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50篇
  免费   2322篇
  国内免费   545篇
耳鼻咽喉   256篇
儿科学   314篇
妇产科学   266篇
基础医学   1676篇
口腔科学   298篇
临床医学   5323篇
内科学   1579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1438篇
特种医学   1289篇
外科学   1991篇
综合类   350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2560篇
眼科学   240篇
药学   957篇
  254篇
中国医学   834篇
肿瘤学   240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527篇
  2022年   998篇
  2021年   1293篇
  2020年   1338篇
  2019年   976篇
  2018年   894篇
  2017年   986篇
  2016年   858篇
  2015年   836篇
  2014年   1758篇
  2013年   2045篇
  2012年   1355篇
  2011年   1304篇
  2010年   1056篇
  2009年   931篇
  2008年   881篇
  2007年   786篇
  2006年   651篇
  2005年   544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7篇
  1975年   13篇
  197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文题释义: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心脏作为人体全身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为血流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而心脏的泵血功能有赖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力。心肌纤维化是指心脏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过度增殖,导致胶原纤维过度积聚, 胶原含量升高和胶原容积增高的病理性变化,此过程会使心肌僵硬度提高,收缩和舒张能力降低。鸢尾素(irisin):属于一种肌肉因子,它于2012年被首次发现,其主要功能是使白色脂肪组织转化为棕色脂肪,增加产热和能量消耗。运动训练可以升高血液鸢尾素水平,且不同运动方式对其影响结果存有差异,血清鸢尾素通过作用于解偶联蛋白2和线粒体稳态调控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对心肌起保护作用。背景:心肌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与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脏疾病密切相关。运动介入对心肌纤维化有显著改善作用,但运动改善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及不同运动类型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运动如何触发鸢尾素的产生而对心肌纤维化起作用?这个问题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针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运动刺激诱导鸢尾素的产生及其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进行全面综述,揭示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从而为提高心脏功能,预防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脏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参考。 方法:搜寻ELSEVIER、Web of Science、CNKI资料总库、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与运动训练、鸢尾素、心肌纤维化等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9年8月,根据研究需要确立相应的入选标准,对最终筛选所得的58篇文献进行论述。 结果与结论:①人体试验中已证实长时间及单次运动均可提高肌肉及循环鸢尾素水平,而这一结果也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较好验证;少数试验结果表明长时运动对血液鸢尾素水平无显著影响;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选择的研究对象、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不同,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②运动可通过鸢尾素作用于心肌线粒体稳定、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心肌起保护作用,从而改善心肌纤维化;③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和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鸢尾素可通过抑制ROS/p38MAPK/NFKB信号通路、内源性活性氧和ROS-NLRP3炎症信号通路、调节解偶联蛋白2的表达和线粒体稳态,从而影响心肌纤维化形成机制里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过程,因此运动改善心肌纤维化可能和运动提高鸢尾素表达从而对心肌起保护作用有关。 ORCID:0000-0003-0990-2396(尹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2.
文题释义:核糖体生物发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涉及核糖体的从头合成,是细胞必不可少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3个关键步骤:①rDNA转录;②新合成的47S pre-rRNA加工;③核糖体蛋白与各自核糖体亚基组装后的亚基成熟。核糖体生物发生在细胞生长中有着重要作用,在肌肉肥大过程中细胞大小增加需要核糖体生物发生的增加。骨骼肌收缩活动可以诱发核糖体生物发生,从而对骨骼肌质量的控制起重要作用。骨骼肌肥大:在各种外部和内部刺激下,骨骼肌细胞外基质重塑,蛋白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加强,但合成代谢远强于分解代谢,使蛋白质净合成增加,肌纤维增粗、肌肉质量增加、骨骼肌肥大。骨骼肌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骨骼肌肥大除可提高人体的运动表现外,还能减少疾病和损伤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抗阻训练结合营养补充是诱导骨骼肌肥大、增强肌肉力量的最常用方法。 背景:研究证据表明,骨骼肌收缩活动可以诱发核糖体生物发生,从而对骨骼肌质量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目的:概述骨骼肌肥大与核糖体生物发生的主要机制,骨骼肌核糖体生物发生的上游调控信号,以及运动对核糖体生物发生的影响,探讨运动诱导骨骼肌肥大的核糖体生物发生机制。 方法:检索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关于运动、骨骼肌肥大及核糖体生物发生的相关研究,中文检索词为“运动,抗阻训练,骨骼肌肥大,蛋白质合成,核糖体生物发生”等;英文检索词为“exercise,resistance training,skeletal muscle hypertrophy,protein synthesis,ribosome biogenesis”等,检索时限为1999至2019年,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搜索文献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①核糖体生物发生作为翻译能力的主要来源,在肌肉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单次的抗阻运动就可以对骨骼肌核糖体生物发生产生影响;长期抗阻运动会增加成熟核糖体RNA的丰度,导致总RNA的浓度增加,从而促进骨骼肌的生长;③核糖体生物发生可能是调节抗阻训练诱导的骨骼肌肌肉肥大的关键分子机制;④中等运动量抗阻训练就可以诱导骨骼肌肥大的适应性增强,这种肥大与总RNA量的依赖性调节有关,表明核糖体的生物发生调节了训练量与肌肉肥大的量效关系。 ORCID: 0000-0001-6938-5111(杨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3.
