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2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7篇
内科学   1173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35篇
特种医学   362篇
外科学   312篇
综合类   271篇
预防医学   4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维拉帕米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同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入选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ACS患者98例.在应用阿司匹林、氯呲格雷、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数字抽签随机分为维拉帕米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维拉帕米组在支架释放后即刻将维拉帕米200 μg加入2 ml肝素生理盐水行冠脉内注入,对照组在支架释放后即刻冠脉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2 ml.比较两组PCI术前、术后和冠脉内注药后的冠脉灌注和心肌灌注水平;并比较两组住院、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间冠脉支架释放后即刻冠脉灌注和心肌灌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拉帕米组冠脉内注入维拉帕米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帧数(CTFC)(t=6.47,P<0.01)、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x2=5.17,P<0.01)、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x2 =8.25,P<0.01)和心肌灌注显彤分级(MBG,x2=2.12,P<0.05)均较对照组改善:经对维拉帕米应用影响因素校正后,CTFC仍有改善(x2=2.36,P<0.05),TFG(x2=0.58,P>0.05)、MBG(x2=0.91,P>0.05)有改善的趋势,维拉帕米组和对照组TM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0.05).两组PCI术后1周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P>0.05);两组住院期间、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5%(6例)和14.0%(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1,P>0.05). 结论 老年ACS患者急诊经PCI治疗时冠脉内应用维拉帕米可改善相关血管的T1M1血流,老年患者可耐受,安全可靠,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 随访年龄80岁及以上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长期临床事件,比较部分血运重建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08例,年龄80~88岁,按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47例)和部分血运重建组(61例),随访其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部分血运重建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不稳定心绞痛、吸烟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血运重建组和完全血运重建组单支、2支、3支及以上病变分别为15例(24.6%)与8例(17.0%)、18例(29.5%)与15例(31.9%)、28例(45.9%)与24例(5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91、0.07、0.28,均P>0.05).随访时间部分血运重建组和完全血运重建组分别为(1235±508) d 和(1216±560)d(t=0.24,P>0.05);随访结果全因死亡分别为10例(16.4%)与8例(17.0%)、心血管死亡8例(13.1%)与7例(14.9%)、心绞痛住院12例(19.7%)与9例(19.1%)、高血压住院7例(11.5%)与5例(10.6%)、心律失常住院5例(8.2%)与4例(8.5%)、心力衰竭住院4例(6.6%)与3例(6.4%)、心血管原因住院33例(54.1%)与25例(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年龄80岁及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部分血运重建与完全血运重建的长期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院内随访内容包括心脏性死亡、Q波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事件;院外随访的研究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管重建.结果 患者年龄(61±5)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患者5例(45.5%).在介入治疗的靶血管病变中,9例(81.8%)位于左前降支,中、重度钙化、慢性完全闭塞及弥漫性长病变分别为3例(27.3%)、4例(36.4%)和4例(36.4%).11例患者均有行急诊CABG的指征,其中冠状动脉夹层5例(45.5%)、冠状动脉穿孔 3例(27.3%)、病变无法充分扩张1例(9.1%)、血管急性闭塞1例(9.1%)和支架脱载1例(9.1%).CABG术后随访(47±33)个月.院内随访期间,发生心脏性死亡1例(9.1%),Q波心肌梗死2例(18.2%).院外随访期间,1例(9.1%)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无因心原性事件再次住院的患者.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CABG多见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4.
支架植入和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SAMMPRIS)研究是由研究者发起、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NINDS)资助、50所医疗中心参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验证其主要假设: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伴复发性脑卒中高危特征[狭窄程度≥70%、近1个  相似文献   
8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在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前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心功能以及主要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取2009年9月至2011年11月在常平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5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造影术后,血栓抽吸前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ml,另一组在血栓抽吸术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ml,评价PCI术后两组间造影结果以及左室射血分数、MACE的情况等等。结果在血栓抽吸前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MBG2、3级的比例为85.0%,而在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的比例为6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前LVEF值分别为71.5±10.0和61.5±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冠状动脉内TIMI3级血流、CTFC帧数、以及ST段回落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时,如果患者血栓负荷过重,在支架置入术前先行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注射,然后再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得到更好的心肌再灌注,并且对LVEF的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共入选急性非ST段抬高型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术的患者506例,计算机简单随机法分为标准组、强化组.标准组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300 mg顿服,后予75 mg/d维持;强化组入院后给予300 mg顿服,后予150 mg/d口服至PCI术后5d,后75 mg/d维持.所有患者均于入院、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后24 h、术前及术后5d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检查.于入院及术后5d行血常规检查,观察血小板变化,并随访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强化组术前及术后5d的PA明显下降,强化组术前及术后5d的PA(%)较标准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929,P<0.05;t=13.1384,P<0.005).强化组与标准组比较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有减低趋势,但未见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IMI出血事件未见有明显差异.结论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同时出血风险未见明显增加,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对维、汉两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而住院的维吾尔族患者40例和汉族患者40例,氯吡格雷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的改变,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出血事件的发生,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两组均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各发生1例出血(维吾尔族组脑出血1例,汉族组消化道出血1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凝血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维、汉两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期(12个月)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AMI患者55例作为肾功能不全组,56例肾功能正常的AMI患者作为AMI对照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肾功能不全组于穿刺成功后开始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AMI对照组全量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间住院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AMI对照组比较,肾功能不全组3支病变比例(21.1%比43.60)、术后肌酸激酶峰值浓度[(1863.1±86.7)IU/L比(2371.5±126.3)IU/L]明显升高(P均〈0.05);两组术后TIMI3级血流率、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Blush3级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及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剂肾病:AMI对照组无发生,肾功能不全组有3例发生(0%比5.45%,P〈0.05)。结论: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比例高,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PCI能有效再灌注心肌,降低住院心血管事件发生,未见明显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加,但需警惕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术后应加强监测与干预。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高血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42例ACS合并高血压患者和38例ACS患者行PCI术后血浆BNP水平,随访观察6个月,检测心功能。结果试验组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心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BNP水平在早期即明显升高,是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子,有创干预能明显减少ACS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血浆BNP水平对ACS合并高血压患者PCI疗效、心功能状态有很好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0.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PTAS)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情况,以指导PTAS术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调整。方法回顾性分析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纳入的65例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TAS治疗术后第3天抽取静脉血,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结果①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为(80±28)%,显著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5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5例患者中,对阿司匹林组治疗效果良好、有效、反应低、无效者分别为45(69.2%)、8(12.3%)、7(10.8%)、5例(7.7%),氯吡格雷分别为19(29.2%)、14(21.5%)、23(35.4%)、9例(13.8%)。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3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4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均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4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5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4例效果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χ2=33.311,P〈0.01)。③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者为53例,反应低+无效者为12例;而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为33例;反应低+无效者为32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m=15.042,P〈0.01)。结论采用TEG仪检测PTAS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PTAS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