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5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6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130例由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PDA的患者,经右心导管置入Ampla tzer封堵器,术后24~48 h、3~6个月(平均 4.5 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心脏大小变化.结果 PDA直径2~10 mm,平均(4.6±1.0)mm.术后24~48 h,120例(92%)分流完全消失;8例残余微量分流;1例残余中量分流,17 h后发生溶血,54 h后外科急诊行PDA缝合术;1例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并加用弹簧栓子后,仍有中量残余分流 ,急诊行外科PDA缝合术.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左心均明显回缩,8例残余微量分流的患者残余分流均消失;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及脱落;无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的梗阻.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为一安全有效、损伤较小的方法,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减少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引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运用TTE选择出适于封堵术的继发孔型ASD患者36例,并配合X线指导封堵过程,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并观察随访疗效。结果TTE引导封堵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封堵完全闭合率91.7%(33/36),1个月为94.4%(34/36),3个月以上为100%。TTE所测房缺的最大直径明显小于球囊伸展径(P<0.01),但二者高度相关(r=0.93),为封堵器型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组36例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封堵器结构断裂、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房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近中期疗效可靠。较之经食管超声运用范围更广,操作更简便、安全,更易掌握及推广。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自主研究的新型房间隔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为动物实验提供依据。方法封堵器框架由生物可吸收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单丝网编织成型。通过对PLLA单丝进行体外细胞毒性测试、体外溶血测试、全身急性毒性测试、肌肉植入实验,评价新型房间隔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PLLA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无体外细胞毒性,体外溶血率0.9%,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通过分析样品植入肌肉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组织病理,观察样品与组织之间的反应,未发现明显的组织损伤和组织增生。结论生物可吸收PLLA房间隔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可进行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4.
背景: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具有明确的功能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等优势。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对左心结构和二尖瓣环运动的影响。 方法:纳入37例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20-60岁,根据缺损大小及边缘硬度选择对称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分别于封堵前1d、封堵后1个月、封堵后3个月行常规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与结论:选入的37例患者中,有4例因获得的三维超声图像质量欠佳未列入统计,最终33例获得满意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并进入分析结果,33例术后封堵器位置均良好。封堵后1,3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左心房收缩末期容积均较封堵前增加(P<0.05),且封堵后3个月效果更显著(P<0.05);3个时间点二尖瓣环位移、左心室射血分数相比无差异。封堵器型号与左心房容积变化率、左心室容积变化率呈正相关,心内膜垫残端与二尖瓣环位移无相关性。表明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可增加左心房、左心室容量,对二尖瓣瓣环运动无影响。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估新型国产镍钛合金封堵器封堵犬左心耳的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杂种犬14只,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国产镍钛合金左心耳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封堵左心耳.分别于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通过解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等方法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14只实验犬中11只成功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因术中封堵器大小不合适,回收后再次植入成功),2例房间隔穿刺时穿刺针误入心包引起心包积液而终止手术,1例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脱入左心室,无其它手术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分别处死实验犬,术后1个月大体观察见封堵器表面覆盖稀疏细胞,其上有内皮细胞,未见血栓及赘生物.术后3个月TEE检查见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左心耳被完全封堵,左心房内无血栓形成;大体解剖见封堵器表面完全被内皮细胞覆盖,肝、肾、脾脏无血栓栓塞或梗死灶.结论 新型国产镍钛合金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左心耳完全可行,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6.
37.
38.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rITIE)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1TrE筛选封堵术适应证患者38例,术中用1TTE监测释放封堵器,即刻观察疗效,术后进行定期复查。结果37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成功,总成功率97.4%,1例因房间隔缺损34/mm、左心房较小使得封堵器无法释放而放弃。结论经胸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可用来筛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例,术中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定位和释放,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价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泪点塞植入治疗眼干燥症的疗效。方法眼干燥症21例(42眼)。采用美国奥德赛永久性泪点塞(以下简称泪点塞)植入下泪点,滴人工泪液(0.1%爱丽滴眼液)每天1~2次,并逐渐减少直至停用人工泪液。结果21例(42眼)经泪点塞植入的方法治疗,结果如下:(1)Schirmer试验Ⅰ:治疗前为:(1.64±2.35)mm,治疗后为:(4.76±3.79)mm。(2)泪膜破裂时间治疗前为:(3.71±1.09)s,治疗后为:(7.43±2.74)s。(3)患者主觉症状明显改善,其中完全消失18例(36眼)、好转3例(6眼)。所有患者的滴药次数由原来的4~8次,逐渐减至为0~1次。随诊3~12月。结论泪点塞植入治疗眼干燥症是一种简单易行而效果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 cylindrical corrective lens with frosted sides on Humphrey automated perimetry performed with a translucent spectacle occluder in the contralateral eye. Methods: Ten healthy volunteers with cylindrical refractive errors of more than 1.50 DC had Humphrey visual fields (30‐2) measur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eye occluded with either a translucent spectacle occluder or an opaque patch. The order of testing with each occluder was randomised. Additionally, visual field examination with the opaque patch was performed on three volunteer subjects with deep‐set eyes to establish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rosted cylindrical lens induced artefact (CLA). The back vertex distances for the correcting lenses were measured for all tests. Results: Eight out of 10 volunteers tested with the translucent occluder demonstrated CLA, which was absent when the opaque patch was used. The presence of an artefact corresponding to the axis of the cylinder was observed, when the vertex distance was more than 15 mm. Three subjects with deep‐set eyes presented with CLA, even with the use of an opaque patch. Discussion: Cylindrical lens artefacts can occur with increasing vertex distance when using a translucent spectacle occluder instead of an opaque patch. CLA is also seen in subjects with deep‐set ey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