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34篇
  免费   733篇
  国内免费   496篇
耳鼻咽喉   13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17篇
口腔科学   124篇
临床医学   3155篇
内科学   3067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569篇
特种医学   9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550篇
综合类   5202篇
预防医学   889篇
眼科学   134篇
药学   1988篇
  50篇
中国医学   1003篇
肿瘤学   81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453篇
  2022年   578篇
  2021年   619篇
  2020年   504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525篇
  2016年   603篇
  2015年   710篇
  2014年   1189篇
  2013年   1118篇
  2012年   1376篇
  2011年   1454篇
  2010年   1266篇
  2009年   1215篇
  2008年   1149篇
  2007年   1022篇
  2006年   935篇
  2005年   754篇
  2004年   628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朱峻岭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04-3506
目的 通过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关系,探讨IMT增厚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6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4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其颈动脉IMT值,并分为IMT<1.0mm亚组和IMT≥1.0mm亚组.利用液相平衡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了2组的血清IL-6和IL-18水平,并对IMT与IL-6,IL-18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TIA组所有IMT≥1.0mm患者血清IL-6、IL-18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TIA组IMT≥1.0mm亚组患者血清IL-6、IL-18含量比IMT<1.0 mm亚组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TIA组IMT≥1.0mm亚组患者IMT与血清IL-18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551,P<0.01);TIA组、脑梗塞组IMT≥1.0mm亚组患者IMT与血清IL-6含量无相关性(r=0.303,P=0.058).结论 TIA组IMT增厚的患者血清IL-6、IL-18的水平是升高的.IMT的增厚与血清IL-18含量呈明显正相关,与血清IL-6含量无相关性.IL-6、IL-18可能参与了AS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43例CRF患者采用高分辨率高频彩超观察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同时抽血检测血钙、磷,胆固醇、甘油三酯、二氧化碳结合力、血肌酐,并计算钙磷乘积.结果 43例CRF患者,24例(55.8%)存在颈动脉斑块.斑块组IMT值、血磷及钙磷乘积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分别P<0.01、P<0.05、P<0.05).结论 CRF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特征表现为高回声的钙化斑块,且多位于动脉中膜,CRF患者颈动脉钙化斑块的形成与钙磷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因此可将颈动脉有无斑块作为一个筛选因素来预测CRF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8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病情观察、切口护理、基础护理要点,评价围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 18例患者出院时症状均得以不同程度改善,复查颈动脉超声示颈动脉通畅程度良好。结论预见性地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专业化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4.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仍是影响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严重的临床问题。目的: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诱骗寡脱氧核苷酸对损伤后的血管内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2FFogarty导管损伤Wistar大鼠颈动脉,构建大鼠球囊损伤模型,在转染试剂Fugene6介导下经血管腔内转染生长反应因子诱骗寡脱氧核苷酸,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D1,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早期生长反应因子诱骗寡脱氧核苷酸可以显著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同时也可以下调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表达显著增加的CyclinD1。说明生长反应因子诱骗寡脱氧核苷酸可能通过抑制CyclinD1的表达,使细胞周期停滞,从而抑制损伤后的大鼠颈动脉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观察并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另选4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监测并对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6.44±8.99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6例(67.65%);颈动脉斑块43例(63.24%)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8.23±9.42μmol/L,无颈动脉斑块25例(36.76%)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2.90±5.22μmol/L;健康对照者同型半胱氨酸值为11.56±7.34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3例(6.25%),有颈动脉斑块4例(8.33%)。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P〈0.05),颈动脉斑块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可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作为脑梗死诊断、治疗依据,还可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联合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指标检测在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试验组,并按照病史及血糖检测结果分为糖尿病组、高血糖组及正常血糖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颈动脉IM T及外周血HCY、HbA1c水平。结果试验组IM T增厚的检出率(70%)高于对照组(10%) ,且试验组的IMT及HCY与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与高血糖组的 HbA1c水平与IMT均高于正常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联合 HCY、HbA1c及血脂指标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7.1%、87.5%、94.0%。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脑梗死相关生化指标检测可以提高脑梗死的检出率,增加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伴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确诊的老年ACI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组为有CAS斑块组(n=60)和无CAS斑块组(n=40)。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免疫比浊法及Clauss法检测血浆Hcy、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并记录。将2组的血浆Hcy、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和意义。结果老年ACI患者有CAS斑块组血浆Hcy浓度[17.77(13.00~23.10)μmol/L]高于无CAS斑块组[12.64(9.88~15.85)μmol/L];D-二聚体浓度[237.68(157.00~354.25)μg/L]高于无CAS斑块组[169.48(115.25~250.00)μg/L];纤维蛋白原浓度[2.89(2.50~3.92)g/L]高于无CAS斑块组[2.58(2.23~3.4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老年ACI患者的CAS斑块的形成关系密切,临床应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采用灰阶谐波CEUS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113个斑块,根据回声特征及形态学分为均质、非均质及溃疡型斑块,均质斑块又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斑块。分析斑块回声特征与造影增强模式特点。结果 CEUS显示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等回声(χ2=10.64,P=0.001)、强回声(χ2=18.62,P<0.001)及溃疡型斑块(χ2=7.38,P=0.007);但低回声与非均质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P=0.138)。增强的64个斑块中,46个(46/64,71.88%)斑块表现为由管壁外膜向斑块内增强,其中44个弥漫性增强,2个为束状增强;18个(18/64,28.13%)斑块表现为由管腔向斑块内蔓延的稀疏增强。各类型斑块间CEUS增强模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提供更多有关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Ultrafast imaging,Ultra Fast?)定量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MHD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测,二维灰阶超声观察斑块情况,根据斑块有无将MHD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应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测量颈总动脉PWV,包括收缩期起始时BS值及收缩期结束时ES值。结果 MHD组与正常组PWV比较,BS值和ES值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MHD患者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BS值和ES值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极速成像技术安全、简便、无创、无辐射、快速,能够自动、精确检测颈动脉PWV,有望成为MHD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定量评价的影像学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正常颈动脉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对136名健康志愿者,272段颈动脉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分别测量各段血管内径(D)、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MT)、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并将其分成20~39岁,40~59岁,>60岁三个年龄组,及男女对照组分别进行对比。结果: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血流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尤以60岁以上组明显。男性均略大于女性。RI及PI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趋势。得出正常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分叉处<1.2mm。本文还描述了各测值的测量方法,提出颈内动脉脉冲多普勒取样门应置于颈动脉窦部末端1cm以远,而不是距分叉处1cm以远,因此处颈动脉窦往往尚未完全结束,血管仍处于膨大状态,血流模式复杂,不能正确反映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