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1篇
  免费   1774篇
  国内免费   448篇
耳鼻咽喉   87篇
儿科学   239篇
妇产科学   130篇
基础医学   854篇
口腔科学   235篇
临床医学   1359篇
内科学   1351篇
皮肤病学   136篇
神经病学   580篇
特种医学   2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607篇
综合类   2699篇
预防医学   2889篇
眼科学   154篇
药学   1010篇
  12篇
中国医学   1004篇
肿瘤学   669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631篇
  2021年   825篇
  2020年   862篇
  2019年   547篇
  2018年   476篇
  2017年   541篇
  2016年   615篇
  2015年   561篇
  2014年   1053篇
  2013年   961篇
  2012年   947篇
  2011年   980篇
  2010年   743篇
  2009年   564篇
  2008年   546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356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1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对卷柏属双黄酮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特征进行归纳。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卷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Beauv.)Spring.]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5个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卷柏属双黄酮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首次初步归纳出卷柏属双黄酮类化合物核磁共振碳谱和氢谱的特征。结论通过总结卷柏属双黄酮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特征规律,为快速鉴定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以及进行核磁数据的归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牡蛎活性肽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牡蛎蛋白质的酶解物中分离制备活性肽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胰蛋白酶对牡蛎蛋白质进行酶解,使其释放出具备特殊活性的活性肽,将含有活性肽的粗提物分别用Sephadex G25凝胶柱层析,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柱层析和C18反相柱进行分离和纯化。结果牡蛎活性肽粗提物经过分离纯化制备出3个组分F31,F32,F41。组分F32,F41的等电点分别是7.12和7.08;组分F31,F32,F41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85,810及409;其蛋白含量分别为51.9%,80.2%及99.8%;其糖含量分别为19.2%,4.3%及0%。结论以胰蛋白酶作用的最佳条件采用一步酶解的工艺,牡蛎蛋白质可以得到良好的酶解,同时得到的牡蛎活性肽粗提物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分析学龄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功能性腹痛学龄儿童(6岁~1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化积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消旋山莨菪碱片治疗,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学龄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为男性少于女性(40/60,1∶1.5),6~7岁患儿多于8~12岁(65/35,1.86∶1),病程多为2~3个月;观察组治疗后在总有效率、中医症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为多为女性患儿,年龄在6~7岁患儿,病程在2~3个月。给予化积颗粒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4.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现状,对目前研究中若干观点进行阐述,包括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框架、证候诊断指标与疗效评价指标差异、中医疗效评价量表、中医PRO量表、中医临床疗效个体化评价方法、中医辨识证候的评价标准等观点。并就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即病证结合研究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途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必须符合辨证诊疗模式、采用量表学方法以建立中医评价量表、应用多学科技术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注意研究过程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解决等。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制备同时适合于黄芩素、黄连素及大蒜素3种中药成分的自乳化载体体系,并考察这3种自乳化制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效果。方法:采用饱和溶解度法、伪三元相图法、正交试验筛选最佳的空白处方组成及基质用量。以Franz扩散池和离体大鼠皮肤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采用HPLC分别测定3种自乳化制剂中黄芩素、黄连素及大蒜素的累积透皮渗透量,并分别与黄芩素散剂、黄连素散剂及大蒜素散剂进行比较。结果:最佳处方为油酸乙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聚乙二醇400载体体系,所形成的自乳化制剂粒径适宜,其微观形态呈较规整的球形。透皮吸收10 h,黄芩素、黄连素及大蒜素3种自乳化制剂的药物透皮速率分别为6.898 6,7.600 4,190.040μg·cm~(-2)·h~(-1),累积透皮渗透量分别为71.38,85.54,1 795.16μg·cm~(-2)。结论:成功制备了不同种类中药成分均能使用的自乳化载体体系,且该自乳化制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效果良好,可为后续中药复方自乳化制剂的制备及其透皮给药吸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验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CAG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高级数据挖掘方法,对所收集处方中的药物信息、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并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分析治疗CAG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CAG验案141个,包含中药处方141首,涉及中药1...  相似文献   
8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严峻复杂,探讨中医药防治COVID-19处方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个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的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收录的中医药防治COVID-19诊疗方案以及3位国医大师、4位知名中医药专家所拟的方药,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处方库""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用中药库",共收集有效中药处方93首,组成药物共计157味。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①药性寒、温居多,其中性寒69味,占43.95%;性温57味,占36.31%;性热较少,仅占1.27%;②味苦、辛、甘药物较多,不同时期药味有异,初期以辛味居多,中期、重症期以苦味为主,恢复期多用甘味药;③归经以入肺、胃、心者多,入肺经最多,占24.55%;初、中期多入肺胃,重症期则入心肾;④口服药物多无毒,仅6味药物具有毒性,分别是苦杏仁、绵马贯众、重楼、细辛、半夏、炮附片;⑤以具有解表、化湿、清热、补虚、化痰止咳平喘5类功效的药物居多,初期解表与清热并重,各占18.81%;中期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使用多,占29.61%;重症期清热使用最多,占33.33%;恢复期补虚使用最多,占36.47%。中药防治COVID-19的药性特点和功效分布与中医对其病因、病位、病机的认识紧密相关,临证辨治尤需注重分期用药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88.
突发性耳聋(sudden hearing loss)属耳科常见急症之一,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的听力突然明显减退(多为单侧耳),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病人可在三天以内丧失听力;大部分病人伴有耳鸣,部分病人有耳内发闷、胀满及阻塞感;有一少部分病人有耳聋同时伴有眩晕,自觉有旋转感,常伴恶心、呕吐,多于发病一周左右减轻,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症状.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的原因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现将有关突发性耳聋病因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9.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为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常引起肢体严重缺血和坏疽。尚德俊教授诊治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临证时首先明确诊断和分期分级;临床辨证时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辨证分型施以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并充分体现整体辨证论治与药物静脉滴注相结合,内治疗法与外治疗法相结合,活血化瘀疗法贯穿治疗始终的临床思辨特点。  相似文献   
90.
单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单侧眼发病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确诊为单侧眼发病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形态、屈光状况及眼球轴长等多种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双眼前房深度:发病眼前房轴深,最浅眼为1.4mm,最深眼为2.04mm,平均为1.89mm;周边前房深度均小于1/4CT或完全消失。未发病眼前房轴深,最浅眼为2.45mm,最深眼为3.62mm,平均为2.73mm;周边前房深度均大于1/3CT。双眼房角状态:发病眼全部为窄Ⅳ房角,并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粘连闭合。未发病眼均为窄Ⅰ至宽房角,无粘连闭合。双眼屈光状态:发病眼14只全部为远视,远视度数为 200至 450度;未发病眼中正视3眼,近视11眼,其近视度数为-320至-850度。双眼眼球轴长:发病眼眼轴最短的为20.8mm,最长的为22.5mm,平均为21.3mm;未发病眼眼轴最短的为23.4mm,最长31mm,平均为27.1mm。结论 前房浅、房角窄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解剖基础。并非所有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都一定双眼发病,一只眼发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另一只眼若不存在前房浅、房角窄这一发病的解剖基础,则不会发生同样性质的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