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1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17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拉美滋减痛分娩法对产妇分娩方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400例孕39~42周、正常单胎头位且无明显头盆不称及产道异常的初产妇随机分为拉美滋组(n=200)和对照组(n=200),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产程时间2、4 h初乳分泌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结果经拉美滋减痛分娩指导后,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4 h初乳分泌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产程时间、手术产率和产后出血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两组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美滋减痛分娩法能显著提高产妇正常分娩率、降低手术产率,且可缩短总产程和减少产后出血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产妇孕期饮食、服用叶酸等其他因素与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关系,为孕期合理、科学的营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某市人民医院及下级医院216例产妇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1)产妇孕期每周吃水果次数不同,其新生儿体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1);2)食用蔬菜量不同的产妇其新生儿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3)食用肉类量不同的产妇其新生儿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每周食用豆制品不同次数的产妇其新生儿体重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产妇在围孕期及孕期服用叶酸与不服用叶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6)多重线性回归显示新生儿体重可能受每周食用蔬菜量、每周食用肉类的次数和每周食用豆、坚果类及其制品的次数影响。结论 均衡饮食,营养充足,合理服用叶酸有效防止新生儿低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33.
王素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5):158-160
目的对临床肩难产产妇的助产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2例肩难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助产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肩难产产妇实施助产护理,能够提高分娩的安全性,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降低产妇及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基于Autar量表的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将800例剖宫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0例。对照组按围生期常规护理;干预组应用自制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7例,干预组仅发生1例。结论应用基于Autar量表的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评估表,可有效筛查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5.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电动吸乳器对减轻产妇乳房胀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功能治疗仪联合电动吸乳器对减轻产妇乳房胀痛的效果。方法将300例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给予产后多功能治疗仪联合电动吸乳器进行乳房护理,2次/d,持续4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湿敷、按摩、手法挤奶等)进行乳房护理,2次/d,持续4d。比较两组产妇乳房肿痛程度及肿胀硬度。结果产后4d内两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及肿胀硬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及肿胀硬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产后多功能治疗仪联合电动吸乳器具有良好减轻产妇乳房胀痛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6.
社会—行为因素在降低孕产妇死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0年以来的中国孕产妇平均死亡比下降速率情况的分析,讨论并阐述了在短期内降低孕产妇死亡,必须从社会—行为两大因素同时入手,加强孕产妇保健服务,才有可能达到较快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的目的,忽略其中之一,都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7.
目的检测HBV感染产妇乳汁中HBV-M和HBV-DNA,以评价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采用ELISA静置式与振动式孵育法定性检测乳汁HBsAg,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和乳汁HBV-DNA。结果 144例产妇血清HBV-DNA阳性率52.1%(75/144),乳汁阳性率34.7%(50/144),乳汁HBsAg静置式孵育法阳性66例(45.8%),振动式孵育为75例(52.1%)。结论应尽可能同时检测乳汁的HBsAg和HBV-DNA以提高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无HBV-DNA检测条件的实验室在检测乳汁中HBsAg时应采用振动式孵育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的妊娠特征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改进母婴保健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保障母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依托温州市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平台中孕产妇保健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9年在温州市助产机构分娩的年龄≥20岁的产妇资料,分高龄组(年龄≥35岁)和适龄组(20~34岁)。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分析高龄与适龄产妇的人口学特征、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2015-2019年温州市分娩产妇共536 456人,其中高龄产妇为56 637人(占10.56%),年龄≥40岁的高龄产妇共8 787人(占15.51%),最大年龄为55岁。2015-2019年温州市高龄产妇占产妇总数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χ2趋势=1 225.00,P<0.001),二胎及以上产妇数中高龄产妇占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χ2趋势=21.64,P<0.001)。高龄产妇的非初胎比例、剖宫产比例均高于适龄组,产检次数、文化程度、职业构成在两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高龄与适龄产妇的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和并发症(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P<0.01),但是高龄产妇的早产、巨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率未显示逐年增加或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高龄产妇2015-2019年合计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均高于适龄组(P<0.001)。结论:2015-2019年高龄产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和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增加,且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适龄产妇,需要妇幼保健及产科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9.
目的将助产护理干预应用于高龄产妇的分娩过程中,分析对其分娩方式和产程进展的临床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9月于本院分娩的70例高龄产妇,依据助产护理干预差异性开展分组,每组35例,将常规助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参照组,将综合助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实验组,分析两组高龄产妇的自然分娩总计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总计率。结果实验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参照组、产后出血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产妇的分娩过程中采取助产护理干预能够增加自然分娩情况,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并减少产后出血,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构建产妇护理服务满意度理论框架,为提升产科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 对即将出院的35名产妇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产妇对护理服务的认知、感受与需求等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析取主题。结果 析出的主题为产妇护理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包括6个类属,即安全性、关怀性2个核心要素,延续性、及时性2个关键要素,可靠性、可及性2个基本要素,并以此构建产妇护理服务满意度理论框架。结论 产妇护理服务满意度框架的构建可引导护理人员根据产妇的护理诉求,制订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采取针对性、实用性的干预策略,以满足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提升其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