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3篇 |
免费 | 263篇 |
国内免费 | 12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0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114篇 |
口腔科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357篇 |
内科学 | 149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17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10篇 |
综合类 | 939篇 |
预防医学 | 300篇 |
眼科学 | 66篇 |
药学 | 416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698篇 |
肿瘤学 | 2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77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140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172篇 |
2011年 | 196篇 |
2010年 | 158篇 |
2009年 | 180篇 |
2008年 | 233篇 |
2007年 | 166篇 |
2006年 | 197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影响以及与传统毫针的差别。初步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前1 d、术后1,3,5,7 d以及第6次电针后测定各组的热辐射刺激缩足潜伏期及变化。观察电针干预后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热辐射痛阈均没有明显的改善,自身前后对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这个模型上,电针、单纯针刺在对大鼠术侧热辐射痛阈的影响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62.
《中国性科学》2017,(4):62-64
目的:探讨常规野放射治疗及调强放射治疗对人乳头瘤病毒(HPV)不同亚型感染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采用有效的放疗法治疗宫颈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共10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野放射治疗,试验组患者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结果:对照组患者经过放疗后有效者为34例(68.0%),试验组患者经放疗后有效者47例(90.4%),试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中,缓解者47例,缓解得以维持的时间为2~5年,平均4.5年,治疗后19例患者肿瘤出现新的进展(1例为治疗后处于稳定的患者);对照组患者中34例缓解,缓解得以维持的时间为1.5~5年,平均3.8年,治疗后24例患者肿瘤出现新的进展(4例为治疗后处于稳定的患者)。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存活时间达5年及以上的为34例(68.0%),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存活时间达5年及以上的为44例(84.62%),试验组患者中存活时间超过2年及5年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野放射治疗及调强放射治疗对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均具有临床效果,但调强放射治疗效果更显著,存活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63.
腰骶脊髓损伤患者肛管直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骶脊髓损伤患者肛管直肠功能状况。方法以115例腰骶脊髓损伤患者为脊髓损伤组,以22例尿道下裂和血尿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肛管直肠功能。结果脊髓损伤组最大肛管收缩压为(56.7±31.1)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为(87.2±29.2)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行咳嗽动作时,脊髓损伤组31例(27.0%)肛管压力瞬时升高,但之后出现大幅度、持续性下降;在行模拟排便动作时,97例(84.3%)表现为盆底功能紊乱型肛管直肠压力曲线。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在所有受检者均存在,脊髓损伤组诱发持续性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所需直肠气囊容量和直肠感觉阈值分别为(134.8±48.5)ml和(95.9±54.3)ml,对照组分别为(55.9±17.9)ml和(42.3±13.1)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数腰骶脊髓损伤患者不能自主收缩肛门外括约肌,直肠感觉功能受到严重损害;部分腰骶脊髓损伤患者咳嗽肛管反射通路可能受到损害;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可能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64.
目的:比较ⅢC期宫颈癌采用淋巴结清扫术和延伸野根治性放疗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ⅢC期宫颈癌患者56例,26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宫颈病灶根治性放射治疗;30例直接采用延伸野根治性放射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放射性并发症。结果:采用淋巴结清扫术组的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对比延伸野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延伸野放疗组(P<0.05)。放射性膀胱炎、骨髓抑制和延伸野放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ⅢC期宫颈癌患者,采用淋巴结清扫联合宫颈病灶根治性放射治疗近期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 采用在体兔心脏模型研究利多卡因对室颤(VF)自限性的影响.方法 在使用利多卡因前后测定a(左室前壁)、b(左室心尖部)两部位的心室舒张期阈值(VDT),心室相对不应期(VRRP),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不应期离散(RPd),心率(HR),左心室压力(LVP),随后,用脉冲串刺激诱发VF,观察诱发VF的致颤阈值(VFT).结果 在体兔心脏模型和使用利多卡因前比较,VRRP及VERP延长(P<0.05),RRPd及ERPd缩小(P<0.05),VFT明显提高(P<0.01),LVP无变化.与使用利多卡因前比较,室颤的频率增快,室颤波的高度增加,室颤波的宽度变窄(P<0.01),室颤持续的时间缩短(P<0.01).结论 使用利多卡因,心室的不应期延长,其离散度缩小,VFT提高,VF不易诱发. 相似文献
67.
68.
在立位时后外肋膈角是胸膜腔最低处,所以在300毫升以下的积液先聚在后肋膈角,在立位正位胸片上可无异常,当有300毫升积液在正位胸片上,可看到肋膈角比较模糊,有变浅变钝的改变,称为少量胸腔积液。随液量增加在胸片上又表现为在中下肺野有大片密度增高影,这片阴影的下部密度很浓,下界与肋膈角横膈相连,使肋膈角与横膈的影像消失。从积液的下界到上缘密度逐渐变淡,上缘的边界比较模糊,呈一凹面向上的弧形边缘,外侧较高,向中心逐渐低凹,这是典型的一般性胸腔积液的X线表现。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具有弧线形边缘的X线表现呢?主要和下面几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赛艇训练的周期特点,以及训练特点和运动机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福建省参加十运会的8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为对象,自2004年12月19日到十运会期间,对其进行三个周期的训练。在各周期的测试周对乳酸阈功率、2000m测功仪平均功率、Hb、BU、CK进行监测。结果与结论:(1)在第二周期加大运动负荷后乳酸阈功率上升趋势有所下降,而在第三周期又有所回升,在整个大周期中呈逐渐上升趋势;乳酸阈功率利用率的变化表现为快速上升,缓慢下降,最后趋于平台这样一个曲折向上的特点。整个周期训练中,在2000米专项划后乳酸浓度不断增加,第二周期提高最显著,表现出良好的训练效果。(2)Hb、BU和CK均表现出随运动负荷变化的周期性特点,在第一周期(有氧负荷周期)各指标变化不显著,在第二周期加大训练负荷后,Hb达到全年的最低值,BU达到全年的最高值,而CK最高值出现在大强度训练的第三周期。(3)三个周期的平均训练量分别为170km/周、176km/周和165km/周,冬训期间有氧训练占83.5%,冬训后训练周期有氧训练比例平均为79%。各周期训练量呈恢复调整→逐渐上量→大运动量→减量的周期性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五行音乐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病人抑郁情绪、神经功能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并通过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3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72例脑卒中阈下抑郁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五行音乐干预(巳时09:00~11:00使用宫调,酉时17:00~19:00使用羽调)。治疗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价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水平及HAMD-24阻滞类和绝望感类因子、日夜变化和睡眠障碍因子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24、NIHSS评分、血浆Glu、GABA、Gly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即刻HAMD-24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