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352篇
  免费   8129篇
  国内免费   5640篇
耳鼻咽喉   660篇
儿科学   2543篇
妇产科学   1176篇
基础医学   18351篇
口腔科学   1823篇
临床医学   7789篇
内科学   15049篇
皮肤病学   1828篇
神经病学   8660篇
特种医学   190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3篇
外科学   7128篇
综合类   17100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5451篇
眼科学   1624篇
药学   14126篇
  10篇
中国医学   3043篇
肿瘤学   11795篇
  2024年   236篇
  2023年   1592篇
  2022年   3283篇
  2021年   3756篇
  2020年   3103篇
  2019年   3435篇
  2018年   3157篇
  2017年   3191篇
  2016年   3157篇
  2015年   3413篇
  2014年   5132篇
  2013年   6659篇
  2012年   5324篇
  2011年   6543篇
  2010年   5473篇
  2009年   5405篇
  2008年   5725篇
  2007年   5859篇
  2006年   5531篇
  2005年   5029篇
  2004年   4615篇
  2003年   4046篇
  2002年   3357篇
  2001年   2930篇
  2000年   2647篇
  1999年   2198篇
  1998年   2025篇
  1997年   1739篇
  1996年   1341篇
  1995年   1193篇
  1994年   954篇
  1993年   767篇
  1992年   676篇
  1991年   572篇
  1990年   489篇
  1989年   406篇
  1988年   320篇
  1987年   303篇
  1986年   278篇
  1985年   557篇
  1984年   634篇
  1983年   409篇
  1982年   478篇
  1981年   423篇
  1980年   359篇
  1979年   331篇
  1978年   279篇
  1977年   188篇
  1976年   168篇
  1975年   1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人蛋白C具有重要的抗凝功能 ,与复发性血栓性疾病、蛋白C缺陷症、创伤等有重要关系。血源蛋白C成本高、工艺复杂且存在纯度、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 ,研制重组人蛋白C具有必要性。目前尚无此类产品上市。本研究拟从人肝细胞中克隆蛋白C的cDNA ,构建人蛋白C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 ,实现重组人蛋白C在CHO dhfr 中的表达。方法 :用RT_PCR从人胎肝细胞mRNA中扩增人蛋白C的全长cDNA片段 ,将之克隆入pGEM_T载体并测序。目的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neo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CHO dhfr 细胞 ,G4 18筛选抗性克隆。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HitrapQ进行色谱纯化。表达产物经蛙蛇蛇毒激活后以APTT法测定抗凝活性。结果 :RT_PCR扩增到长 1386bp的DNA片段 ,序列与已报道的人蛋白C一致。所构建的表达质粒pIREShPC转染CHO dhfr 细胞 ,经G4 18加压筛选得到 7株表达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发现表达产物能与抗人蛋白C单克隆抗体结合 ,相对分子质量与人蛋白C一致。HitrapQ纯化重组蛋白回收率 >6 0 %。表达产物抗凝活性略低于天然人蛋白C。  相似文献   
992.
人NR1靶片段的原核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克隆人N_甲基_D_门冬氨酸受体 (NMDAR ,NR)靶片段cDNA ,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相应的表达体系。方法 :用常规RT_PCR法从脑肿瘤切除组织中克隆人NR1靶片段cDNA ,测序鉴定后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杆菌DH5α中升温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通过SDS_PAGE分析及免疫印迹分析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克隆了人NR1靶片段 4 89bp长cDNA ,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 ,原核表达载体在宿主菌中诱导表达后得到了NR1蛋白靶片段的高效表达产物 ,占全菌体 15 %~ 30 %。SDS_PAGE及免疫印迹分析与预计相同。结论 :人NR1靶片段可通过改构设计在原核体系中获得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993.
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ICE)基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情况,利用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ICE mRNA在缺血再灌注时的诱导情况和丹参作用前后ICE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脑缺血再灌注后1-4天均有ICE mRNA表达;胶质细胞中ICE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1-4天逐渐增加;应用丹参预防性干预后ICE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1)。提示ICE可能在脑组织因缺血再灌注而发生的凋亡过程中发挥间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4.
