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4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回顾性总结汶川大地震后2周内参与德阳市人民医院医疗救援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工作,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5月12日至5月26日参与该院医疗救援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工作流程、工作量、管理体系等资料,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医院医疗救援工作中志愿者组织管理的特点与效果。结果共有6838人次参与了志愿者工作,按其组织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震后1天、震后2~3天及震后4~14天3个阶段。这些志愿者顺利协助医院完成了1870余名伤员的抢救、治疗和护理,441名伤员的分流转运和院内后勤保障、疫情防控、心理干预等工作。结论震后2周内不同阶段志愿者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同,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志愿者进行组织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收集和分析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应急药品使用数据,为科学、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药品后勤保障工作,提高类似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药品使用构成比和用药频度为评价指标,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对芦山地震后当日~1月内该院地震伤员救治药品使用情况、药品金额以及汶川与芦山两次地震捐赠药品接收、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芦山地震后1月内该院地震伤员用药共涉及26类、455个品规,其中治疗性用药量和用药频度高于辅助性用药;共接收捐赠药品8类、16个品规,本时间段均用于院内地震伤员救治。芦山地震后所接收的捐赠药品品规数和药品总金额分别较汶川地震减少90.91%和89.73%,实施了以收治地震伤员用药信息为导向的院内应急药品保障机制,应急药物的分配相对更准确、高效。结论实施以收治地震伤员用药信息为导向的应急药品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地震医学救援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3.
Objective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in-duced by crush syndrome and whether the patient required hemodialysis (HD). Method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esigned. Within 19 days after the Chinese Wenchuan earthquake (May 12, 2008), 63 victims (33 men, 30women) of 2139 cases were hospitalized at Mianyang Central Hospital (Siehuau, China) because of crush syn-drome caused by crush injuries. The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imcf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were excluded. Totally 63 patients with AKI associated with crush syndrome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1, 25 patients, requiring HD (when urine volume <250 mL/d;serum potassium> 6 mmol/L) ; and group 2, 38 patients, without HD. The following data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for all patients: (1) epidemiological parameters: age, gender, race, time under the rubble, liquid treatmem before being rescued; (2) clinical param-eters: blood pressure, body area crushed, amputation, fasciotomy, blood transfusion, quantity of fluid infusion, urine output in the first 24 hours; (3) initial laboratory data: complete blood count, urine analysis, serum chem-istry,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made using SPSS 10.0.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categorical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 tests and χ2 tests, respectively. P -values < 0.05 were consid-ered to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significant variables were entered into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o de-termine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severity of AK1 in patients with crush syndrome and whether the patient required HD. Results Four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with P -values < 0.05 were identified: fasciotomy, cystatin C (Cys C)level, myoglobin (MB) level and lactic acidosis. The odds ratios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8.641 (3.027~76.479), 6.956 (3.027~76.479), 5.379 (3.027~76.479) and 4.833 (2.569~32.76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n addition to urine output and potassium levels, we found that four risk factors, namely faseiotomy, Cys C and MB levels, and lactic acidosis, were significanfly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AKI and whether the patient required hemodialysis.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后7天内收治的23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感染伤员的分区分类救治情况,为今后类似重大灾难事件的伤员救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3例伤员较为完整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伤员伤口内分泌物细菌直接涂片结果、细菌培养分离及药敏试验结果、经验选用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与控制严重感染及愈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伤员均为Ⅵ型开放性骨折,其中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61岁。均伴发热、畏寒等感染中毒症状,且合并四肢骨折部位的较大或大范围的肌肉缺血坏死和严重感染。直接涂片检出单一菌感染者6例(26.09%),双重菌感染者12例(52.18%),多重菌感染者5例(21.74%);伤口内分泌物细菌有氧培养结果显示,伤口感染11种细菌共计18株:肠杆菌科细菌11株(61.11%),非发酵菌5株(27.78%),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各1株(各占5.56%);2例伤员为2种细菌合并感染,另2例伤员未培养分离出细菌,有5例未能进行细菌培养。早期经验采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者12例中有10例(83.33%)伤员感染病原菌对经验选用的单一抗菌药物耐药,仅有2例(16.67%)伤员敏感。早期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药,结合早期清创、充分引流及分区分类治疗后,有效控制了伤员原有感染并避免院内感染发生。结论地震伤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感染伤员抗菌药物早期联合使用以及早期受伤部位的彻底清创和充分引流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为地震伤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感染的伤员进一步转入二线三甲医院接受外科专科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日间病房的医疗物资准备、管理经验,为日后应对突发事件中医院综合性病房医疗物资保障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收集整理汶川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病房医疗救治数据、医疗队和护理模式、物资准备与管理等相关资料。结果在此次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日间病房的医疗护理高效有序的物资服务流程管理与准备工作为其圆满完成大量地震伤员的救治任务提供了充分保障。5月12日至5月29日收治224例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论日间病房作为以护理为中心的综合性病房,转型和管理具有灵活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首先腾出可收治病人的病床资源并快速有效地准备充足的医疗物资展开医疗救护,满足紧急救援伤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同时段地震伤员在我院急诊科停留时间,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分检地震伤员中的作用,为救治特大灾害伤员积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至5月15日14时27分汶川地震伤员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救治停留的时间,并分为震后24h内、震后24~48h和48-72h三个时段进行比较。结果震后72h内我院收治伤员536例,其中24h内收治伤员207例,伤员在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为129min;24—48h收治伤员104例,伤员在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97min;48~72h内收治伤员226例,伤员在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为86min。第一个24h与第二个24h和第三个24h比较,地震伤员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二个24h和第三个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建立建全急诊绿色通道,对加快应急状态下伤员救治处理有重要意义。结论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绿色通道,使地震伤员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不断缩短,保证伤员尽快得到专科处理,为抢救危重伤员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07.
