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404篇 |
免费 | 6193篇 |
国内免费 | 47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12篇 |
儿科学 | 629篇 |
妇产科学 | 246篇 |
基础医学 | 6280篇 |
口腔科学 | 6422篇 |
临床医学 | 13562篇 |
内科学 | 3871篇 |
皮肤病学 | 181篇 |
神经病学 | 2309篇 |
特种医学 | 532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1篇 |
外科学 | 19931篇 |
综合类 | 27950篇 |
预防医学 | 6097篇 |
眼科学 | 309篇 |
药学 | 10971篇 |
324篇 | |
中国医学 | 10505篇 |
肿瘤学 | 177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1424篇 |
2023年 | 2960篇 |
2022年 | 3283篇 |
2021年 | 4804篇 |
2020年 | 3989篇 |
2019年 | 3003篇 |
2018年 | 1497篇 |
2017年 | 2364篇 |
2016年 | 2996篇 |
2015年 | 3427篇 |
2014年 | 5169篇 |
2013年 | 5629篇 |
2012年 | 6801篇 |
2011年 | 7257篇 |
2010年 | 6087篇 |
2009年 | 6060篇 |
2008年 | 6854篇 |
2007年 | 5451篇 |
2006年 | 5000篇 |
2005年 | 5626篇 |
2004年 | 4510篇 |
2003年 | 3961篇 |
2002年 | 3044篇 |
2001年 | 2903篇 |
2000年 | 2254篇 |
1999年 | 1798篇 |
1998年 | 1533篇 |
1997年 | 1445篇 |
1996年 | 1326篇 |
1995年 | 1023篇 |
1994年 | 942篇 |
1993年 | 675篇 |
1992年 | 513篇 |
1991年 | 467篇 |
1990年 | 388篇 |
1989年 | 446篇 |
1988年 | 131篇 |
1987年 | 112篇 |
1986年 | 82篇 |
1985年 | 49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人牙周膜细胞中内源性骨形成蛋白的流式细胞仪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定量检测和分析人牙周膜细胞(PDLC)表达内源性骨形成蛋白(BMP)的情况。方法:应用BMP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ABC的方法双重判定。结果:在离体培养的人PDLC中有一半左右的细胞能表达BMP。结论:牙周膜细胞具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BMP的能力;可以进一步认为人的牙周膜细胞是具有成骨潜能的,在牙周组织再生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2.
王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8,(6)
文章综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结构、分布和释放特征,及其在骨组织再生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行为,认为FGF一方面能够通过跨膜受体的介导作用,促进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有丝分裂,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刺激其它生长因子的分泌,共同发挥诱导成骨作用;在进一步阐明FGF诱导成骨机制的基础上,展望开发FGF缓释载体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
采用锥状螺旋型人工牙种植体时对1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了骨折内固定手术,固定骨折18处,植入牙种植体18枚,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56岁。术后经过3—12个月随访,病例全部成功,骨折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术区无不良反应,作者讨论了固定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4.
异种烧结骨修复颌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应用异种烧结骨修复颌骨缺损25例,采用手术前后X线及免疫学、r骨显像等观察,进行了较系统的临床研究.经6~12个月追踪观察,结果表明:创口愈合正常,未见免疫排斥反应.术后3周左右植骨成活,2~3个月有新骨形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烧结骨有明显加快骨缺损部位成骨作用,新生骨出现早,成骨速度快.证实烧结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骨传导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95.
高位Le Fort I型截骨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介绍了一种高位Le Fort I型截骨术,该术式将Le Fort I型截骨线上移至眶下神经管水平,并延伸到颧骨根部,对于矫正上颌后缩畸形伴有颧骨区和鼻旁区平坦不足的患者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文内提出了手术适应证和外科操作,讨论了与手术有关的问题,并附2例报告。 相似文献
96.
为了探讨抗肿瘤药平阳霉素(BLM)及氨甲喋呤(MTX)对生物陶瓷人工骨与骨结合的作用,作者以杂种狗为种植模型,采用定量组织测量学、生物力学、元素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骨与人工骨的结合区.结果发现在植入后1.5月MTX不仅能抑制局部新骨的生长与钙化,而且能减少骨与人工骨的结合,从而降低了人工骨植入体的稳定性.而同期BLM上述作用却不明显,因此作者认为对于肿瘤术后人工骨修复的患者的术后化疗拟应用BLM为宜. 相似文献
97.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行牙槽嵴增高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牵张成骨 (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指在骨缝处或在截开的骨段用牵张装置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 ,因此产生的骨间隙中形成新骨 ,从而达到使骨延长或增宽的目的。该技术用于四肢长骨已有近百年历史 ,在颅面部治疗颌骨缺损、畸形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领域也获得了成功。近年来 ,用牵张成骨技术增高牙槽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现综述如下。一、牵张成骨技术与传统牙槽嵴增高术的比较牙槽嵴增高术分相对增高及绝对增高两种 ,前者指唇颊沟加深或牙槽嵴延伸术 ,后者指牙槽嵴增高术。唇颊沟加深术通过改变黏膜及肌附着的位置 ,使牙槽嵴… 相似文献
98.
器官培养中骨吸收因子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脂磷壁酸(lipoteichoicacid,LTA)、肿瘤坏死因子(tumournecrosisfactor,TNF)及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E,PGE)的骨吸收作用和相互作用,采用45Ca标记的19天胚胎鼠长骨干器官培养,用样品道比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因子均能在器官培养水平刺激骨吸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浓度的LPS与TNF、LPS与PGE、TNF与PGE相互作用,超过各因子单独作用之和(期望值);LPS与LTA、TNF与LTA相互作用,等于期望值;而LTA与PGE相互作用,小于期望值。研究结果提示,多种骨吸收因子的相互作用在牙周病骨吸收发病机理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种子细胞一直是骨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脂肪干细胞由于具有多种优点而逐渐成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本文就脂肪干细胞的概述、体外分化能力和表面标志、体内实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
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分析两种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成骨特性。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部钻取直径4mm深6mm的骨缺损,实验侧注入材料A(α-磷酸三钙骨水泥)或材料B(β-磷酸三钙骨水泥),术后3天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充填情况。术后2、4、8周取实验侧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处和空白对照侧标本,每组4只,共12只。术后8、16、24周取实验侧β-磷酸三钙骨水泥和对照侧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处标本,每组4只,共12只。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骨水泥在骨内的降解及新骨生成情况。扫描电镜观察骨-骨水泥界面超微结构。结果4周时α-磷酸三钙骨水泥周围骨小梁增粗,8周时可见新生骨小梁,但材料降解缓慢。β-磷酸三钙骨水泥在体内8周时已降解,16周降解吸收显著,24周降解反应大部分完成,降解同时有大量新骨生成。结论两种磷酸钙骨水泥可操作性强,生物相容性好,具有骨传导作用。β-磷酸三钙骨水泥在降解性和成骨特性上表现更优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