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6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了解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又名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的遗传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调查在上海发现的1例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的家系成员,进行系谱分析。对先证者作金瓷修复体治疗,并调查该家系受累者的修复情况。结果:该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中,患者连续5代出现,子代患病率接近50%。该家系子代义齿修复率90%,修复方式包括金瓷修复体和可摘局部义齿,以金瓷修复体为主,修复后美观和咀嚼功能良好。结论: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发病率高,金瓷修复体能达到预防牙体磨损和崩裂、恢复美观和咀嚼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2.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视网膜色素沉着、视盘呈蜡黄色萎缩和视网膜电图(ERG)呈熄灭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1,2].RP遗传方式复杂,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DRP)为多见[3].在已成功克隆出15个ADRP致病基因中,视紫红质(RHO)基因是引起ADRP的主要致病基因,大约20%的ADRP患者存在RHO基因突变[4-6].RHO突变位点很多,表型各异.为探讨RHO基因型与RP的关系,我们观察了1个RHO基因突变的ADRP家系中RP患者的临床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对6个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家系进行蛋白脂蛋白1(proteolipid protein 1,PLP1)基因突变分析,明确基因突变类型,并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6年7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6例佩梅病先证者及其家系.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检测PLP1重复突变;应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PLP1点突变,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对女性PLP1突变携带者所妊娠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通过绒毛活检或羊膜腔穿刺采集标本,提取胎儿的基因组DNA进行PLP1突变分析.结果 先证者1、2、3、4为PLP1重复突变,4例先证者的母亲和先证者1的姨母均为PLP1重复突变携带者;先证者5和6为PLP1点突变,基因突变的位点分别为c.96C>G(p.F32L)和c.623G>T(p.G208V),其母亲均为相应位点基因突变的携带者.7例女性PLP1突变携带者均再次妊娠,共9例胎儿接受了产前诊断,发现PLP1重复突变与点突变患儿各1例(均为男性),PLP1重复突变携带者1例(女性),PLP1野生型6例(男性3例、女性3例).1例男性PLP1野生型胎儿存在X染色体部分交换. 结论 对佩梅病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PLP1突变分析,可明确基因诊断,检出家系中的女性PLP1突变携带者,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并进一步实施产前诊断,对于预防患儿出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目的 研究X-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家系RPGR基因突变男性患者和女性携带者的临床表型.方法 家系调查研究.收集RP先证者及其家系资料,完善眼科检查,抽取现存77名家系成员和8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RPGR基因外显子ORF15,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RP家系中,8例RP患者均为男性,呈隔代传递,不存在男性至男性的传递,患者的母亲及女儿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不发病,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在8例男性RP患者和14例女性致病基因携带者的RPGR基因外显子ORF15+577_578位点发现一个AG缺失突变,引起阅读框架的改变,该基因缺失突变在家系中共分离.AG缺失突变导致男性患者典型的RP改变,但发病时间和进展程度不一.携带有杂合型基因突变的14例女性携带者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型是中高度近视眼(-5.00~-22.00 D).结论 该RP家系患者由RPGR 基因外显子ORF15移码突变致g.ORF15+577_578delAG位点缺失.RPGR基因外显子ORF15的新突变可导致男性患者严重的RP表型,但女性致病基因携带者仅表现为中高度近视眼.(中华眼科杂志,2011,47:516-5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mutation in the RPGR gene in a large Chinese family with X-linked recessive retinitis pigmentosa (RP) and to describe the phenotype in affected males and female carriers. Methods Ophthalmic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77 family members of a RP pedigree to identify affected individual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direct sequencing were used for screening of mutations in RPGR gene exon ORF15. Results Mutation screening demonstrated a novel mutation, g.ORF15+577_ 578delAG, which caused an open reading frameshift and resulted in premature truncation of the RPGR protein. This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8 affected male individuals and 14 obligate female carriers in this family and was found to segregate with the phenotype in this family. This mutation led to a severe RP phenotype in male affected individuals with some variability in the age of onset of night blindness and loss of visual acuity, but was recessive in female carriers without a RP phenotype. However the most striking phenotypic feature in female carriers in this pedigree was moderate to high myopia with refractive error ranging from -5.00 D to -22.00 D in 14 female carriers. Conclusions This novel mutation in RPGR ORF15 causes serious RP phenotype in males and no RP phenotype in female carriers. Moderate to high myopia was a particular feature for female carriers in this pedigree. Our finding expands the spectrum of RPGR mutations causing RP and phenotypic spectrum of the disease in Chinese family, which is useful for further genetic consultation and genetic diagnosis.