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37篇
内科学   20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98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57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4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与上腔静脉置管路径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 ,探讨经此路径行上腔静脉置管的最佳方法 ,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6 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临床病例进行造影透视、摄片 ,统计最适宜的置管长度 ,比较改良穿刺技术与旧Seldinger技术的效果及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长度右侧为 (8.5 +d)cm(d为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 ) ,左侧为 (11.5 +d)cm。原Seldinger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5 0 % ,改进后为 92 .5 % ;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43 3± 10 9)min ,改良后为 (2 8 6± 10 3)min ;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 39 2 9% ,改进后为 10 0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置管长短主要取决于穿刺点距锁骨头上缘的距离 ;改良穿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选择右侧路径比左侧更安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和评价胸腔置管引流及胸腔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在全身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治疗组126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采用胸腔内置管持续引流及胸腔内给药方法,对照组120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每次B超定位后胸腔穿刺,每周1~2次,每次抽尽胸腔积液后胸腔内注入药物。结果:治疗组完全好转98例,占77.78%,有效率为98.41%,对照组完全好转71例,占59.17%,有效率为90%。结论:胸腔置管引流及胸腔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率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ICU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CU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发生低钾血症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高浓度组,每组各39例,补钾均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常规组钾浓度为40 mmol/L,补钾速度为10-20 mmol/h;高浓度组钾浓度为100-300mmol/L,补钾速度为40~200mmol/h,同时计算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补钾量,监测两组血钾浓度、每小时尿量、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时间及患者局部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存在低钾血症,设定目标血钾浓度为4.0mmol/L,两组治疗前血钾浓度、所需补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9±0.2)、(3.0±0.2)mmol/L和(85.2±8.7)、(92.3±7.6)mmol.常规组与高浓度组相比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时间较长[(17.25±4.49)h比(5.67 4±0.75)h,P<0.01].结论 在ICU严密监护下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安全、有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肠瘘患者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肠瘘患者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细菌菌谱及药敏情况。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1年4月收治的使用腔静脉导管进行全肠外营养(TPN)的肠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肠瘘患者,共进行了358次腔静脉置管,腔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的有88次(24.6%),腔静脉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6.9±13.0)d。88次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尖端共培养出95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4株,占56.8%;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5株,占36.8%;真菌6株,占6.4%。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临床表现,有16例患者更换了抗生素,4例改用抗真菌药物,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对于肠瘘患者,腔静脉感染仍是实施静脉营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最常见。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探讨定期尿激酶治疗对改善导管功能和透析充分性的作用。方法颈内静脉插管时间小于3个月及大于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各12例,记录透析前后体重、脱水量、透析血流速,检测透析前后、透析结束后1h血尿素氮,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溶质清除指数(SRI)。每2周重复尿激酶封管,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超过3个月者,透析血流速下降、Kt/V、SRI降低;经过定期尿激酶治疗,透析血流速、Kt/V、SRI与近期插管透析者无差异。结论颈内静脉导管留置3个月以上,会出现导管功能不良,透析充分性下降;定期尿激酶治疗,可以有效保持导管功能,提高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66.
陶蕾  李伦兰  陈新华  耿丽丽  戴晴 《安徽医药》2018,22(10):2037-2040
目的 观察比较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化疗患者的中长期效果,为血管通路的科学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2例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心静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IVAP组115例,PICC组157例,置管方式由患者意愿决定。分别对IVAP组和PICC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直到导管取出或此项研究结束(2017年4月30日)止,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性并发症、舒适度。 结果 在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症状性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疼痛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湿疹、异位、总体并发症发生率(0.87%,0.00%,10.43%)均低于PICC组(12.10%,8.28%,3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舒适度得分(6.97±0.97)分高于PICC组(5.98±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VAP与PICC均为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IVAP优于PICC,临床实际应用时要全面综合评估患者,合理制定置管方案,科学选择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67.
中心静脉置管3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冬  赵呈恩  樊宏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1982-1983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05年1月_2007年7月在我科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389例,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246例,股静脉置管143例,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为93.5%,股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为97.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股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68.
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同留置导尿管方法不良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素群  廖金芳  于月仪  区玉  李辽源 《河北医学》2007,13(10):1167-1169
目的:减轻前列腺增生病人留置导尿管的痛苦,提高一次置导尿管成功率,减少病人不良反应。方法:将180例前列腺增生需留置导尿管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传统方法置导尿管、置导尿管前5min从尿道外口注入灭菌石蜡油(石蜡油组)及置导尿管前5m in从尿道外口注入1%盐酸丁卡因胶浆(盐酸丁卡因胶浆组)后置导尿管,比较3组病人疼痛反应程度、血尿情况及一次置导尿管成功率等指标。结果:3组病人不良反应及一次置导尿管成功率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盐酸丁卡因胶浆组病人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置导尿管前5min从尿道外口注入盐酸丁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及润滑,可明显减轻病人的痛苦反应,提高一次置导尿管成功率,降低置导尿管并发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或联合导管直接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PMT和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PMT组94例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若血栓残留则联合CDT治疗;CDT组76例单纯行CDT治疗;两组血栓清除后若存在髂静脉狭窄则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评估并比较两组的血栓清除程度及安全性。结果: PM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86例(91.5%),Ⅱ级5例(5.3%),Ⅰ级3例(3.2%);CD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63例(82.9%),Ⅱ级7例(9.2%),Ⅰ级6例(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下肢肿胀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分别为(2.3±0.9)cm和(2.5±1.1)cm(P>0.05)。PMT组溶栓时间较CDT组缩短[(2.6±1.2)d与(5.3±1.5)d,P < 0.05],尿激酶用量减少[(15.0±5.0)×105U与(26.5±7.5)×105U,P < 0.05]。PMT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0.2±4.6)g/L,下降幅度较CDT组增加(P < 0.01)。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血栓复发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MT与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均有很好的血栓清除效果,且PMT溶栓时间短、尿激酶用量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0.
Silastic catheters were fabricated and aseptically implanted through the skin into the jugular vein of 64 dogs with the intravascular tip located in the right atrium. Solutions were infused through the catheter at 2 to 2.5 mL/h by a portable pump worn by the dog. Following 9.2 Gy total body irradiation (TBI) and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succinyl acetone, an experimental chemotherapeutic agent, was infused into 34 dogs.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were infused into an additional 30 dogs, two of which had 9.2 Gy TBI and an autologous BMT, and four of which had 4.0 Gy TBI and no BMT. All dogs received continuous oral and parenteral antibiotics while the catheters were in place. All catheters functioned well until electively removed (n= 28) or until the dogs died or were euthanized (n= 36) at 12 to 68 days after implantation. Mean length of catheter function was 30.3 ± 1.5 (SEM) days. No catheters were dislodged and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 loss or sepsis. Semiquantitative cultures of 5 catheters were negative, bu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was isolated from 3 of 7 catheters cultured in broth. Six dogs had thrombosis adjacent to the intravascular catheter tip. The catheters were well tolerated and facilitated successful long-term infusion of solutions into do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