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Acute toxicologic and neurotox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in Fischer 344 rats exposed to 0, 50, 200, 600, or 2000 ppm 1,2-dichloroethane (ethylene dichloride; EDC) for 4 h or 0, 50, 100 or 150 ppm for 8 h. Neurobehavioral and neuropathologic effects were assessed using a functional observational battery (FOB; baseline, days 1, 8, and 15), and by light microscopy, respectively. Acute toxicologic effects were assessed by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 and histopathology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and selected target organs. Neurobehavioral effects consistent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depression were present at concentrations >200 ppm and were restricted to day 1. There were no neuropathologic changes in the CNS, however, olfactory epithelial regeneration 15 days after exposure to ?200 ppm was observed. The no-observed-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for behavioral neurotoxicity was 200 ppm EDC for 4 h. There were no effects on BAL parameters in any exposure group. Exposure to 2000 ppm EDC altered adrenal gland, kidney, and liver weights, and resulted in morphologic alterations in the kidney and liver. Degeneration/necrosis of the olfactory epithelium was observed at ?200 ppm for 4 h and ?100 ppm for 8 h. Based on olfactory epithelial degeneration/necrosis, the most sensitive indicator of toxicity in this study, the overall NOEC was 50 ppm EDC for up to 8 h in rats.  相似文献   
62.
中国5个民族人群中HAP1基因编码区遗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5个民族健康人群中HAP1基因多态性分布,为建立中华民族特色的DNA修复基因多态性数据库提供基础资料。方法:PCR-SSCP分析及银染检测后,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所有样本的PCR-SSCP分析及银染检测均显示所测片段不存在多态性位点,DNA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已知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未发现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及几个少数民族健康人群HAP1基因3、4、5外显子存在多态性位点。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学特点及细菌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10月68例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人痰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结果68例标本中有52例痰培养有细菌生长,阳性率为77%(52/6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5株,占67%,主要为假单胞菌,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革兰氏阳性菌16株,占30%,主要为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显示,细菌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率较高,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对HAP病原学的监测,有利于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64.
65.
HAP纳米粒子进入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验证羟基磷灰石(HAP)纳米粒子与癌细胞共同孵育后,细胞质内发现的大量颗粒物质,是HAP纳米粒子,以证实HAP纳米粒子能以纳米粒子形式进入癌细胞。为进一步深入探讨HAP纳米粒子在癌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BEL7402肝癌细胞与HAP纳米粒子共同孵育8h后,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进行了能谱检测和电子衍射图谱分析。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到癌细胞内外均有片状的颗粒物质;能谱显示这些颗粒状物质为含Ca、P的粒子;电子衍射图谱测试表明其d值符合HAP晶体的特征。结论 进入到肝癌细胞内的颗粒物质即为HAP纳米粒子,说明HAP纳米粒子能以纳米颗粒的形式进入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66.
古联  苏莉 《黑龙江医学》2007,31(12):928-93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5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0例脑卒中患者中,95例发生HAP,发生率为16.96%。年龄>70岁,有意识障碍、合并有球麻痹、血糖升高的脑卒中患者HAP发生率高。HAP前5位常见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脑卒中患者HA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HAP发生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其危险因素,加强护理、早期预防、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67.
廖义林  廖家万  刘能保  李晓恒 《医学争鸣》2007,28(22):2029-2030
目的:探讨慢性复合应激大鼠胃幽门内分泌细胞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HAP1)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大鼠12只随机分为慢性复合应激组和正常对照组.应激组动物进行6wk的垂直旋转、睡眠剥夺、捆绑(6h/d)和夜间光照等慢性复合性应激试验;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胃幽门内分泌细胞内HA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HAP1在大鼠胃幽门主要表达在胃泌素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复合应激组大鼠胃幽门内分泌细胞内HAP1的表达增强(P〈0.05).结论:慢性复合性应激大鼠HAP1在胃幽门胃泌素细胞的表达加强.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HAP1与pro—BDNF胞吞的相关性和可能机制。方法:NGF诱导分化PCI2细胞,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提取的荧光质粒HAP1A-CFP和(或)pro—BDNF-ds—red转染进入细胞,培养48h后在含有BDNF、p75NTR或sortilin抗体的DMEM/10%FCS中培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利用培养的小鼠皮质神经元(正常型和HAP1基因敲除型)在生物素标记pro-BDNF的培养基中孵育60min,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皮质神经元免疫荧光的效果。结果:共转染HAP1小cFP和pro—BDNF-ds—red质粒的细胞,以及pro—BDNF-ds—red荧光蛋白培养基孵育的转染HAPIA—CFP质粒的细胞,pro—BDNF与HAP1蛋白的共定位比例高达93%~97%;抗BDNF培养基孵育的共转染2种质粒的细胞,以及pro—BDNF-ds—red荧光蛋白+抗p75NTR/抗sortilin培养基孵育的转染HAP1A—CFP质粒的细胞,2种荧光蛋白的共定位比率下降近一半;pro—BDNF-ds—red荧光蛋白+抗BDNF培养基孵育的转染HAP1A-CFP质粒的细胞几乎未显示2种蛋白的共定位;正常新生小鼠皮质神经元内可见内吞的pro—BDNF免疫荧光,HAP1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质神经元内未见。结论:pro—BDNF的胞吞必需HAP1的表达和参与。  相似文献   
69.
任红伟  张明  袁巍 《当代医学》2014,(36):78-79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糖尿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42例,分析糖尿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42例的感染因素情况以及主要致病菌和常见的治疗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存在肺部基础疾病、有吸烟史、住院时间在30 d以上及使用抗生素治疗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肺部基础疾病、没有吸烟史、住院时间不足30 d及未使用抗生素治疗患者感染的发生率(P〈0.05);且医院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等,发生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对于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明显较高,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的细菌则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确诊患者的致病菌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