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一家系2例汉族反常性痤疮患者γ分泌酶基因的突变.方法 提取家系中5名成员(2例患者、先证者父亲、2例目前未发病者)的外周血DNA,扩增nicastrin蛋白(NCSTN)、早老素(PSEN)1、早老素增强子(PSENEN)、前咽缺陷蛋白(APH1)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以100例无关系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比较先证者皮损与4个健康对照NCSTN基因mRNA表达差异.结果 检测到2例患者血样DNA存在NCSTN基因中第477位碱基发生C→A的杂合突变,即c.477C>A,其余3名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未发现相应突变;查询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也未发现此突变.另外,先证者皮损NCSTN mRNA水平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结论 NCSTN基因新的无义突变c.477C>A是该反常性痤疮家系的致病突变,并可能通过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导致该基因功能失活.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揭示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中国一个家系发病的分子遗传基础,为家系中的年轻患者实行早期监测和治疗。方法 首先选择家系中先证者和其患病母亲及家系中一名健康人,提取外周血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TCH基因编码氨基酸的23个外显子,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后;采用位于9q22.3-q31区的3个微卫星DNA标记对该家系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 先证者患病母亲PTCH基因未发现突变;先证者(V4)14号外显子发生同义突变;连锁分析显示,在位点D9S283、D9S1690和D9S1677,Lod值<-2(θ=0.00)。结论 排除了PTCH基因作为基底细胞痣综合征该家系致病基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tis,AR)患者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前后外周血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水平、外周血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 cell receptor,TCR)Vγ和Vδ亚家族谱系以及TCR Vγ Ⅰ~Ⅲ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10例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有效的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荧光定量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清sIgE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基因扫描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 Vγ Ⅰ~Ⅲ和Vδ 1 ~8亚家族谱系表达情况,分析T细胞的克隆性;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治疗前后TCR Vγ Ⅰ~Ⅲ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1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AR患者免疫治疗前血清sIgE平均((x-)±s,下同)为(22.89±9.60)kU/L,治疗后为(19.62±7.63)kU/L,sIgE水平不随症状的改善而下降(Z=1.051,P>0.05).TCR Vγ Ⅰ~Ⅲ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79、-0.516、-0.808,P值均>0.05),而治疗后则出现明显的下降,其中TCR Vγ Ⅰ、Ⅱ亚家族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04、-2.217,P值均<0.05).AR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中TCR Vδ 1~8亚家族谱系表达个数分别为(5.30±0.82)、(4.90±0.57)和(5.20±1.40)个亚家族,以TCR Vδ 1、2、3和6亚家族多见;其中TCR Vδ6亚家族在AR患者治疗前以及健康对照组以多克隆或双克隆增殖为主,少量寡克隆增殖(1/10),而治疗后则以寡克隆增殖为主(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结论 AR患者免疫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患者外周血TCRVγⅠ~Ⅲ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以及TCR Vγ和Vδ基因谱系分布和T细胞克隆性增殖情况存在差异;免疫治疗早期鼻炎症状的改善可能与sIgE水平无明显相关,而与TCRγ δ T细胞有关,尤其是TCR Vδ 6 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对1个罕见的异常血红蛋白Hb Shaare Zedek家系进行分子诊断,并探讨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该家系3代共7名成员的外周血标本,采用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和血气分析的方法分析临床特征;采用跨越断裂点PCR( gap-PCR)方法和反向点杂交方法检测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采用α、β珠蛋白基因全长测序确定突变位点.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的血常规结果正常,血红蛋白电泳发现异常血红蛋白带,含量为22.4%(毛细管法),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较低,分别为72.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93.0%.DNA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为Hb ShaareZedek突变杂合子,即alpha1珠蛋白基因第56位氨基酸由赖氨酸突变为谷氨酸.携带有同种突变的其他家系成员的表型与先证者类似,异常血红蛋白带含量为22.4%~23.9%(毛细管法),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分别为59.0 ~ 72.0 mm Hg和91.0%~93.0%.结论 Hb Shaare Zedek杂合突变主要表现为异常血红蛋白带,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下降;该突变的发现丰富了中国人的异常血红蛋白谱,可为指导血红蛋白病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超过半数的育龄青年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没必要进行婚前检查。但事实上,一些看起来身体非常健康、其父母也很健康的男女青年,实际上是致病基因的携带。假如男女双方都是某种致病基因的携带,那么,其后代发病的几率就很高。致病基因携带只有依靠专业医生,通过家族病史调查及系谱分析才能确定。因此,建议所有谈婚论嫁的年轻人,为了确保后代的身体健康,应主动接受婚前检查。  相似文献   
80.
Stickl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关节一眼病(Hereditary arthro-ophthalmopathy),主要以眼部、关节、口面部及听力损伤为特征[1-3].其中约90%的患者表现为近视,6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84%的患者合并面中部扁平、腭裂和小颌等面部异常,70%的患者出现听力损伤,90%的患者出现骨关节病变[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