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福氏2a志贺氏菌肠毒素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福氏2a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2a,F2a)的志贺氏肠毒素1(Shigella enterotoxin1,SET1)和志架氏肠毒素2(Shigella enterotoxin2,SET2)进行基因分型,提高菌痢暴发流行时同源性分析的水平。方法:对一起暴发F2a菌痢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3株F2a菌的志贺氏肠毒素1基因(set1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深圳市首次分离的福氏志贺菌4c亚型菌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特性分析,了解该类新菌型生物学特征及分子特征。[方法]采用生化反应、血清学分型、刚果红侵袭试验、药敏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厨工肛拭及物体表面的17株福氏志贺菌分离株进行病原学分析,采用质粒图谱和毒力基因分析方法进行分子特性分析。[结果]所得到的福氏志贺菌4c亚型分离菌均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甘露醇阳性,血清学鉴定为福氏志贺菌IV型,7群菌株;刚果红侵袭试验均阳性;对氨卞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阿莫西林耐药,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和诺氟沙星敏感;所有菌株的质粒电泳图谱相同,但与F4a、F4b质粒电泳图谱差异较大;所有菌株均携带ipaH和set1基因,而仅有23.5%(4/17)的菌株携带ial和sen基因。[结论]该福氏志贺菌4c亚型深圳分离株的的生化、血清学鉴定结果与现有报道基本相符,该菌具备一定毒力。所有菌株均为同一来源,但4c亚型并非变异于F4a和F4b。ipaH和set1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与相关报道相符,ial和sen基因携带情况低于现有报道。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广东省新型福氏志贺菌F4c菌株的流行与病原学特征。方法对2000—2004年广东省痢疾监测收集的227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对其中46株福氏志贺菌F4c菌株以及2004、2007年2起痢疾暴发监测收集的5株和2005年散发病例收集的2株F4c菌株(共53株)进行生化、血清学试验、药敏试验和PFGE分型;并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中6株的脂肪酸成分。结果 2000—2004年广东省痢疾监测发现:227株志贺菌除20株为宋内氏志贺菌外,其余均为福氏志贺菌,其中F2a的菌株数最多,有55株(占菌株总数的24.2%),其比例从2000年的44.0%下降至2004年8.6%,F4c有46株,占20.3%,从2000年未检出F4c菌株,至2003年F4c占菌株总数的比例上升至71.7%(38/53)。53株F4c的生化结果符合志贺菌特征,血清学均为福氏多价+,IV型因子+,7,8群血清+;53株F4c菌株对头孢曲松、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4种药物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92.9%、92.9%、71.4%,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萘啶酸、氯霉素和氨苄西林均产生耐药,除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1.7%外,其余均达到100.0%。PFGE对43株F4c进行分子分型,共分为21个不同的型别;6株志贺菌F4c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12∶0酸、14∶0酸、Sum In Feature2、Sum In Feature 3、16∶0酸、17∶0 cyclo、Sum In Feature 8和19∶0 cyclo w8c等8种脂肪酸。结论福氏志贺菌4c菌株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福氏志贺菌4c在广东省的流行出现上升趋势,并在部分地区暴发疫情,提示F4c菌型可能逐步演变成为一类稳定的福氏志贺菌菌株。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志贺菌福氏4 c(ShigellaF4c)分离株的毒力基因的流行模式及分子分型的特点,掌握Shi-gellaF4c在该市的流行状况。方法使用常规法进行菌株分离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鉴定为志贺菌的阳性菌株使用PCR检测ShigellaF4c的ipa H、ial、set、sen四种毒力基因及应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ipa H、ial、set、sen四种毒力基因在76株ShigellaF4c的携带率分别为100%、97.4%、96.1%、90.8%,其中67株ShigellaF4c四种毒力基因全为阳性,占88.2%;本地区ShigellaF4c携带毒力基因模式分成五大类型,Ⅰ型是主要毒力基因模式。PFGE电泳条带图谱显示,ShigellaF4c中100%相同的菌株数较少;100%相同的都为同一年代,91%相同的菌株出现跨年度;不同年代分离株无完全相同基因型,地域方面没有明显联系。结论马鞍山地区S.F4c分离株携带ipa H、ial、set、sen四种毒力基因普遍存在,毒力强是本地区ShigellaF4c主要特征之一;ShigellaF4c在本地区无显著的流行迹象,属于散在发病。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江门一起菌痢暴发的特异传染源。方法 对8株福氏2a志贺菌进行PAPD分析。结果 此次菌株暴发期间分离的8株福氏2a志贺菌具有两种不同的RAPD特征(RTI、RTⅡ型),其中2株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离株J98101(PTⅡ型)和J9826(RT I型)分离不同克隆。结论 本次暴发偶合有部分散发病例。相对于质粒分析而言,RAPD分析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它提供的遗传学信息更为丰富、直接、精细。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福氏2a志贺菌肠毒素ShET1(Shigellaenterotoxin1)和肠毒素ShET2(Shigellaenterotoxin2)进行基因分型,提高菌痢爆发流行时同源克隆的鉴定分析水平。方法对93株分离自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福氏2a志贺菌用PCR法检测志贺菌肠毒素ShET1/ShET2基因,进行基因分型和同源克隆鉴定。结果93株福氏2a志贺菌按志贺菌肠毒素ShET1/ShET2基因可分为4种基因型,即12株ShET1(-)/ShET2(+),14株ShET1(+)/ShET2(-),59株ShET1(+)/ShET2(+),8株ShET1(-)/ShET2(-)。93株福氏2a志贺菌ShET1检出率为89.24%(83/93),ShET2为65.59%(61/93)。二者至少有一种基因被检出的检出率为91.39%(85/93)。结论福氏2a志贺菌的快速诊断可应用ShET1、ShET2双基因PCR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在应用多生物学标志进行福氏2a志贺菌同源克隆鉴定系统研究时,肠毒素ShET1/ShET2基因PCR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27.
