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2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97篇 |
临床医学 | 171篇 |
内科学 | 23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33篇 |
外科学 | 22篇 |
综合类 | 408篇 |
预防医学 | 79篇 |
眼科学 | 1703篇 |
药学 | 233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14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204篇 |
2013年 | 243篇 |
2012年 | 158篇 |
2011年 | 185篇 |
2010年 | 158篇 |
2009年 | 120篇 |
2008年 | 135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27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5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学眼科学学会(ISGEO)关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ISGEO分类最初是在流行病学患病率调查时提出和使用的诊断标准,我国不宜照搬国外做法作为临床诊断标准,而应依然将其用于流行病学调查.青光眼的不同分类反映着对青光眼定义的不同认识,深化对青光眼定义的再认识,将有益于解决当前我们对ISGEO分类看法上的争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8例(18只眼)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一般情况、视力、眼压、眼底改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颈动脉超声多普勒、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探寻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结果 18例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18~78岁,平均40岁.患者就诊时视力为光感至0.8.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有14只眼,眼压≤21 mm Hg的有4只眼.18只眼均可见虹膜、前房角新生血管.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细;静脉不规则扩张,但不扭曲;视网膜赤道部有点片状出血,可见微动脉瘤,后极部有棉絮状斑.影像学检杳均显示有颈内动脉狭窄和阻塞表现.结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眼底表现及青光眼体征具有特征性.眼底病变以单眼为主,视网膜静脉扩张,但不扭曲,出血主要在赤道部.大部分患眼眼压高,视盘有凹陷性萎缩,虹膜及前房角有新生血管,可见各种形态的视野缺损. 相似文献
103.
104.
日间病房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介于门诊与住院之间的诊疗模式,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补充,具有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费用、缓解医患矛盾等优点,其发展具有广阔前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为适应医疗服务发展需要,开设了激光治疗青光眼日间病房,为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5.
视觉分散和视听联合分散对青光眼病人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觉分散和视听联合分散对青光眼病人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150例青光眼病人分为3组,每组50例。视觉分散组病人疼痛时观看多媒体(DVD光盘),但不听声音;视听联合分散组病人疼痛时观看DVD光盘并听声音;对照组病人疼痛时既不看DVD光盘,也不听声音。根据两个干预组受试者观看DVD光盘情况对病人疼痛进行评分,比较3组病人的疼痛程度。结果视觉分散和视听联合分散组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视觉分散和视听联合分散对青光眼病人疼痛缓解有一定作用,而且当接受者高度专注于分散目标时,控制疼痛的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6.
《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2022,20(4):292-304
Peperomia pellucida (L.) Kunth is a medicinal plant used to manage inflammatory illnesses such as conjunctivitis, and gastrointestinal and respiratory tract disorders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action against eye diseases. This review aims to critically discuss the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P. pellucida as well as its roles in the treatment of cataract, glaucoma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ses of P. pellucida for healthcare and nutraceutical products by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re also covered in this review. For this review, a literature search was performed with PubMed, ScienceDirect, SciFinder Scholar and Scopus databases, using relevant keywords. Among the various phytochemicals identified from P. pellucida, β-caryophyllene, carotol, dillapiole, ellagic acid, pellucidin A, phytol and vitexin exhibit strong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within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nuclear factor-κB signalling pathways in inflammatory eye diseases. The antihypertensive,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nt, antihyperglycemic and anti-angiogenic activities displayed by P. pellucida extracts in many in vitro, in vivo and clinical studies suggest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eye diseases. P. pellucida extract was non-toxic against normal cell lines but displayed mild toxicity in animal models. The growing public interest in P. pellucida has inspired the nutraceutical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to process the plant into health products. Although the potential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against eye diseases have been summarized, further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s among constituent phytochemicals from P. pellucida within various signalling pathways shall support the use of the plant as an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source.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合并膨胀期白内障65例65眼,房角粘连关闭范围为180°~270°,药物控制眼压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及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65眼(10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64眼(98.5%1术前房角关闭部位全部开放,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手术前后眼压比较t值为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显著,但应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8.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小梁切除术的远期效果。方法随访5年以上的POAG早期手术治疗民药物治疗一年以上再手术的对照组,就眼压,视野改变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了解阿普可乐定是否有效降低棕色虹膜人种激光虹膜切除术后眼压急性升高。方法48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按年龄、性别进行匹配,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1小时和术后即刻滴用1%阿普可乐定,对照组滴用安慰剂。术后0.5、1.0、1.5、2.0、3.5小时观察眼压和其他情况。结果激光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眼压最大升高值分别为0.62±0.67kPa(1kPa=7.5mmHg)和1.13±0.87kPa,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3)。治疗组的眼压明显下降发生于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后0.5、1.0和1.5小时。除治疗组激光虹膜切除术后瞳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外,未见其他眼部和全身的副作用。结论1%阿普可乐定在棕色人种中可以有效地防止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后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110.
为了减少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疤痕形成,我们对14例患者17只青光眼采用角膜、结膜联合径路作小梁切除术,明显减少了巩膜瓣表面球结膜的刺激和损伤。术后随访22—24个月,所有眼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在未使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眼压稳定在19.5mmHg以下,表明这是一种可行的青光眼滤过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