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77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16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73篇
内科学   13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278篇
综合类   129篇
预防医学   120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夜间哮喘患者通气功能的昼夜节律,并探讨炎症介质白三烯与夜间哮喘的关系。方法:于4、8、16、22时测定哮喘夜间发作组(n=20)、哮喘非夜间发作组(n=22)和健康对照组(n=20)的用力呼气流速峰值(PEF)、1s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呼吸驱动指标口腔阻断压(P0.1);同时动态监测尿液中白三烯E4(LTE4)浓度。结果:哮喘夜间发作组PEF、FEV1%于16时达峰值,凌晨4时降到低谷;且其夜间PEF、FEV1%的降低与P0.1的升高呈显著负相关(P<0.01)。哮喘夜间发作组LTE4浓度(pg/mgcreatinine)21:01~次日9:00段(324.22±222.51)显著高于哮喘非夜间发作组(194.95±76.52)及健康对照组(201.11±68.57)(P均<0.05);且哮喘夜间发作组21:01~次日9:00段显著高于9:01~15:00段(P<0.01)。结论:夜间哮喘患者通气功能具有昼夜节律;白三烯多肽的昼夜变化与夜间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与血清中肺损伤标记物的变化,明确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irway Pressure Release Ventilation,APRV)与小潮气量保护性通气(Low Tidal Volume Protective Ventilation,LTV)对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的影响。方法 收集深圳大学总医院及海南省人民医院2018-01至2019-05内ARDS住院患者40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21例,B组19例,A组先予APRV通气24 h,随后转为LTV 24 h;B组先予LTV 24 h,再转为APRV 24 h,比较干预治疗0 h、24 h、48 h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呼吸力学、BALF及血清中肺泡表面活性蛋白(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 D,SP-D)、重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精神病患者人工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重度高碳酸性呼吸衰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44例COPD伴重度高碳酸性呼吸衰竭的精神病患者按入院顺序完全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对照组:咪唑安定静脉注射10—20mg;丙泊酚组:丙泊酚静脉注射泵持续输注0.5~2.0mg/(kg·h),比较治疗0.5、1h后,2组动脉血气分析中的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峰值气道压力(Pmax)、平台压(Ppalt)以及肺功能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和呼气峰流速(PEF)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组的镇静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在治疗后PaCO2显著降低,pH值在治疗后0.5h回到正常范围内,恢复较迅速(P〈0.05或P〈0.01);治疗后0.5h的PaO2、PaO2/FiO2也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丙泊酚组在治疗后的Pmax、Ppalt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EF、FEV1/FVC的提高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丙泊酚进行镇静在COPD伴重度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治疗中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氧合功能,减少精神病患者的人机对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联合镇静剂和(或)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吸痰治疗肺心病并肺性脑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实验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71.2±4.7)岁,肺心病并肺性脑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NPPV联合纤支镜检查行深部痰细菌培养和清除分泌物,并依据病情必要时予镇静剂。对照组为同期达到同样标准的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70.6±5.3)岁。结果:实验组患者均能进行NPPV治疗,通气前后PaCO2,分别为(11.03±2.12)kPa和(7.65±1.69)kPa,PaO2,为(7.82±1.88)kPa和(11.15±2.08)kPa,有显著改善(P<0.01);实验组患者均行纤支镜吸痰并全部取得了合格的深部痰标本,操作过程无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痰菌阳性率(73.9%与32%)、插管率(30.4%与60.0%)、病死率(21.7%与52.0%)、住院天数(21.6±7.2)d与(34.3±12.3)d均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有10例患者接受镇静剂治疗。结论:NPPV联合镇静剂和(或)纤支镜吸痰治疗老年肺心病并肺性脑病患者的效果良好;应用镇静剂时,应做好机械通气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高频部分液体通气 (highfrequencypartialliquidventilation ,HFPLV)对吸入性损伤犬肺力学、氧合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  16条犬经吸入蒸气 ,造成重度吸入性损伤模型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动物致伤后均行高频喷射通气 (highfrequencyjetventila tiot,HFJV) ,治疗组同时经气管导管缓慢注入氟碳液体 (3ml/kg体重 ) ,行HFPLV治疗 ,于通气后3 0、60和 90min时测定两组动物血气、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及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 治疗组PaO2 呈进行性上升 ,在各时相点与致伤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对照组各时相点与致伤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组PaCO2 也逐渐增高 ,于 60、90min显著高于致伤后水平 (P <0 .0 5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各时相点的PaO2 稍有升高 (P >0 .0 5 ) ,PaCO2 于 90min显著增高 (P <0 .0 5 ) ,而两组动 /静态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HFPLV与单纯HFJV相比 ,更有利于吸入性损伤的动脉氧合 ,对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共享气道类手术需要外科医师与麻醉科医师在同一气道解剖空间内实施操作及气道管理,围术期需要麻醉、外科和护理团队间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患儿上气道尤其狭窄,因病变种类多、对正常通气换气功能影响大,其共享气道手术的麻醉管理实施难度更大、风险更高,是临床麻醉的难点问题。在保障氧合与通气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外科提供更好的视野暴露是共享气道工具开发及通气策略优化的目标。本文归纳总结了儿科共享气道类手术的种类与特点,重点分析非插管气道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以期为安全个性化地实施患儿共享气道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治疗腹部外科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诱因及影响机械通气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患者腹部外科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基础疾病、诱因及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结果诱因包括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3例,严重腹腔感染或急性重症胰腺炎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38例。其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38例,重度营养不良32例,低钾血症14例。呼吸衰竭发生在术后(4.08±2.45)d,机械通气维持时间(21.66±21.42)d。死亡33例(36.3%),撤机成功58例(63.7%)。结论腹部外科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时,应合理实施机械通气并调整撤机策略,避免机械通气依赖。及时处理原发病,有效控制腹腔感染,积极进行对症与支持治疗是影响机械通气成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address whether secretion removal techniques increase airway clearance in people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SCI).

