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66篇
  免费   1010篇
  国内免费   725篇
耳鼻咽喉   13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59篇
口腔科学   128篇
临床医学   3805篇
内科学   4302篇
皮肤病学   225篇
神经病学   1711篇
特种医学   12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643篇
综合类   6520篇
预防医学   1187篇
眼科学   140篇
药学   2542篇
  68篇
中国医学   1484篇
肿瘤学   87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643篇
  2022年   815篇
  2021年   786篇
  2020年   649篇
  2019年   728篇
  2018年   347篇
  2017年   670篇
  2016年   766篇
  2015年   917篇
  2014年   1538篇
  2013年   1416篇
  2012年   1750篇
  2011年   1810篇
  2010年   1574篇
  2009年   1537篇
  2008年   1583篇
  2007年   1326篇
  2006年   1203篇
  2005年   1048篇
  2004年   788篇
  2003年   550篇
  2002年   438篇
  2001年   333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206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滕乐群  沈晨阳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0):1128-1133
颈动脉狭窄会导致患者远期认知功能下降,而既往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
置入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术式,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执行能力等特定领域的
认知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颈动脉血管重建术中栓子的形成,术后脑血流灌注提高,以及神经代谢
水平等改变可能在机制上解释颈动脉重建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此外,围术期炎症反应,血脂水平,
以及基因易感性等都是术后远期认知功能结局的临床预测因素,以上因素对于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
的生活质量、治疗术式的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2.
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在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因冠心病死亡数约1900多万例,其中大部分在发作前都没有先兆,使得现有的诊断手段来不及派上用场,临床上有时难以预料,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些貌似健康的患者十分重要。以前认为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问世,最新观点认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3.
144.
本文综述了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方面的进展。目前,传统DSA检查仍作为颈动脉狭窄术前评价的标准,但US、CTA、MRA等无创性检查手段,在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5.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中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中护理干预的疗效及护理。方法:5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n=21),干预组(n=33),对照组给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与认知、心理、行为干预。观察两组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静脉输液通畅,高压灌注线管理良好,恐惧,意识体征变化,尿潴留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中实行护理干预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6.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CI)的关系 ,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预防的目的。方法 对10 5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0 5例脑梗死患者中 87.62 %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 >50 %者占 11.96% ;不稳定的斑块占 80 .43 % ,稳定的占 19.57%。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狭窄程度 ,并能判断斑块的性质。为临床选择治疗手段提供重要依据 ,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探讨ApoE-/-小鼠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对下游肾脏的损伤机制。 方法 采用ApoE-/-小鼠建立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动物模型。选择肾动脉狭窄程度 <50%的ApoE-/-小鼠,按斑块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选择同条件喂养的C57BL/6J 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常规检测Scr及尿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核中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P-选择素(P-sel)表达; 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 (IL-6)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破裂组Scr和尿NAG活性明显升高(均P < 0.01);肾组织出现病理改变,肾间质中巨噬细胞浸润增加(P < 0.05);细胞核中NF-κBp65表达增加(P < 0.05);ICAM-1、P-sel、IL-6 mRNA表达增加(P < 0.05)。未破裂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肾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 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引起肾脏病理改变和肾功能受损;在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肾损害机制中,炎性反应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8.
勃起功能障碍(ED)是指阴茎不能达到或者维持勃起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口服枸橼酸西地那非可有效治疗ED。枸橼酸西地那非对机体一些系统的影响已有研究,但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SMA)、颈动脉血流量的影响仍不清楚。Kocakoc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S)检测枸橼酸西地那非对主动脉、SMA、颈动脉血流量的早期影响。入选34例ED患者(19—71岁)。  相似文献   
149.
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不能达到勃起或不能维持勃起以达到满意的性生活。口服枸橼酸西地那非能有效治疗ED。虽然枸橼酸西地那非在其他系统中的作用有很多研究,但该药对大动脉、肠系膜动脉(SMA)和颈动脉血流的作用尚不清楚。Kocakoc E.等人通过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S)研究了枸橼酸西地那非对大动脉、SMA以及颈动脉血流的早期作用。共34名ED患者(年龄19—71)入选。分别在基础状态和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后(45—75)min状态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S测定心脏收缩速率峰值,末端舒张速率,以主动脉,SMA,及双侧颈内动脉的抵抗指标(RI)。结果提示在被观察的18个参量中只有3个发生统计意义上的重大变化,用药后双侧颈动脉内收缩期峰流速(Vmax)与基值相比有显著提高,左颈总动脉的抵抗指标(RI)与基值相比有显著降低。可知枸橼酸西地那非对大动脉和SMA循环没有显著作用,仅对颈动脉循环产生微弱影响。也许这些改变没有临床意义,但应进一步研究枸橼酸西地那非的长期作用。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分析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2018年5-6月由孝感市中心医院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孝感市城乡各1个社区居民
进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筛选卒中高危人群纳入研究。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卒中高危人群分为非斑块组和斑块组(颈动脉)。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并根据年龄(60岁)、BM(I 24 kg/m2)、是
否有高血压对研究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研究不同特征的卒中高危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
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卒中高危人群629例,男性338例(53.74%),平均54.85±8.97岁,糖化血红蛋白平
均浓度为4.70%±1.02%。其中斑块组患者215例(34.18%),非斑块组患者414例(65.82%)。与非斑
块组患者相比,斑块组患者男性、卒中、TIA、高血压、超重患者比例更高,年龄更大,BMI、血压、空
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水平更高(均P<0.01)。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每升高1%,OR 1.16,95%CI 1.01~1.31,P =0.018)。分层分析显
示,年龄≥60岁(OR 1.48,95%CI 1.09~2.01,P =0.016)、BMI≥24 kg/m2(OR 1.97,95%CI 1.07~3.64,
P =0.030)、高血压人群(OR 1.31,95%CI 1.06~1.62,P =0.013)中糖化血红蛋白均是颈动脉斑块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年龄≥6 0岁、
BMI≥24 kg/m2和高血压人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