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1篇
  免费   779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38篇
儿科学   2034篇
妇产科学   349篇
基础医学   496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749篇
内科学   596篇
皮肤病学   45篇
神经病学   258篇
特种医学   1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05篇
综合类   77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486篇
眼科学   109篇
药学   420篇
  8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128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78篇
  2021年   373篇
  2020年   336篇
  2019年   318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333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471篇
  2013年   529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57篇
  1980年   42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23篇
  1975年   22篇
  1974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are and treatment are available for pregnant women and infants that can decrease the rate of perinat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infection to 2% or less. The paediatrician has a key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1 by identifying HIV-exposed infants whose mothers’ HIV infection was not diagnosed before delivery, prescribing antiretroviral prophylaxis for these infants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acquiring HIV-1 infection, and promoting avoidance of HIV-1 transmission through human milk. In addition, the paediatrician can provide care for HIV-exposed infants by monitoring them for early determination of HIV-1 infection status and for possible short- and long-term toxicities of antiretroviral exposure, providing chemoprophylaxis for Pneumocystis pneumonia, and supporting families living with HIV-1 infection by providing counselling to parents or caregivers.  相似文献   
82.
83.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妊娠糖尿病(GDM)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2005年6月期间GDM患者45例和正常妊娠组40例的妊娠结局。结果GDM组中各种病理妊娠的发生率、手术产率以及各种胎婴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GDM及控制血糖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分流临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54例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的患者。进行高危型HPV检测和阴道镜检查,镜下定位活检可疑病灶.以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结果654例中,高危型HPV检测呈阳性的病例为411例,阳性率为62.8%。经病理学确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病例为58例,占总数的8.9%(58/654),其中CIN Ⅱ和CIN Ⅲ共计43例.占CIN的74.1%(43/58);CINⅡ,CINⅢ的高危型HPV阳性率分别为80.8%及94.1%。ASCUS患者中以高危型HPV检测、直接选择阴道镜检查,检出CIN的敏感度分别为88.9%和65.5%;对诊断CINⅡ和CINⅢ。高危型HPV的敏感度为94.1%,阴道镜的敏感度为65.1%。结论ASCUS患者中高危型HPV的CINⅡ和CINⅢ检出有较高的敏感度,对ASCUS可有效地进行分流监测,患者可不必再做阴道镜检查和活检。  相似文献   
85.
婴幼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婴幼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方法选自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年龄≤3岁,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共53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年龄分布与观察组无差别的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共86例,作为对照组,作临床评估及BAIP检查,必要时作腕骨X线摄片检查。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BALP,判定有无佝偻病及是否为维生素D缺乏亚临床状态。结果观察组中佝偻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维生素D缺乏亚临床状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15.0315,P〈0.01)。结论婴幼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维生素D缺乏亚临床状态有关,对于婴幼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佝偻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高位硬膜外麻醉和全麻异氟烷吸入在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降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0例患儿分为2组:高位硬膜外麻醉组(20例)和全麻异氟烷吸入组(20例),观察比较2组的降压效果。结果2组降压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硬膜外麻醉组在手术结束时心血管指标恢复平稳,与全麻异氟烷吸入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拔管时间明显缩短。结论2种降压方法均可行控制性降压,高位硬膜外麻醉使婴幼儿心血管反应更加稳定,对循环系统的扰乱程度轻,保护了婴幼儿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7.
目的:通过对体重不足1500g的早产儿接受动脉导管早期结扎术者与仅接受消炎痛(indomethacin)治疗者的临床记录回顾性分析来寻找和确定更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方向。方法:我们把1996年7月至2003年12月治疗过的40例体重不足1500g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分为接受消炎痛的治疗者与未给予消炎痛而直接接受外科结扎者,对其结果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消炎痛治疗者与外科手术者中的生存者与死亡者进行比较,二者在患者的体重,孕龄,伴随的心脏畸形,动脉导管的大小,消炎痛治疗并发症,机械辅助呼吸时间,ICU住院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消炎痛治疗者与外科手术者进行比较,仅在并发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消炎痛治疗者有7例出现并发症(36.8%),而外科手术者的5例死亡也与患儿的术前状态密切相关。结论:对体重不足1500g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而言,因受消炎痛用药条件的限制、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失败率,早期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8.
早期干预防治高危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评价早期干预对防治围产期高危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将106例围生期高危儿及1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分别分成早期干预组(A组:新生儿早期干预组58例;B组:婴儿期早期干预组41例)、非早期干预组(C组:1岁以后干预组7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D组10例)。干预组(A组、B组、C组)各自采用不同的针对性训练和康复方法进行干预;正常新生儿接受常规的健康训练和指导。新生儿期患儿在生后1周、4周各检查评估1次(采用20项神经行为测定法NBNA法);婴儿期患儿每月随访1次(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结果】A组患儿生后4周NBNA评分明显高于生后1周时评分(P〈0.01);只有单一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与D组新生儿的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大运动发育检查发现A组与D组评分差距随年龄的增长迅速缩小,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儿干预效果经随诊检查发现低于A组;C组患儿干预效果不佳(7例患儿中3例确诊为脑性瘫痪,其余4例都存在严重的运动落后)。D组正常新生儿生后1、4周时NBN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干预措施对围生期高危儿有促进正常神经系统发育以及脑损伤后早期康复的作用。且干预开始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9.
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评价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出生或就医于29个协作单位存活的早产儿2684例,胎龄小于37周,除外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分为两组:研究开始前1年内出生和研究后出生的家长不愿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早产儿为常规育儿组(常规组),研究开始后出生的家长积极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早产儿为早期干预组(干预组).两组婴儿数目相近.干预组早产儿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按摩、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常规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指导.[结果]两组孕母并发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的比例、单胎和多胎的比例、胎内窘迫、胎膜早破发生率、阿氏评分、生后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轻重比例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1岁时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9.4‰(13/1 390),常规组为35.5‰(46/1294),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1).[结论]指导父母对早产儿出院后开始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早产儿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变化,探讨PAF在早产儿发育、成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35例早产儿和15例健康足月儿血中PAF水平,并分析早产儿血中PAF水平与早产儿胎龄、体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早产儿血中PAF水平[(9·44±3·31)pg/ml]比足月新生儿[(44·1±12·0)pg/ml]低,血PAF水平与早产儿胎龄呈显著正相关(r=0·557,P<0·001),与出生体重呈显著正相关(r=0·536,P<0·001)。结论在生理情况下PAF可能与早产儿发育、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