Data Sources and Study Selection:

MEDLINE/PubMed, CINAHL, EMBASE, and PsycINFO were searched from inception to May 2009 for population keywords (spinal cord injury, paraplegia, tetraplegia, quadriplegia) paired with secretion removal–related interventions and outcomes. Inclusion criteria for articles were a research study, irrespective of design, that examined secretion removal in people with chronic SCI published in English.

Review Methods:

Two reviewers determined whether articl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bstracted information, and performed a quality assessment using PEDro or Downs and Black criteria. Studies were then given a level of evidence based on a modified Sackett scale.

Results:

Of 2,416 abstracts and titles retrieved, 24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Subjects were young (mean, 31 years) and 84% were male. Most evidence was level 4 or 5 and only 2 studies we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ree reports described outcomes for secretion removal techniques in addition to cough, whereas most articles examined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various components of cough. Studies examining insufflation combined with manual assisted cough provided the most consistent, high-level evidence. Compelling recent evidence supports the use of re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expiratory muscles to facilitate airway clearance in people with SCI.

Conclusion: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use of secretion removal techniques in SCI, while positive, is limited and mostly of low level. Treatments that increase respiratory muscle force show promise as effective airway clearance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0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选患儿按本次治疗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家属均明确本次护理方案,并签字确认),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方式,护理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状况。结果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各指标状况,包含死亡率、VAP发生率、院内感染率等三个方面,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可全面重点防控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有关因素,此护理方式可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和死亡率等,其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间歇呼吸暂停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策略对输尿管软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73例,男59例,女14例,年龄25~60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呼吸暂停联合低水平PEEP组(P组,n=25)、呼吸暂停组(A组,n=28)和对照组(C组,n=20)。P组术中采用呼吸暂停联合低水平PEEP (5 cmH2O)通气模式,A组术中采用传统呼吸暂停通气模式,C组术中采用常规通气模式。P组和A组于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10 min(T1)、第1次呼吸暂停前(T2)、最后1次呼吸暂停结束后即刻(T3)和拔管后30 min(T4)时,C组于T0—T1、术者第1次要求呼吸暂停前(T2)、碎石结束后即刻(T3)、T4时记录基本生命体征并抽取桡动脉及颈内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术后24 h(T5)时抽取颈内静脉血。记录T0—T4时PaCO2、pH、氧合指数(OI)、脑氧饱和度(rSO2)、脑氧摄取率(CERO2)、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氧分压差(Pa-jvO2)、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差(Sa-jvO2);T0、T4—T5时血清肺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静脉血清S100β蛋白含量、静脉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记录激光碎石时间和术者满意程度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T3时A组PaCO2明显升高、pH、OI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T3时P组PaCO2明显降低、pH、OI明显升高(P<0.05)。三组不同时点rSO2、CERO2、Pa-jvO2、Sa-jvO2、CC16、S100β蛋白、cTnT、cTnI、Mb、CK-M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P组和A组激光碎石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者满意程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间歇呼吸暂停联合低水平PEEP(5 cmH2O)通气策略可安全地用于输尿管软镜手术,既保留了传统呼吸暂停通气策略的优势,同时减少了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更优化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