文题释义: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多由肌肉本身疾患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致,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失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 肌卫星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肌细胞基底膜与肌膜之间的成体干细胞,作为肌源性干细胞在肌肉组织损伤后,能够在激活后发挥良好的增殖、分化能力,在骨骼肌损伤的修复和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背景:炎症细胞或炎性因子参与失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失神经骨骼肌肌组织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研究被动康复训练对失神经萎缩大鼠骨骼肌结构、功能以及肌动蛋白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30只SD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训练组,模型组及训练组大鼠暴露坐骨神经并剪断,假手术组只暴露而不剪断坐骨神经。造模后2个月始用自制滚筒对训练组大鼠进行被动康复训练2个月,用肌肉湿质量比和BBB评分评估肌肉萎缩的程度及运动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纤维微细结构及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腓肠肌肌动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实验经沈阳医学院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准文号为SYYXY2015010601。结果与结论:①训练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②训练组腓肠肌湿质量高于模型组但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却低于模型组(P < 0.001,P < 0.05),训练组腓肠肌肌动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 < 0.001);③训练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 < 0.001或P < 0.05);④结果说明,被动训练有助于失神经萎缩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恢复,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防止肌肉的进一步萎缩,提高骨骼肌的肌力。 ORCID: 0000-0002-9303-8651(王世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Failure to ensure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curricular integration of simulation can result in a costly and ineffective simulation program. Organizational leaders who are aware of the principles of changemaker leadership and specific operational considerations are best positioned to ensure a quality simulation program. To assist these leaders, this article provides practical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dissection of the Standard of Best Practice: SimulationSM: Operations, including topics of strategic planning, financial resources, expert personne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s,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Additionally, an introduction to a foundational tool to spearhead change is offere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maker leader needed to develop and sustain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imulation program are highlighted. Understanding the criteria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simulation operations and early recognition of the conditions and variables that can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ensure programmatic success.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观察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胸腰段脊柱骨折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受试者均接受卧位以及坐位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30 min,每周5 d,连续8周。实验组在不稳定支撑面上进行训练,对照组在稳定支撑面上进行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采用Active Balance EAB-100平衡检测仪对患者的立位静态平衡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步态参数中的跨步长为(0.54±0.18)m,舒适步速为(0.3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立位静态平衡参数中的轨迹长-Romberg率、外周面积-Romberg率、矩形面积-Romberg率、有效值面积-Romberg率、X轴移动重心中心偏差-闭眼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胸腰段骨折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优于稳定支撑面训练,其机制可能是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患者不依赖视觉反馈的立位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痉挛状态及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KCC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雌性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磷酸盐缓冲液组(SCI/PBS组)、SCI-运动训练+PBS组(SCI-TT/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于SCI前1周对所有大鼠进行鞘内置管,置管1周后制作T10不完全SCI大鼠模型,Sham组仅暴露脊髓。于SCI制模术后第 7天,使用TrkB-IgG阻断SCI/TrkB-IgG和SCI-TT/TrkB-IgG组的BDNF-TrkB信号通路,其余三组使用PBS进行对照。SCI后第8天,SCI-TT/PBS组和 SCI-TT/TrkB-IgG组进行4周的减重平板训练。使用Asworth评定法和H反射(H-max/M-max比值)评估大鼠后肢的痉挛状态。实验结束后采用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段脊髓 KCC2的表达情况。 结果 SCI后1~5周,4组SCI大鼠的Ashworth痉挛分级均较Sham组增加。SCI后3~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小于SCI/PBS组和SCI/TrkB-IgG组(P<0.05);SCI后第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小于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1~5周,Sham组H-max/M-max比值保持不变,均低于4组SCI大鼠(P<0.05)。SCI后第1周和第2周,4组SCI大鼠H-max/M-max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3~5周,SCI-TT/PBS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4~5周,SCI-TT/TrkB-IgG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TrkB-IgG组(P<0.05)。KCC2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I 5周后,4组SCI大鼠的损伤远端脊髓前角KCC2的表达量较Sham组明显减少(P<0.05)。运动训练可明显增加SCI-TT/PBS组KCC2的表达量,其免疫强度和相对光密度值均高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而SCI/TrkB-IgG组与SCI-TT/TrkB-Ig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减重平板训练可通过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 SCI大鼠的痉挛状态并促进损伤远端脊髓内KCC2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9.
Recent neuroscientific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healthy and pathological aging induces alterations in the co-operative capacity of neuronal populations in the brain. Both compensatory and neurodegenerative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neurophysiological synchronization patterns, which provide a valuable marker for age-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that neuroplasticity-based training may facilitate coherent interaction of distant brain regions and consequently enhance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elderly people. If this is true, this would make neurophysiological synchronization a valid outcome measur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or delay age-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providing an objective, synchronization-based tool to assess cognitive and/or physical interventions, adopting the notion of Relative Wavelet Entropy. This mathematical model employs a robust and parameter-free synchronization metric. By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s, a distance value was computed for all participants so as to quantify the proximity of their individual profile to the mean group synchronization increase. In support of our hypothesis,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ynchronization, for four electrode pair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s compared to the active control group.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ovel introduction of neurophysiological synchronization features could be used as a valid and reliable outcome measure; while the distance-based analysis could provide a reliable means of evaluating individu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1000.
Change in parenting behavior is theorized to be the mediator accounting for chang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behavioral parent training (BPT).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examine this assumption in BPT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s. Eight intervention and 17 prevention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as meeting all criteria or all but one criterion for testing mediation. Parenting behaviors were classified as positive, negative, discipline, monitoring/supervision, or a composite measure. Forty-five percent of the tests performed across studies to test mediation supported parenting as a mediator. A composite measure of parenting and discipline received the most support, whereas monitoring/supervision was rarely examined. More support f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ing emerged for prevention than intervention studies and when meeting all criteria for testing mediation was not required. Although the findings do not call BPT into question as an efficacious treatment, they do sugges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examining parenting as a putative mediator in B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