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66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77篇 |
妇产科学 | 22篇 |
基础医学 | 53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859篇 |
内科学 | 127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69篇 |
特种医学 | 78篇 |
外科学 | 139篇 |
综合类 | 1619篇 |
预防医学 | 416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731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1242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219篇 |
2013年 | 199篇 |
2012年 | 273篇 |
2011年 | 317篇 |
2010年 | 300篇 |
2009年 | 277篇 |
2008年 | 351篇 |
2007年 | 305篇 |
2006年 | 279篇 |
2005年 | 355篇 |
2004年 | 324篇 |
2003年 | 266篇 |
2002年 | 198篇 |
2001年 | 199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127篇 |
1998年 | 110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113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03年4月5日至5月25日,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某中学发生一起以持续高热、腹部不适、纳差、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暴发流行。横沟桥镇中心卫生院对该次发病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伤寒暴发,且因饮用水被污染而引起。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横沟桥镇某中学全体师生员工。该校有师生员工239人,发生伤寒52人。1.2调查方法按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病例逐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并回顾性调查伤寒疫苗接种史。2结果2.1时间分布首例病人于4月5日发病,其后4月下旬3例,5月上旬44例,下旬4例,末例病人于… 相似文献
92.
93.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其病因复杂 , 病情危重.接诊护士给予及时正确的急救处理是争取抢救时机的关键.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我们抢救的50例小儿惊厥中, 20例高热惊厥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门诊治疗康复,30例经止惊等抢救处理后病情稳定住院系统治疗.现将小儿惊厥的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和护理体会。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近1年来临床护理工作中救治的28例高热惊厥患儿的病例进行经验总结。结果 救治的28例高热惊厥小儿经快速止惊、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及时降温、加强监护等综合治疗及护理,均转危为安。结论 及时迅速控制惊厥、高热,加强综合护理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方法:我院儿科1996年10月~2000年10月共收治32例高热惊厥患儿,通过对患儿的急救以及针对患儿的生命体征、皮肤、口腔、饮食、心理等方面进行观察与分析,总结高热惊厥急救与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及护理经验。结果:本组无1例死亡。惊厥发生2次以上5例,其中,2例并发癫痫,1例发生惊厥持续状态。结论:在高热惊厥发作时,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与合理的护理,大大降低惊厥的神经系统后遗证,提示正确的急救与合理护理措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6.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护理的水平。方法:总结46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惊厥的急救护理经验及教训。结果:提高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质量。结论:全面、系统的护理及时控制了症状,减少了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97.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脑干损伤是外界暴力直接造成的中脑、脑桥、延髓的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命的外1伤,残废率、死亡率极高,死亡率高达44.4%~71.1%。临床表现为:伤后长时间昏迷,瞳孔散大,大小多变,去大脑强直,呼吸循环功能紊乱等。本科2007年11月-2008年6月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16例,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高热患者的变化,观察IL-6、TNF-α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放射免疫法测定69例高热者入院第2d及高热后第2d与69例无高热者入院第2d、第5d血清中IL-6、TNF-α含量水平。并对两组预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入院第2d血清中IL-6、TNF-α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高热第2d与B组入院第5d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A组与B组预后NDS、AD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IH高热者有细胞免疫因素的进一步参与,并直接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99.
中枢性高热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常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遭损害后,造成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过程障碍而引起的体温明显升高.由于高温可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损害,因此,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控制高热是减轻脑损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0.
尼美舒利治疗儿科高热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治疗儿科高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3例6月~8岁高热患儿279例次退热治疗,患儿随机分为尼美舒利治疗组、乙酰氨基酚治疗组、布洛芬治疗组,观察用药后30 min、1 h及4 h 体温变化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使用尼美舒利组复查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4 h 尼美舒利组的体温控制率明显优于其他二组(P〈0.05),体温下降幅度也大于布洛芬组和乙酰氨酚组(P〈0.01),3组患儿均于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尼美舒利治疗儿科高热疗效确切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