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12篇 |
免费 | 1197篇 |
国内免费 | 55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7篇 |
儿科学 | 77篇 |
妇产科学 | 59篇 |
基础医学 | 800篇 |
口腔科学 | 972篇 |
临床医学 | 1164篇 |
内科学 | 926篇 |
皮肤病学 | 43篇 |
神经病学 | 427篇 |
特种医学 | 462篇 |
外科学 | 846篇 |
综合类 | 2114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2124篇 |
眼科学 | 129篇 |
药学 | 3769篇 |
21篇 | |
中国医学 | 1862篇 |
肿瘤学 | 2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282篇 |
2022年 | 524篇 |
2021年 | 654篇 |
2020年 | 560篇 |
2019年 | 535篇 |
2018年 | 548篇 |
2017年 | 560篇 |
2016年 | 549篇 |
2015年 | 579篇 |
2014年 | 969篇 |
2013年 | 1487篇 |
2012年 | 982篇 |
2011年 | 1033篇 |
2010年 | 737篇 |
2009年 | 738篇 |
2008年 | 814篇 |
2007年 | 739篇 |
2006年 | 618篇 |
2005年 | 541篇 |
2004年 | 375篇 |
2003年 | 318篇 |
2002年 | 288篇 |
2001年 | 261篇 |
2000年 | 213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21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5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分析和精确矫形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膝内外翻畸形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5年9月~2010年9月共收治膝内、外翻畸形患者18例;膝内翻4例,膝外翻14例。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14~54岁,平均25.4岁。所有患者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双下肢的二维图像数据,计算机辅助建立的双下肢三维解剖模型,将双下肢三维解剖模型导入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中,通过计算机辅助精确测量股骨角、胫股角、胫骨关节面夹角等参数,根据计算机辅助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截骨角度,通过提取表面点云数据,CAD设计个性化辅助截骨模板,最后采用计算机模拟设计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精确截骨和矫形的手术过程。术中根据计算机辅助模拟的手术方案,对4例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采用胫骨近端截骨+内固定术,14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股骨髁上截骨+内固定术。采用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18.7个月。术后早期X线证实:膝内、外翻畸形完全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正常。术前计算机辅助测量与X线的测量值,两者测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X线测量的股骨角、胫股角、胫骨关节面夹角等参数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膝关节HSS评分标准:术前(55.4±15.2)分,术后半年(81.8±9.6)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方法组与计算机辅助矫形组相比,术后口角、B角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内固定失败、骨不愈合、膝内外翻复发、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异体骨排斥反应,给予伤口换药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未发现骨不愈合。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膝内外翻分析和精确矫形,将膝内外翻畸形的精确矫形提升到数字化水平,具有更加精确、更加可靠、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2.
背景当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指导麻醉药用量时,通常仅需要较低剂量的镇静药,如果用较低剂量的麻醉药,术中低血压和器官毒性作用也许能避免。然而,这是否能减少严重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率还存争议。B.Aware试验将2463例术中知晓高危的患者随机分为BIS指导麻醉组和常规麻醉组。我们假设使用BIS指导麻醉组患者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卒中的风险都低于常规麻醉组患者。方法对术后30天尚存活的所有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回顾,记录他们的死亡日期、死亡原因以及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发生情况.然后对所有存活的点者主牛行由话随访.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存活。结果随访时间中位值4.1年(全距:0-6.5年),参加试验的患者中有548例(22.2%)术后死亡,220例(8.9%)发生了心肌梗死,115例(4.7%)发生卒中。BIS监测组与常规麻醉组的死亡风险没有显著差异{危害比=0.86[95%可信区间(CI):0.72-1.01];P=0.07]。但是,倾向性评分分析显示,BIS值〈40、持续时间〉5分钟的患者与其他BIS监测组的患者相比,死亡的危害比为1.41(95%CI:1.02-1.95;P=0.039),并且心肌梗死的优势比(OR)为1.94(95%CI:1.12-3.35;P=0.01),卒中的优势比为3.24(95%CI:1.29-8.07;P=0.01)。结论在B-Aware试验患者中,采用了BIS指导麻醉且从未出现BIS值低于40并持续超过5分钟,与存活率的增加及并发症的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索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确定髋臼大小、骨缺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辅助手术设计、假体选择及骨缺损修复.方法 2011年3月至10月,共10例(13髋)CroweⅣ型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接受THA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4岁,平均42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髋关节三维CT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输入Superlmage软件重建骨盆及髋臼.重建后在不同角度精确评估真臼位置,测量真臼大小及前后柱厚度,评估骨缺损程度;将髋臼试模、骨缺损修复材料(钽金属垫块)按1:1大小扫描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术前模拟安放,确定髋臼假体大小、安放位置;髋臼假体安放后评估遗留的骨缺损,确定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骨缺损修复模拟测试.