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80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洪水外包线内钉螺孳生环境形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类比法、生态实验和现场调查 ,并利用三峡水库论证期间得到国家认可的洪水预测资料 ,取其血吸虫病研究可利用的部分 ,对洪水外包线内区域钉螺适宜孳生环境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结果洪水外包线内存在大面积临时淹没区 ,其中主要危险环境有三类 :海拔 1 75m以上的洲滩边滩环境、支流开阔河谷环境和库周凹陷台地。观察表明 ,这些地方的土壤、植被、耕种利用和生态特征与钉螺孳生环境非常相似。结论钉螺在这些环境孳生的可能性极大 ,是库区将形成的主要的潜在钉螺适宜孳生地 ,且环境范围较大 ,应加强监测 ,以防止钉螺在库区孳生、蔓延 ,防止血吸虫病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和尾端160 m和180 m水位高程,模拟成库后灌溉区和淤积区类似条件,投放湖北肋壳钉螺和四川光壳钉螺,观察其生长繁殖1年;用间接凝血试验(IHA)抽样筛查来往于疫区流动人群中潜在传染源,粪便检查血吸虫卵;了解耕牛等生畜引进情况;调查重庆市历史疫情报告和当地医院诊断的血吸虫病病例;调查影响钉螺输入的因素.结果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活率仅少数月份在50%以下,多数月份在80%左右,各实验区发现钉螺交配数量较少,相对以3-6月为多,同时发现活幼螺;来往疫区流动人员血清抗体检查157人,未发现阳性,发现1例正在治疗的病例(血清抗体和病原学检查阴性);1989-2003年,发现有记载的输入性血吸虫病例9例;血吸虫病区有大量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进入库区.结论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性危险.  相似文献   
53.
介绍向家湾垃圾填埋场建立场内独立的污水处理站,采用多技术集成处理垃圾渗滤液,其处理工艺厌氧调节-UASB-SBR-化学絮凝沉淀工艺将两级厌氧消化、生物硝化和反硝化等生物过程与化学过程相结合,去除COD的同时去除高浓度氨氮,具有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4.
55.
56.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江苏段江滩钉螺孳生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方法 收集三峡水库 运行前后长江江苏段水情资料、 江苏省沿江地区江滩滩情资料及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 并结合典型滩块现场钉螺调 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 三峡水库蓄水后, 长江江苏段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建坝前 (2002年) 相比, 三峡水库蓄水 175 m后,1-3月份水位提高0.41 m, 4-12月份水位降低0.32 m。在水库建成逐渐运行期间, 江苏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 呈下降趋势, 2012年全省沿江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降为0, 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0.73%, 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 0.004%。结论 结论 三峡水库运行后, 长江下游江苏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目的 评估扬州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为江滩地区传播阻断后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在扬州市沿江的广陵、 邗江、 江都、 仪征和开发区5个区 (市) 开展水体血吸虫感染性、 水上流动传染源、 江滩保虫宿 主和野粪污染情况调查, 评估和分析江滩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潜在传播因素与风险特征。结果 结果 2015年, 在扬 州市沿江地区确定15个重点水域, 共投放哨鼠1 500只, 饲养后总存活率为99.33%; 解剖哨鼠1 490只, 未查到阳性哨 鼠。共检查水上流动人员5 576名, 未查到粪检阳性病人; 共检查家畜3 566头 (只), 其中牛171头、 羊1 895只、 猪1 500 头, 未查到病畜。2016年1-3月在8块江滩共投放3 200只鼠夹, 在6块江滩捕获野鼠62只, 野鼠捕获率为1.94%, 未发现 感染血吸虫的野鼠; 在7块江滩检获新鲜野粪35份, 其中牛粪11份、 羊粪17份、 狗粪2份、 其他野粪5份, 分别占31.43%、 48.57%、 5.71%和14.29%, 对检获的野粪进行检测, 未查出阳性野粪。结论 结论 扬州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较低, 但 江滩放养的牛、 羊等家畜粪便所致污染是疫情发生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价对开县内中学生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开县、云阳2个库区县的中学生541名,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对血吸虫病的认识情况.结果 经过1年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点内中学生的血防知识及格率由7.30%上升到97.57%(x2=462.90,P<0.01),高于内、外对照点(x2=253.11,P<0.01);血防态度及信念的及格率为97.57%,高于内、外对照点(x2=91.60,P<0.01);53.85%的中学生没有了血吸虫病易感行为,高于内、外对照点(x2=160.57,P<0.01).结论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血吸虫病防范意识,对控制库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蚊媒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对策。方法用夹夜法和人工小时法分别调查人房和畜圈蚊密度及蚊种类构成,收集分析1997-2008年监测点蚊类监测数据。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前后人房蚊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1.29,P0.05),但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t=5.01,P0.01),在蚊种构成上,人房和畜圈在蓄水前分别以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为主,蓄水后分别以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为主。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随着环境的改变,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0.
天然林保护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西部大开发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选择了天然林保护区和苗圃林保护区两个样区,从媒介、宿主以及人群感染等自然疫源地特征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变化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区内,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高于苗圃林区;媒介和宿主潜能以及自然疫源地活力也显著高于苗圃林。可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一定程度上起保护作用,其潜能、自然疫源地活力等增加,人群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了对进入天然林保护区的人员加强防护与监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