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Adv-hBMP-2)基因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诱导成骨活性及修复长骨干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抽取兔骨髓行BMSCs培养,经Adv-hBMP-2转染后分别行免疫沉淀加Western印迹法和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及von Kossa染色,并行裸鼠肌内诱导成骨试验。(2)修复兔桡骨缺损:15只兔30侧、1.5cm的骨缺损分为Adv-hBMP-2转染BMSCS加珊瑚及胶原载体组、β半乳糖苷酶(Adv-βgal)转染BMSCs加载体组、未转染BMSCs加载体组、载体组和未治疗组,术后行X线、组织学检查。结果 (1)Adv-hBMP-2组BMSCs表达hBMP-2,其ALP活性升高,并有钙结节形成,裸鼠肌内注射后有异位成骨。(2)在兔桡骨缺损处,Adv-hBMP-2转染组有明显骨痂形成,5个组的愈合率分别为4/5、2/5、2/5、0/5、0/5。结论 Adv-hBMP-2基因转染的BMSCs是修复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95.
一氧化碳暴露对Wistar大鼠脑中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一氧化碳(CO)暴露对大鼠脑中p53基因的影响。方法 用Wistar大鼠制成CO中毒动物模型,分别在染毒后当天,第2,3天处死,取脑制成切片,用地高辛p53 mRNA探讨原位杂交,观察p53的信号分布。结果 p53 mRNA的表达在海马,大脑皮层和胼胝体比较明显,其中海马的表达信号最强,大脑皮层次之,胼胝体最弱,其他部位呈散在的弱信号。相应区域在各个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CO暴露对海马,大脑皮层和胼胝体的损害最为明显;凋亡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持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6.
甲状腺癌的基因治疗包括免疫基因疗法,自杀基因疗法,抑癌基因疗法,NIS基因介导的131I治疗,反义基因治疗等,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应用于临床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997.
乳腺增生病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分子病理指标。方法:用PCR-SSCP检测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30例乳腺癌中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用DNA直接测序技术确定突变的碱基及其所在的密码子。结果:乳腺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乳腺癌中p53基因第6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0、6.5%(2/31)、13.3%(4/30)。6个点突变均为碱基替换,其中4个发生于第192密码子(CAG→TAG),2个发生于第213密码子(CGA→TGA),两者均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结论:乳腺癌不典型增生中存在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该突变可能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发展到乳腺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5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proteinkinase 5 ,ERK5 )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APKK(MEK5 )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的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的结构特征后 ,提取 18例不同胎龄 (13~ 32周 )的胎儿皮肤、6例少儿皮肤、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4个月~ 11年 )和 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 ,用RT PCR方法检测ERK5和MEK5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 随着胎龄的增加 ,胎儿皮肤中ERK5和MEK5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而在少儿皮肤中 ,基因的转录本含量明显减少 (P <0 0 5 )。在正常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 ,MEK5基因表达水平相近 ,而ERK5基因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水平较低 ,在增殖期和成熟期瘢痕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强 (P <0 0 1)。结论 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ERK5和MEK5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 ,而增生性瘢痕发生和形成也可能与这两种基因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99.
【摘要】 目的:探讨白介素17受体C(IL-17R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29例AIS女性患者及512例正常同龄女性青少年的静脉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鉴定和统计两组人群IL-17RC基因rs708567和rs27954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两组间不同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研究Power值(81%)大于80%,AIS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各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AIS组rs708567多态性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GG基因型(90.17% vs. 85.55%,P=0.023)和G等位基因(95.1% vs. 92.8%,P=0.028)的分布频率;携带GG基因型青少年中AIS的发病率约为携带AG基因型青少年的1.5倍(OR值=1.55;95% CI:1.45~3.11)。rs279545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IL-17R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IS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