0.022,有效性系数(术后UCVA/术前BCVA):0.983±0.024和0.979±0.036,两组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4.41%和4.46%,手术前后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瞳孔阻滞:1只眼和1只眼;瞳孔形态异常:8只眼(药物散瞳下)和4只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2只眼和3只眼;光晕或眩光:2只眼和8只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IC-PIOL和AS-PIOL矫正高度近视18个月内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和并发症需进一步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50.
高度近视白内障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74例(102眼)。其中Ⅱ级核4眼,Ⅲ级核78眼,Ⅳ级核14眼,V级核6眼,施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月裸眼视力≥0.5者53眼(51.96%);矫 正视力≥0.5者70眼(68.63%)。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破裂4眼(3.92%)。角膜水肿7眼(6.86%),视网膜脱离2眼(1.96%),后囊不同程度浑浊6眼(5.89%)。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但对棕色或黑色的V级核应慎重考虑其术式,以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