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5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46篇
内科学   97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51篇
预防医学   631篇
药学   120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目的观察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后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及持续时间。方法9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免疫组以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20μl/只(20μg可溶性速殖子抗原 1μg霍乱毒素)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对照组以PBS滴鼻。分别于末次滴鼻后第1,2,3,4,6,8,10,12周处死小鼠,脾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4 、CD8 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免疫组小鼠于第1,2周脾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CD4 T细胞增生为主,第1,2,3,4,6周增生显著(P<0.01),CD8 T细胞水平在第2,3周也有增生(P<0.05),CD4 /CD8 比值第6周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脾淋巴细胞增殖性免疫应答,且可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52.
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水及水产品中霍乱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实时荧光RT-PCR方法在霍乱弧菌检验方面是否比传统方法有优势。〔方法〕用深圳太太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霍乱弧菌实时荧光RT-PCR试剂盒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从样品的2次增菌液中检出2个样品为霍乱弧菌通用型阳性。用传统的微生物生理、生化培养法,从上述2个样品中分离出3株菌株。根据血清分型、API鉴定和荧光RT-PCR,确认所分离的菌株有2株是国际检疫传染病的病原—O1群霍乱弧菌;1株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实时荧光RT-PCR方法在霍乱弧菌的检验方面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优势,有利于提高霍乱弧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3.
四川省2005年霍乱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5年霍乱弧菌分子特征,以及霍乱暴发疫情分离的菌株与菌株之间,疫情分离的菌株与海、水产品监测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查找霍乱传染来源,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O139群霍乱弧菌特异性编码脂多糖基因(LPS)和霍乱毒力基因(ctxAB);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16株霍乱弧菌14株LPS阳性,为O139群霍乱弧菌;另2株为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2株稻叶型霍乱弧菌和1株O139群霍乱弧菌ctxAB阴性,其余13株菌均具有ctxAB,为产毒株.对16株菌以Not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5个型别.O139群霍乱弧菌优势流行株与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PFGE型别一致,且同为产毒株.结论:甲鱼等海、水产品被O139群霍乱弧菌污染情况严重,甲鱼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之间高度同源,被污染的甲鱼可能是本年度食源性霍乱暴发的主要传染来源之一,海、水产品的监测是近期霍乱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54.
北京市气象因素与霍乱发病关系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与霍乱发病的关系。方法将北京地区1996-2004年霍乱月平均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霍乱发病的气温、气压、风速、日照时数、降水量等5项研究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霍乱的发病与降水、气温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结论霍乱发病与降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55.
郑洪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2):507-509
霍乱是烈性传染病,自从1821年传入我国出现首次大流行之后,此病在中国危害多年,直到解放后才得到基本控制.百馀年来,中医在治疗霍乱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出现了许多专著.由于各人治疗经验不同,在治疗霍乱方面形成主寒、主热两大派,论争不休.  相似文献   
56.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由霍乱弧菌污染水源和食物而引起传播。它发病急,传播迅速,其潜伏期仅数小时至5天不等,如果消毒隔离措施不当,容易在短期内引起广泛流行。因此,消毒隔离措施的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和二代患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食源型霍乱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然后对其流行的因素采用Pearson单因素结合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的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共计诊断霍乱患者数为82例,带菌者为118例;病例主要分布两个年龄段,即20-30岁与40-50岁年龄段,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9.00%(58/200)与21.00%(42/200);病例性别构成为120:80;患者及其带菌者中,主要以工人、学生、农民以及餐饮人员较多。经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四个因素为影响食源型流行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食源型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包括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等方面,因此应该注意上述影响因素,做好疫情的预防与监督工作,降低食源型霍乱病例的扩散以及控制该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58.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经口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及呕吐等,严重的可发生剧烈的吐泻,排大量米汤样大便,容易造成严重失水,肌肉痉挛,甚至循环衰竭而死亡.1992年10月印度和孟加拉相继发生一种由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暴发和较大流行,该型霍乱随后在亚洲传播,至今已有印度、孟加拉、中国、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生O139霍乱病例,我国近年也有散发病例,我省流行尚属首次.我院2009年1月23日至2月6日陆续收治本病11例,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9.
目的了解盐都区近50年霍乱流行的病原学特征与分布。方法对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1964-2014年的霍乱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64-2014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共检出霍乱弧菌2 350株,80年代以前,霍乱弧菌的分布以小川血清型为主,80年代以后,优势菌株转为稻叶型;人体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以流行株居多,而水源及其他外环境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以非流行株居多;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霍乱弧菌的检出数急剧下降;近十年,霍乱疫情罕见发生。结论近年来霍乱疫情在我区罕见发生,型别特别,作为甲类传染病,霍乱疫情的防治仍是我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60.
陈胡  王霞 《中国医药指南》2014,(17):375-376
目的总结分析遂溪县黄略镇2001年霍乱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探讨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防控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粪便标本采集、霍乱弧菌培养检测及外环境、密切接触者样本采集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进食海产品的病例占发患者数的85.19%。采集密切接触者检材173份,检出霍乱弧菌阳性16份(9.25%),外环境取材送检185份,均未检出霍乱弧菌。经采取对患者积极救治、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预防服药、家庭消毒、健康教育等措施后,疫情迅速控制。结论对发现的可疑或确诊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严格采取隔离观察、预防服药、家庭消毒、健康教育等措施是控制霍乱疫情非常必要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