汶川地震10373例伤员跨省转运救治纪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汶川地震伤员跨省转运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实施,为今后紧急救灾转运工作提供全新经验和一手参考证据。方法参与整个转运过程,汇总并统计2008年5月12日至5月31日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伤员转运小组逐日上报的数据:结果在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协调组相关政策的指导,铁道、民航等交通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同医务工作者的全力医疗救治下,伤员转运小组倾力运作、科学组织、周密实施,从2008年5月12日至5月31日,累计转运来自四川成都、绵阳、德阳等11个地震灾区的10373名伤员到重庆、江苏、浙江等20个省市,转运途中无伤亡发生,圆满完成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由政府组织的伤员跨省安全转运救治。结论伤员跨省转运是缓解地震灾区医疗资源不足、减轻医疗救援压力、保障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今后将针对各类灾害建立救援应急预案、完善信息平台和细化转运流程。  相似文献   
108.
地震医疗救援如何进行医院感染的应急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中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也随之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地震伤员来院的时间、数量及伤情变化,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和临时指南,由专职人员每天深入临床督促执行,既预防特殊病原体和多重耐药菌株的院内感染,又预防传染病的院内流行和职业暴露感染。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预防、接触隔离预防和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保证了医疗质量,为地震伤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救治环境,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研究汶川地震转运外省创伤伤员创面感染的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对湖北省收治的84例汶川地震创伤伤员进行临床分析,统计伤员一般情况、创面感染、病原菌培养和药敏、救治效果等临床资料,并和同省其他转运伤员及未转运伤员的创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地震伤员受伤部位以体表、四肢和骨盆、头颈部为主;感染部位为四肢和骨盆4例、头面部2例、胸部1例、体表1例.四地全部送检380份病原菌,检出率为75.79%,其中G-菌占61.35%.转运伤员的混合感染率显著高于未转运伤员(36.36%比50.00%;x2=21.40,P<0.01).全部培养中,前3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6株(17.18%),阴沟肠杆菌44株(13.5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3株(13.19%),对37.06%的药物近乎完全耐药.结论 地震伤员创面感染情况受到地域、伤情、急救措施的影响,转运伤员有着较高的混合感染率和病原菌耐药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考查汶川地震后18个月青少年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抽取都江堰地区青少年1287人,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自评量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对其进行评估。结果:采用PSQI总分8作为划界分,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28.2%;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7.5%、15.6%、17.9%。睡眠质量总分与PTSD(r=0.397)、抑郁(r=0.504)、焦虑总分(r=0.463)显著正相关。在检出有睡眠问题的青少年中,有26.4%检出PTSD,有55.4%检出抑郁,有63.4%检出焦虑。多元Lo-gistic回归表明地震中有亲人伤亡、对支持的利用度低、震后较多负性生活事件是睡眠问题共患PTSD的危险性因素;女性、客观支持少、主观支持少、对支持的利用度低和震后较多负性生活事件是睡眠问题共患抑郁的危险性因素;女性、主观支持低、对支持的利用度低和震后较多继发负性生活事件是睡眠问题共患焦虑的危险性因素。结论:震后18个月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较高,评估及干预青少年的睡眠问题对预防精神健康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