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4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汶川大地震期间唐山大地震亲历者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唐山大地震亲历者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自编有关地震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1个月内调查218名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结果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比未经历过地震的人更倾向于非常关注汶川地震;经历者在恐怖因子上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和未经历过地震者;大地震经历者的SCL-90的一些因子在是否在震中受过伤和地震场景是否反复出现上存在差异。结论汶川大地震期间唐山大地震亲历者的心理状况较差,主要表现在恐怖上。  相似文献   
22.
目的总结和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后半年与2007年同期相比来院结核病人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分析整理2008年5月至10月以及2007年同期德阳市人民医院所收治住院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结果2008年5月-10月较2007年同期德阳市人民医院所收治住院结核病人数有所增加(154人次和186人次),来自于地震重灾区病人所占构成比(18.82%和9.74%),年龄〈20岁病人所占构成比(13.98%和7.14%),以及临床表现为发热(39.25%和25.97%)以及有影像学活动性征象(63.44%和51.30%)的病人所占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方案和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震后半年内,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病人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来自于地震重灾区病人及年轻病人所占比例则增加明显,临床有发热及影像学活动性征象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治疗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3.
总结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后急救过程中医院院内感染控制的经验,探讨消毒灭茵检测与效果评价在此次救援过程中的作用,为将来制定相应的灾后应急预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从院前急救初期对伤员进行感染控制,加强急诊手术室等相关手术物品消毒灭菌与效果评估等方法来指导消毒、隔离以及抗生素应用。结果在加强管理的医疗机构中没有出现医院感染爆发流行。伤员伤口普遍愈合良好。结论灾后急救所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及时、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24.
心理危机干预对地震灾难受害者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干预对四川汶川地震灾难受害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应激反应问卷对从四川转移到武汉地震伤员和陪护家属39人进行心理危机前的评估:心理危机干预1月后对地震伤员和陪护家属再进行应激反应的评估。结果:四川地震伤员在心理危机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01);陪护家属在心理危机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01)结论:系统心理危机干预对四川地震灾难受害者是有效的,能预防和减少PTSD发生。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索症状监测在地震救援部队中及早发现和控制重要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的作用。方法2008—05.15/06.14以某部参加救灾全体人员为监测对象,确立发热、腹泻、咽痛、皮疹、皮肤外伤、眼结膜红肿等6种症状为监测指标。结果共监测2726人,在31d监测期内,6种症状的罹患率分别为1.28%~16.62%,皮疹和外伤在救援初期分别有1个发病高峰,发热在第3周有1个发病高峰。荨麻疹、湿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外伤等为主要疾病。结论在地震救援部队执行任务期间进行症状监测是可行的,监测的6种主要症状代表性强,可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26.
“5·12”地震伤员损伤特点及震后初期急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5·12”大地震伤员的损伤特点,探讨震后初期地震伤员的急救方法。方法以地震后1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地震伤员为对象,分析伤员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严重程度以及急救方法等信息。结果震后1周内共收治伤员2637例,前5d收治的伤员占93.9%,男和女分别占50.3%和49.7%;死亡伤员和存活伤员中多发伤分别占94.92%和69.94%;挤压/掩埋致伤占51.84%、钝器致伤占24.16%、跌倒/坠落致伤占12.36%;死亡伤员受伤部位以头部为第1位、其他依次是胸部和颈部,存活伤员受伤部位以下肢为第1位、上肢和头部分列第2、3位;所有伤员均现场急救,在保证伤员的生命体征平稳后积极后送至震后相对安全地区医院。结论地震伤员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挤压/掩埋和钝器致伤是主要的致伤原因,头部、颈和胸部受伤是地震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地震伤员震后初期的治疗以维持生命、分诊和后送为主。  相似文献   
27.
汶川地震后绵阳卫生防疫措施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措施与效果的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巩固大灾之后无大疫成果和保障灾后重建顺利进行。方法搜集、整理绵阳传染病疫情资料、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报表与专题调查报告,回顾性总结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工作实践,描述并分析卫生防疫效果。结果总结出10条卫生防疫措施:统筹指挥、整合资源,医疗卫生防疫覆盖到村;统一技术方案,规范应急处置;狠抓环境整治和消杀防疫,消除疾病隐患;注重能力恢复,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分析;现场快检与实验室监测相结合,保证饮水安全;严格食品卫生监管,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进行应急接种,建立免疫屏障;开展卫生学评价,控制危险因素;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防止媒介生物孳生;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救灾防病知识。灾区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无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前3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29.23%。结论汶川地震灾后绵阳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科学有效,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低。  相似文献   
28.
目的:考察经历汶川地震这一重大创伤性事件后极重灾区之一的彭州板房区受灾民众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IES-R、PTGI中文修订版,以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彭州板房区2403名受灾民众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04份。结果:被试的PTSD症状及地震对个体造成的客观和主观影响越大,其创伤后成长得分也越高;但地震造成的主、客观影响在PTSD症状进入回归模型后变得不再显著或显著性水平降低。结论:地震后个体PTSD症状是预测创伤后成长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调查汶川大地震后所致儿童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美国精神科学会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的ASD诊断标准,对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幸存儿童进行诊断。结果 137名受试者中有11人(8.03%)符合ASD的诊断标准。汶川大地震后儿童ASD发生率较高,女性儿童ASD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儿童,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有神经质特点的儿童更容易发生ASD。灾区儿童中ASD及其症状的发生情况比较严重。结论应对灾区儿童进行阶段性随访追踪并提供长期的必要的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半年及1年后,都江堰地震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并探索其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P-C)、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在震后半年和1年对都江堰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实施相关的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地震灾区群众震后半年及1年的PTSD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3%、6%;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1.6%、8.4%;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9.7%、5.6%。结论震后1年较之震后半年灾区群众PTSD、抑郁及焦虑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该结果可能对研究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政府、社会、家庭的支持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