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蔡原  肖云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15-1216
旁观者效应指正常细胞在直接受到有害因素损害的靶细胞诱导下发生的各种遗传物质的异常改变。这些经诱导而发生效应的正常细胞称为旁观者细胞。由于旁观者效应的存在,使靶细胞的损伤效应得以延续与放大,从而使损伤明显加重。本文采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V79中国仓鼠细胞(靶细胞),之后与正常细胞(旁观者细胞)混合培养并观察经Hoechst33258染料(染料名)和A段紫外线(UVA)处理后旁观者效应的发生情况,得到了肯定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62.
张楠  文仪 《国外医学情报》2003,24(10):28-28
以往类固醇激素作用模式被认为是靶细胞内的受体与特异的类固醇结合后,调节细胞核内的基因表达。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重要的类固醇诱导的信号转导是非转录依赖的。类固醇非基因组的生物学应答包括:雌激素诱导的乳腺细胞系增殖;雌激素介导的血管扩张;孕酮诱导的精子内顶体反应的活化等。  相似文献   
263.
造血干细胞以其自我复制和分化潜能的特点,成为基因治疗最理想的靶细胞之一。尽管仍然存在着诸如理想载体的选择、转染效率、生物安全性、转基因的高效表达等难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靶向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的发展,但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应用前景的疾病治疗手段。本文就相关的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载体系统及临床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64.
光动力疗法在外阴病变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动力疗法通过产生单线氧特异性杀伤靶细胞.局部应用5-氨基酮戊酸的光动力疗法,应用于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的尖锐湿疣、外阴/宫颈上皮内瘤变等外阴病变皮损,能特异性引发光毒性作用,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有显著优越性.针对光照诱导的原卟啉Ⅸ的聚集、荧光光谱的特异性等,探讨光动力学诊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65.
目的利用包裹阿霉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脂质体于体外靶向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利用体外细胞毒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VEGF阿霉素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连有VEGF的阿霉素脂质体可与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结合,结合率可达非特异性脂质体的2倍。载药的VEGF脂质体可特异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48h细胞毒试验连有VEGF的阿霉素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优于无VEGF的阿霉素脂质体(P<0.05),而对非靶细胞(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杀伤作用两者相近。0.5h预处理试验表明缩短药物与细胞接触时间后,VEGF阿霉素脂质体仍保持较强的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结论VEGF脂质体可特异性的识别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并作为良好载体将阿霉素带入细胞,实现其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66.
王锐艳  赵江  孙薇 《黑龙江医药》2007,20(5):526-527
肾移植的历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同排斥反应进行斗争的历史。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主要是由抗原识别,淋巴细胞的增值、分化,靶细胞的损伤这样一连串的免疫反应引起的。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进步,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降低,长期存活率提高,使得肾移植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了肾移植前心血管疾病与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CVR)相关性做了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26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致的疾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H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是CD4^+T细胞,它在数量和功能上出现质和量的缺陷,即可造成宿主免疫功能的全面障碍,乃至免疫功能全面丧失。  相似文献   
268.
目的:建立靶细胞萃取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川芎中药效成分的方法。方法:选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靶细胞,萃取川芎中的药效成分。在细胞对数生长期加入川芎供试品溶液,孵育2 h收集细胞并用液氮迅速冷冻,反复冻融使细胞破碎,离心得到萃取药物后的细胞样品。采用UPLC/Q-TOF-MS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川芎化学成分中与细胞结合的物质,即川芎中与细胞结合进一步发挥药效的可能有效成分。结果:从川芎中筛选到2个可能的药效成分,分别为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通过化合物与细胞中靶点(受体、通道、酶等)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筛选出川芎中药效活性成分,从而为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药物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同时推动了中药安全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69.
双持异性抗体已应用于导向LA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肝癌细胞、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细胞,是继单克隆抗体之后又一重大进展。本研究应用化学偶联方法合成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并观察其对LAK细胞的细胞毒性怍用影响。用化学偶联剂SPDP将鼠源的CD3与HBs单克隆抗体连接得到HBs/CD3双特异性抗体。以LAK细胞为效应细胞,HBV DNA转染的2.2.15细胞为靶细胞。设HepG-2和K562细胞为对照组。实验显示,HBs/CD3双特异性单克窿抗体能显著提高LAK细胞与2.2.15细胞结合率;应用^125I-UdR释放试验检铡细胞毒性发现双特异性抗体能增强LAK细胞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且与抗体浓度相关,BsAb浓度递增.细胞毒性作用随之增加.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特异性研究表明.加入HBs/CD3BsAb后。LAK细胞对2.2.15细胞毒性显著高于HepG-2和K562细胞组。上述结果表明。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双向识别LAK细胞和2.2.15细胞特性。特异地促进LAK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70.
��ΧѪ�ܼ����������Ƶ��о���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技术 ,将外源性遗传物质转移到人体内 ,从而获得治疗效果的方法。近年来 ,随着基础理论与技术的逐步突破 ,基因治疗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 ,已有 2 0 0多项基因治疗项目正在临床试验中 ,以Isner为首的美国Boston小组 ,针对外周和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血管是治疗基因容易导入的靶组织 ,在多数情况下 ,只需要外源基因短期表达就有可能达到治疗效果。但血管系统疾病大多是多基因病变 ,目的基因的选择较困难。尽管如此 ,在晚近的 10年里 ,血管疾病基因治疗发展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