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1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383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57篇
内科学   30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50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186篇
综合类   397篇
预防医学   491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236篇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4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102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讨B群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B群流脑)的临床特点,对102例B群流脑与98例A群流脑在发病年龄、合并症、暴发型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B群流脑发病年龄小,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51.0%),合并症多;暴发型的发生率及死亡率(31.4%,11.8%)较A群(24.4%,6.1%)在统计学上差异虽无显著性,但临床资料显示有增高趋势。提示B群脑膜炎双球菌致病力可能较强。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脑靶向脂质体对小鼠脑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薄膜超声法制备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两性霉素B脑靶向脂质体,测定其包封率和浓度;建立小鼠的脑膜炎模型,研究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疗效。结果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包封率为(93.3±1.8)%;脑内注射白色念珠球菌2 h使小鼠形成脑膜炎模型;将两性霉素B制成脑靶向脂质体,能显著延长脑膜炎小鼠的生存期。结论与普通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比,两性霉素B脑靶向脂质体能显著提高对小鼠脑膜炎的治疗作用,使小鼠的存活期延长一倍。  相似文献   
43.
南宁市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本地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方法 对南宁市2000年12月-2002年11月67,342名新生儿进行主动监测。疑似病例作脑脊液(CSF)常规检查和血、CSF细菌分离培养。脑膜炎患婴进行动态评估与定期随访。结果 临床细菌性脑膜炎47例,发病率69.8/10万,农村病例占76.6%;明显高于城区;≤7天新生儿占61.7%,其中2天内占34.0%;医源性感染占6.4%。临床表现不典型,CSF中WBC中位数(M)=46×106/L,蛋白中位数(M)=1.83 g/L,WBC数与蛋白定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5308 t=4.2015 P<0.001)。CSF培养出病原菌4例(8.5%),阳性率低可能与检测前使用抗生素病例较多有关。血培养阳性率29.8%,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为主。病死率25.5%,后遗症发生率48.6%。结诊降低该病发生率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围产儿感染的防治和控制医源性感染。致病原流行病学监测,有利于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4.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膜炎部分病原学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92例临床诊断病毒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进行单纯疱疹病毒(HSV-I、HSV-Ⅱ)、柯萨奇B组病毒(CoxBV)、埃可病毒(ECHO)、EB病毒(EBV)、腺病毒(AdV)及流感病毒(IFV)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HSV、CoxBV、ECHO、EBV、AdV、IFV病毒感染率分别为8.69%、19.56%、23.91%、3.26%、4.34%、5.43%。结论提示脑脊液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作为早期病原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盐城市(地、县)级综合医院7年收治病毒性脑膜炎病例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有关护理及医院内感染问题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医院病案室电脑收集所有2000年以来住院的病毒性脑膜炎病例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住院病例占总住院病例的构成、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时间分布,对300例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对部分病例采集脑脊液等标本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对护理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体会进行归纳。结果近7年病毒性脑膜炎病例占到地级综合医院儿科收治数的7.78%~22.77%,县级综合医院的13.02%~50.04%;平均住院天数7.8天,地、县级医院平均住院费用为3146~2127元;病例的发生主要集中在3~7月份,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流行年份病毒的分离鉴定为Echo30型肠道病毒;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护理要点为隔离消毒、防范意外损伤和情感护理。结论病毒性脑膜炎成为盐城市地、县级综合医院儿科收治的主要病种之一;应采取措施防范医院内感染发生;护理工作更要注重综合性。  相似文献   
4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脑膜炎患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SF-NSE)对脑膜炎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对18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3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及25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及18例正常儿童CSF-NSE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化脑及结脑患儿CSF-NSE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病脑患儿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脑及结脑患儿CSF-NSE水平较病脑患儿显著升高(P<0.05);化脑、结脑、病脑患儿CSF-NSE与其CSF白细胞数及蛋白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SF-NSE测定可作为鉴别化脑和病脑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也可作为评价脑膜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7.
44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的防治和病人标本采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04年冬至2005年春蚌埠市监测的44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及标本检验结果,运用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对各种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流脑发病以6至20岁之间的且有聚集性工作或学习倾向的年龄为主,C群流脑占培养分群样本的2/3,对病人瘀点瘀斑(或脑脊液)进行涂片镜检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标本检验。结论:本次流行以C群流脑为主,病情重,应采取全人群接种流脑(A C)疫苗。用过抗生素的病人再采集血标本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48.
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高发的原因,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合肥市2004年共发生流脑69例,发病率为1.50/10万,较前5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了10倍。经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诊断的病例C群占20.29%,A群占18.84%,其余为临床诊断的未分型病例。对1 171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采样检测平均带菌率为8.28%;其中以初中生和高中生带菌率为高,分别为14.07%和14.76%。所带菌群以C群最高,平均为4.27%;死亡病例和爆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C群带菌率分别为30.1%和14.7%。结论做好流脑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必须开展流脑的病原学检测,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带菌检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9.
浙江省局部地区 2 0 0 2~ 2 0 0 3年多次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的流行。为对疫情进行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采集了临床标本 ,采用HEp 2、RD、Vero等细胞分离病毒 ,并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进行特异性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扩增。结果显示 :5 1份脑脊液标本中分离出埃可病毒 30型 (ECHO3 0 ) 5株 ,柯萨奇病毒B组 5型 (Coxsack ievirusB5,Cox B5) 1株 ;6 8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ECHO3 0 34株 ,Cox B51株。RT PCR的结果与上述病毒分离结果相一致。此外 ,对采集的 1 5例患者的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了特异性中和抗体 ,其中 1 3例患者抗体呈≥ 4倍增长。证实引起浙江省局部地区 2 0 0 2~ 2 0 0 3年无菌性脑膜脑炎的主要病原为ECHO3 0 。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 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的18例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临床表现的 患者均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现意识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是造成CTD合并隐脑预后不良的相关因 素(P<0.05)。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病死率为61.11%,治疗有效率为38.89%。结论: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死 亡风险高。出现意识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与疾病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