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4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措施预防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对267例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分级评估,实施综合康复措施,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应用综合康复措施后,尚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伤员。结论综合康复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地震脊柱骨折伤员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地震灾区中学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状况,为寻找IBS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使用IBS的罗马II诊断标准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对地震灾区和非地震灾区,极重灾区和一般灾区的6所高完中3403名中小学生同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焦虑性情绪障碍状况调查。结果①校正后罗马II诊断标准IBS的患病率是23.1%,男女患病率和年级之间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地震灾区IBS学生和非IBS学生的发病率与地震发生时情形(如是否目睹房屋倒塌、是否被房屋掩埋、是否看到遗体或残肢、是否受伤、是否因受伤导致伤疤或残疾、是否看到他人受伤或遇难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分层作Man-WhitneyTest秩和检验,地震灾区患IBS的学生中有失眠和静坐不能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地震灾区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量表)5个领域的分值比较中,地震灾区的IBS学生的焦虑性情绪障碍倾向发生率高于非IBS学生,也高于非地震灾区患IBS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发现地震灾区患IBS的学生,焦虑性情绪障碍倾向发生率高于非IBS学生和非地震灾区患IBS的学生,虽与地震发生时各种情形的刺激无直接关系,但它们诱发中学生的焦虑性情绪障碍是肯定的,说明焦虑等精神因素对IBS的致病是一个累积结果 。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汶川震后焦虑儿童与非震区正常儿童注意控制的特点.方法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筛选出震后焦虑儿童18人,并从非震区选取正常儿童18人作为对照组.两组被试分别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结果 (1)震后焦虑儿童的判断正确率显著低于非震区正常儿童[(0.95±0.01),(0.98±0.01),P<0.01].(2)震后焦虑儿童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非震区正常儿童的反应时[(1664.5±78.5)ms,(1110.7±78.5)ms,P<0.01].(3)所有儿童在有效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无效信息条件(1304.7±61.3)ms,(1475.8±71.5)ms,P<0.05]和中性信息条件[(1304.7±61.3)ms,(1382.3±47.4)ms,P<0.05];中性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无效信息条件[(1382.3±47.4)ms,(1475.8±71.5)ms,P<0.05].结论 震后焦虑儿童的注意控制能力显著低于非震区正常儿童,地震这一创伤性突发事件引起的焦虑情绪影响了震区儿童的注意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54.
目的: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震后18个月,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编一般人口学及地震暴露情况调查表,对都江堰地区规模最大的某高中的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84份。结果:都江堰地区青少年震后18个月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13.3%,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地震暴露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弹性在父母关怀、父母过度保护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5.6%、15.6%,心理弹性在父母冷漠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对孩子较多的关怀和较少的控制干涉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对震后PTSD症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了解2009-2010年汶川地震后高中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为心理援助及康复提供比较有针对性的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量表、应付方式量表,先后2次对北川中学和什邡中学的19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2009-2010年汶川震区高中生创伤后心理应激与应付方式纵向比较有显著差异(t=-5.68,P<0.01;t=-2.073,P<0.05);②创伤后心理应激与应付方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44,P<0.01).结论 汶川震区高中生创伤后心理亚健康状况在2009-2010年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汶川地震死亡病例特征及死亡原因,为今后减少类似地震伤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病案室、门诊部系统收集震后(5月12日)至7月12日8时止收治地震死亡病例的相关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果截至7月12日,我院收治的575例地震伤员中共有9例死亡(病死率1.57%),其中男3例,女6例,门诊死亡5例,均为颅脑损伤;住院死亡4例,死亡原因与合并基础疾病、并发感染等相关。结论震后早期应加强对颅脑损伤的筛查,处理前移;后期应有针对性地治疗伤员的基础疾病,预防并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救灾人员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救灾人员疾病防治水平.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现场5 068名救灾人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在为期20天的地震应急期中5 068名救灾人员的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劳动卫生学指标、宿营地形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汶川地震灾区现场救灾人员的常见病依次为昆虫性皮炎(患病率18.37%)、足癣(10.8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56%)和日光性皮炎(6.20%).按作业性质比较,一线救灾人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11.04%)较高,后勤保障人员足癣患病率较高(15.21%),医务人员急性胃肠炎、昆虫性皮炎、牙龈炎等患病率高于其他组(P<0.05).按宿营地形比较,Ⅲ类地形(谷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90%)、昆虫性皮炎(36.50%)、足癣(20.02%)患病率显著高于Ⅰ类地形(平地)和Ⅱ类地形(坡地)(P<0.01).Ⅱ类地形急性胃肠炎患病率(1.26%)低于其他地形(P<0.05).结论 在地震后应急期,救灾人员易患皮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患病率与其工作性质和宿营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后7天内收治的23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感染伤员的分区分类救治情况,为今后类似重大灾难事件的伤员救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3例伤员较为完整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伤员伤口内分泌物细菌直接涂片结果、细菌培养分离及药敏试验结果、经验选用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与控制严重感染及愈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伤员均为Ⅵ型开放性骨折,其中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61岁。均伴发热、畏寒等感染中毒症状,且合并四肢骨折部位的较大或大范围的肌肉缺血坏死和严重感染。直接涂片检出单一菌感染者6例(26.09%),双重菌感染者12例(52.18%),多重菌感染者5例(21.74%);伤口内分泌物细菌有氧培养结果显示,伤口感染11种细菌共计18株:肠杆菌科细菌11株(61.11%),非发酵菌5株(27.78%),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各1株(各占5.56%);2例伤员为2种细菌合并感染,另2例伤员未培养分离出细菌,有5例未能进行细菌培养。早期经验采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者12例中有10例(83.33%)伤员感染病原菌对经验选用的单一抗菌药物耐药,仅有2例(16.67%)伤员敏感。早期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药,结合早期清创、充分引流及分区分类治疗后,有效控制了伤员原有感染并避免院内感染发生。结论地震伤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感染伤员抗菌药物早期联合使用以及早期受伤部位的彻底清创和充分引流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为地震伤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感染的伤员进一步转入二线三甲医院接受外科专科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9.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日间病房的医疗物资准备、管理经验,为日后应对突发事件中医院综合性病房医疗物资保障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收集整理汶川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病房医疗救治数据、医疗队和护理模式、物资准备与管理等相关资料。结果在此次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日间病房的医疗护理高效有序的物资服务流程管理与准备工作为其圆满完成大量地震伤员的救治任务提供了充分保障。5月12日至5月29日收治224例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论日间病房作为以护理为中心的综合性病房,转型和管理具有灵活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首先腾出可收治病人的病床资源并快速有效地准备充足的医疗物资展开医疗救护,满足紧急救援伤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同时段地震伤员在我院急诊科停留时间,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分检地震伤员中的作用,为救治特大灾害伤员积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至5月15日14时27分汶川地震伤员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救治停留的时间,并分为震后24h内、震后24~48h和48-72h三个时段进行比较。结果震后72h内我院收治伤员536例,其中24h内收治伤员207例,伤员在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为129min;24—48h收治伤员104例,伤员在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97min;48~72h内收治伤员226例,伤员在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为86min。第一个24h与第二个24h和第三个24h比较,地震伤员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二个24h和第三个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建立建全急诊绿色通道,对加快应急状态下伤员救治处理有重要意义。结论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绿色通道,使地震伤员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不断缩短,保证伤员尽快得到专科处理,为抢救危重伤员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