结果 9例(12髋)术中实际安放髋臼假体型号与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一致,1例(1髋)假体型号较术前设计大一号.所有患者髋臼安放位置与术前计划一致,均安放于真臼.髋臼骨缺损修复按术前设计:4髋因髋臼顶部骨缺损明显(臼顶部骨性覆盖<70%),采用钽金属垫块修复骨缺损,以增强髋臼的稳定性;7髋采用Harris法自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损;2髋髋臼杯植入后臼顶覆盖可,术中未植骨.结论 对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计算机辅助下THA术前设计,有助于术前精确评估真臼发育情况、大小及髋臼骨缺损,提高手术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基于骨肿瘤患者CT扫描的人工髋、膝关节假体计算机辅助三维个性化设计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选取股骨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模拟手术和假体三维设计,发送STL文件定制个性化假体。依据术前规划进行保肢手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设计并定制了带定位标识的个性化人工股骨柄肿瘤假体和人工膝关节铰连式肿瘤假体,手术瘤骨切除彻底、假体安装顺利、位置合适,术后双下肢等长。结论基于CT重建能设计出带标识个性化人工关节肿瘤假体,有利于保肢手术精确恢复下肢长度和精确安装假体位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结合数字化微笑设计(DSD)进行前牙瓷贴面修复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及修复体的修复效果,探讨其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因四环素牙、氟斑牙、牙体着色、轻度釉质缺损和前牙散在间隙等原因要求进行美学修复,且临床诊断符合贴面修复适应证的患者32例共91颗前牙。术前采用DSD软件对患者进行牙齿形态的美学分析及虚拟修复效果的预览,并在设计结果指导下进行牙体预备,常规印模制取后制作IPS e-max瓷贴面,最后完成永久修复体的戴入。在治疗完成后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患者对修复体的外形、与邻牙协调程度、颜色、发音、微笑效果和医患交流等6项内容作出满意度评价,并在治疗后1、3、6和12个月参照改良版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瓷贴面的临床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对于各项调查内容的满意率均可达90%以上,其中对于微笑效果和医患交流2项满意率高达100%。将DSD应用于瓷贴面修复后,患者对于最终修复体的功能、美学效果和医患交流体验等各方面满意度较高。各时期修复体临床表现,修复后1个月,4颗牙齿出现轻度牙龈炎,3颗牙齿出现术后敏感;修复后3个月,1颗修复体出现不影响美观及功能的微小缺损,3颗牙齿出现牙龈轻度红肿,1颗修复体轻微变色;修复后6个月,1颗修复体出现切缘缺损,4颗牙齿出现轻度牙龈炎;修复后12个月,2颗牙齿出现修复体缺损,3颗牙齿修复体边缘欠密合,1颗牙齿出现牙龈炎。修复后出现牙龈炎症反应的患者在经过正确的口腔卫生指导后牙周状况均有明显好转,且上述缺损均不影响修复体的美观和功能,调磨后可正常使用,医患双方对修复体的修复效果均满意。结论:将DSD与瓷贴面修复联合应用是一种可获得较高患者满意度和理想修复效果的前牙美学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探讨术前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进行定位,明确穿支位置;利用螺旋CT对患者下肢进行扫描,获取DICOM格式的CT数据,将之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股前外侧皮瓣虚拟设计,并计算皮瓣体积;术中按照术前设计进行股前外侧皮瓣制备,并利用排水法对皮瓣实际体积进行测量,计算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位置与术中穿支实际穿出位置的符合率。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共发现皮瓣内穿支15支,术中实际发现穿支16支,总体符合率为87.5%。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8)。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股前外侧皮瓣进行术前虚拟设计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可用于指导术中制备股前外侧皮瓣。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测量成人股骨近端解剖学参数,用以指导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和假体选择,同时为设计更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标准成人双髋正位X线片100例。选择对假体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股骨近端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参数均呈正态分布,股骨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在颈干角、大粗隆高点高于旋转中心的高度差、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和CFI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内径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r=0.381,P0.05)。与国内研究比较,大多数参数无明显差异,与国外研究比较,各参数均有明显差异。与现有假体资料比较,CFI、MCFI、峡部内径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01)。结论大粗隆高点与股骨头旋转中心并非等高,可用于指导术中下肢长度控制。本研究获得的解剖参数可以为设计符合国人股骨形态特点的假体提供参考。现有假体与国人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不一致,需要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数字化虚拟手术系统(digital virtual surgery system,DVSS)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6月,对113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行复位固定(A组)。2012年3月—2014年9月,对128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术前应用DVSS模拟骨折复位,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后行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B组),手术方式与A组相同。比较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侧壁及椎体前方骨皮质穿破情况。结果 2组均无感染、血肿发生。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椎弓根钉穿破椎弓根侧壁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发生其他不良后果。结论应用DVSS辅助脊柱外科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精确度可信的临床效果,而且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