以菌体内重组方法将脱失了部分毒力基因片段的宋氏痢菌Ⅰ相抗原质粒诱动到已脱失140Md毒力质粒的福氏痢菌1b中,构建成兼具福氏及宋氏“O”抗原的二价菌株。该菌株不含编码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Tn5;连续传25代仍对宋氏及福氏1b痢菌O抗血清呈凝集反应;质粒电泳图显示该二价菌株拥有供体菌赋予的75Md的质粒带。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比较和评价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技术(MLVA)在福建地区福氏志贺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运用PFGE和MLVA技术对43株分离自福建地区的福氏志贺菌进行分子分型,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比较分型效果。结果 43株福氏志贺菌经PFGE分型后相似度在61.70%~100%之间,按照100%的相似水平可分为36个PFGE型,没有优势PFGE型别,分辨系数为0.992 2,存在4个优势簇(G1~G4);福氏志贺菌经MLVA分型后,按照100%的相似水平可分为41个MLVA型别,遗传关联度介于6.207%~100%之间,没有优势MLVA型别,分辨系数为0.997 8,得到5个优势基因群(Cluster1~5)。在最小生成树上,部分F4c与Fx亲缘关系较近,并都由F2a和F1a分支而来,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关系。结论 两种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基本一致,PFGE分型结果与流行病学背景资料及血清型别基本吻合,MLVA在分析菌株种群进化关系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9.
Annually, Shigella spp. cause ≈188 million cases of diarrheal disease globally, including 500,000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rates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re increasing. To determin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risk factors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cases of diarrheal disease caused by Shigella flexneri and S. sonnei diagnosed during 2017–2020. Of 128 evaluable cases, S. flexneri was slightly more common than S. sonnei; most cases were in persons who were gay or bisexual cisgender men, were living with HIV, were unhoused, or used methamphetamines. Overall, rates of resistance to azithromycin, fluoroquinolones, ampicillin, and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TMP/SMX) were comparable to the most recent national data reported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55% of isolates were resistant to azithromycin, 23% to fluoroquinolones, 70% to ampicillin, and 83% to TMP/SMX. The rates that we found for TMP/SMX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ational data.  相似文献   
30.
目的体外观察中药木香、黄精提取液抑制痢疾杆菌氯霉素耐药株(S.flexneRiD15 R-plasmid CmR)和大肠埃希菌氯霉素敏感株(E.coli1485 RifR)间的R质粒接合传递作用。方法木香、黄精提取液分别与S.flexneRiD15 R-plasmid CmR和E.coli1485 RifR共同培养24 h和48 h后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37℃培养24 h,计算木香、黄精及不加药对照组的R质粒转移率和R质粒转移抑制率。结果24 h R质粒转移率木香组为(4.60±0.14)%,黄精组为(4.15±0.78)%,未加药对照组为(47.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 h R质粒转移率木香组为(3.65±0.07)%,黄精组为(2.8±0.71)%,未加药对照组为(68.9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的R质粒转移抑制率木香组为(90.30±8.33)%,黄精组为(91.22±7.76)%;48 h的R质粒转移抑制率木香组为(94.70±9.68)%,黄精组为(95.90±10.23)%。结论木香、黄精均具有体外抑制S.flexneRiD15 R-plasmid CmR和E.coli1485 RifR间R质粒接合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