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3篇 |
免费 | 229篇 |
国内免费 | 10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篇 |
儿科学 | 84篇 |
妇产科学 | 67篇 |
基础医学 | 572篇 |
口腔科学 | 542篇 |
临床医学 | 555篇 |
内科学 | 372篇 |
皮肤病学 | 333篇 |
神经病学 | 20篇 |
特种医学 | 37篇 |
外科学 | 120篇 |
综合类 | 461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476篇 |
眼科学 | 44篇 |
药学 | 412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41篇 |
肿瘤学 | 8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140篇 |
2015年 | 134篇 |
2014年 | 233篇 |
2013年 | 327篇 |
2012年 | 272篇 |
2011年 | 322篇 |
2010年 | 220篇 |
2009年 | 213篇 |
2008年 | 250篇 |
2007年 | 247篇 |
2006年 | 229篇 |
2005年 | 238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15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24篇 |
197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目的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快速检测和鉴定7种常见的念珠菌。方法 对7种常见致病性念珠菌标准株的rDNA 内转录间隔区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分单种和混合两种方式分别进行DHPLC分析。结果 两种方式鉴定的7种念珠菌均能产生特异性峰形图谱;整个鉴定过程约7小时。结论 PCR-DHPLC方法检测和鉴定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具有快速、简便、特异和高通量的特点,并且能同时检测混合标本中不同的致病菌株,可为临床诊断深部念珠菌感染提供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2.
目的: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和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采用科玛嘉显色平板和梅里埃公司API和ATB试剂盒进行真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我院527例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检测结果.结果:共检出527株念珠菌.分别为白念珠菌412株(78.18%),光滑念珠菌47株(8.92%),热带念珠菌24株(4.54%),其他念珠菌44株(8.35%);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两性霉素B 100%,伏立康唑91.4%,5-氟胞嘧啶89.5%,伊曲康唑84.4%,氟康唑78.20%.结论:念珠菌性阴道炎以白念珠菌感染为主,不同菌种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临床应加强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以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953.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的分子特征,建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并对临床分离白念珠菌进行分型研究。方法对33株白念珠菌提取DNA,选择7对管家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将目的基因产物测序,然后将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比对后上传至数据库,获得相应的由7对管家基因组成的等位基因谱,最后将等位基因谱再次提交网站确认序列分型(sequence types,STs)。同时与ABC(ATP-binding cassette)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3株临床白念珠菌通过MLST产生了33个STs,通过ABC分类为3型。结论 MLST具有较高的分辨力,是一种方便、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流行病学和菌群多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4.
目的 探讨甲紫等5种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与其基因型的关系。 方法 根据M27-A2方案检测甲紫、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对67株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提取白念珠菌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白念珠菌25S核糖体 rDNA基因内含子区,根据PCR扩增片段将白念珠菌分为A(36株)、B(23株)、C(8株)基因型,分析白念珠菌不同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7株白念珠菌中,8.96%对氟康唑、2.98%对伊曲康唑、1.49%对酮康唑耐药,两性霉素B无耐药菌株。甲紫的最低抑菌浓度在0.125 ~ 4 mg/L。统计学分析显示,白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基因型无明显相关关系,P值均 > 0.05。结论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的增多在临床用药选择上应引起注意,甲紫的抗真菌作用值得重视。白念珠菌基因型与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发生可能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55.
【摘要】 目的 评价卢立康唑等7种咪唑类药物对临床分离常见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3方案,检测5种共183株临床分离念珠菌对卢立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联苯苄唑7种咪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和联苯苄唑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几何均数)分别为0.03 ~ 8(0.067)、0.03 ~ 16(0.071)、0.03 ~ 8(0.207)、0.03 ~ 8(0.061)、0.03 ~ 16(0.187)和0.03 ~ > 16(1.050) mg/L。卢立康唑对5种念珠菌均有较好的体外敏感性,MIC范围0.03 ~ 8 mg/L ,几何均数为0.087 mg/L,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 mg/L和0.5 mg/L。包括卢立康唑在内,各受试药物均有部分相对不敏感菌株。结论 除联苯苄唑外,其他6种咪唑类药物均对念珠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存在少数相对不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956.
阴道白念珠菌细胞外磷脂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细胞外磷脂酶活力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 ,采用卵黄平皿方法测定其阴道白念珠菌分离株的细胞外磷脂酶活力。结果 患者组细胞外磷脂酶阳性菌株的检出率及其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携带者组 (P值均 <0 .0 0 1)。结论 白念珠菌细胞外磷脂酶可能是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57.
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的关系。方法 分别将孢子相、菌丝相白念珠菌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 (BEC)进行黏附试验 ,比较二相性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 ;分别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及卵黄培养基测定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 ;分别将二相性白念珠菌进行小鼠毒力实验。结果 菌丝相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显著高于孢子相 (P <0 .0 0 1) ;菌丝相白念珠菌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 (P分别 <0 .0 0 1和 <0 .0 0 2 ) ;注射菌丝相白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2 5 ) ,且平均存活期低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0 1)。结论 菌丝相白念珠菌的毒力强于孢子相。 相似文献
958.
TLR4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NO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求Toll样受体 4(TLR4)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RAW 2 64 .7释放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一氧化氮 (NO)中的作用。方法 ①体外培养RAW 2 64 .7,设置处理组 (抗TLR4单克隆抗体组 )、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 ,分别给予白念珠菌刺激。②刺激 1h ,3h ,6h ,8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分泌的TNF α水平。③刺激 6h后Griess法检测各组产生NO的水平。结果 ①刺激 1h后抗体浓度为 2 0 μg/ml处理组分泌的TNF α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 (P <0 .0 5 ) ,3h ,6h ,8h后各浓度处理组TNF α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 (P均 <0 .0 1) ,且呈浓度依赖性 ;② 6h后各浓度处理组NO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TLR4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巨噬细胞释放TNF α中发挥作用 ,而对NO释放没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959.
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134例患分为两组,治疗组作真菌镜检及培养,A组口服特比萘芬0.25g,1次/d,连服7d,B组口服伊曲康唑0.2g,1次/d,连服7d;停药时、停药2周后复诊、作真菌镜检,判定疗效。结果:A组停药时及2周后有效率分别为79.4%,85.3%;B组停经时及2周后有效率分别为81.8%,83.3%,两组比较有效率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均对念珠菌性阴道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60.
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中药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芩甙、丁香酚和姜黄素对白念珠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将白念珠菌培养在含不同药物浓度的YEPD培养基中,培养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DNA荧光强度和细胞体积大小。结果 4种抗真菌中药有效成分对白念珠菌细胞生长周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其处于S-G2-M期的细胞比率越低,亦即细胞分裂受抑制越明显。在含药物培养基中生长的真菌细胞的荧光强度减弱,反映了细胞DNA片段的丢失,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荧光强度减弱越明显,反映细胞体积大小、折光度和颗粒度的散点图向下和向左移动,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这种图形变化越明显。结论 中药单体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发挥抗真菌作用,流式细胞仪可用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