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9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01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4篇
口腔科学   828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337篇
预防医学   17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4篇
  2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目的 对初步研制出的新型热压铸入型玻璃陶瓷材料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测试。方法 经组分筛选,合成SiO2-AlO3-K2O-Na2O系玻璃陶瓷,应用差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观察。  相似文献   
22.
高技术陶瓷在口腔科的应用(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在平 《口腔医学》1993,13(4):214-215
  相似文献   
23.
背景:陶瓷材料因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与口腔组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高度美观性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良好的磨损性能对修复体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目的:综述口腔修复陶瓷材料磨损性能机制及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选择适宜的陶瓷材料提供思路。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在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涉及口腔修复陶瓷材料磨损性能的相关研究。英文检索词为“dental ceramic material,wear property”,最终共纳入3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全瓷材料自身耐磨性均高于树脂陶瓷复合材料,全瓷材料中氧化锆陶瓷磨损性能最佳,美学性能较弱。②玻璃陶瓷中氧化锆加强型硅酸锂玻璃陶瓷磨损性能较好,但应用时间较短,长期疗效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证实。③树脂陶瓷复合材料中树脂纳米陶瓷材料磨损性能优于聚合物渗透陶瓷。④在后牙区全冠修复可选择氧化锆陶瓷,前牙区全冠修复可以根据患者的美学需求选择高透性氧化锆陶瓷或玻璃陶瓷。⑤贴面、嵌体和高嵌体修复可选择长石瓷、玻璃陶瓷和树脂陶瓷复合材料,但树脂陶瓷复合材料耐磨性差,需避免用于高应力承载区。⑥对牙本质暴露、氟斑牙和牙齿酸蚀症患者可考虑树脂纳米陶瓷材料,但这类患者适宜的陶瓷材料相关研究较少。⑦表面粗糙度对陶瓷材料的磨损性能有显著影响,临床口腔修复应用中采用良好的抛光表面可提高陶瓷材料磨损性能,而且对修复体进行定期复查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4.
磷酸钙陶瓷植入体内后其表面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是诱导成骨的先决条件。本实验在模拟体液 (Simu-lated body fluid,SBF)以人体骨骼肌组织的正常生理流率 (2 ml/ 10 0 m l· min)下 ,研究在动态 SBF中致密磷酸钙陶瓷表面形貌对类骨磷灰石层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生理流速条件下 ,材料的粗糙表面有利于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 ,加大 SBF中 Ca2 +、HPO4 2 -离子浓度 ,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速度加快。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材料的几何形貌对类骨磷灰石形成的影响 ,加深了对磷酸钙陶瓷在体内诱导成骨机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5.
通过计算晶格常数和热分解率,研究了添加剂莫来石和氧化铁对钛酸铝陶瓷热分解影响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莫来石通过挤压作用,而氧化铁通过形成固溶体来抑制钛酸铝陶瓷热分解。莫来石和氧化铁的混合添加剂比单用莫来石抑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6.
GI—Ⅱ型渗透陶瓷中氧化铝坯体和烧结体的孔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GI-Ⅱ型渗透陶瓷氧化铝坯体的烧结体的孔隙特征,分析其氧化铝多孔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在渗透陶瓷增强补韧中的作用。方法 用BI-XDC粒度分析仪分析氧化铝粉体粒度的质量组成,压汞法测试氧化铝坯体和1125℃烧结的氧化铝烧结体的开孔孔隙分布特征,扫描电镜观察氧化铝烧结前后的微观结构。结构 氧化铝粉体细颗粒分布在0.09-0.1μm,0.2-0.5μm,粗颗粒主要分布在1.5-4.5μm,在质量上以粗颗粒为主。氧化铝坯体中孔隙在烧结后增大。坯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0.2531μm,在质量上以粗颗粒为主。氧化铝坯体中孔隙在烧结后增大。坯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0.2531μm,烧结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0.3081μm;平均半径由0.0956μm变为0.1102μm。扫描电镜观察烧结后的氧化铝中的小颗粒相互部分融合,而大颗粒无此现象。结论 氧化铝粒度组成有利于形成多孔可渗透氧化铝结构。这种多孔结构既是GI-Ⅱ型渗透陶瓷的形态骨架,也是力学骨架,是提高渗透陶瓷复合体力学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7.
目的检测运用羟基磷灰石及β-磷酸三钙制备的双相钙磷陶瓷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异位骨诱导效率。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及过氧化氢发泡法,将羟基磷灰石及β-磷酸三钙以6∶4的比例在1 100 ℃条件下烧结3 h获得双相钙磷陶瓷,利用X线衍射评估材料组成成分。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双相钙磷陶瓷,通过扫描电镜、鬼笔环肽及DAPI染色观察细胞的黏附,CCK8法评估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测定法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将不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双相钙磷陶瓷置入比格犬竖脊肌内,于4、8、12周对样本行大体检测、组织染色,测算新骨生成率,从而评估双相钙磷陶瓷的异位骨诱导效率。结果成功制备双相钙磷陶瓷,X线衍射分析可见羟基磷灰石及β-磷酸三钙特异性的衍射峰。扫描电镜可见双相钙磷陶瓷表面广泛分布大孔及连通孔,孔壁粗糙不平,孔内可见均匀分布的微孔。鬼笔环肽及DAPI染色显示,骨髓充质干细胞在材料表面伸展黏附,共培养后逐渐从不规则形转变为均一的长梭形。CCK8法提示共培养后第1天,细胞活力降低,而第3、4、5、7天,细胞增殖活力逐渐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提示,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后第1、7天,双相钙磷陶瓷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更多的碱性磷酸酶。双相钙磷陶瓷顺利置入比格犬竖脊肌内,术后8周材料孔隙内可见骨样组织沉积,术后12周大孔成骨比例为0.77±0.11,孔内成骨面积比例为0.71±0.14。结论双相钙磷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异位骨诱导效率。  相似文献   
28.
为降低IPS-Empress2铸瓷修复成本,研制了国产化包埋材料,以取代昂贵的进口专用包埋材料.对自制包埋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表征,与进口材料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材料表面形貌的异同点.结果显示:自制包埋材料的凝固时间为9 min,烧结前密度为1.813 g/cm3,烧结后密度为1.402 g/cm3,开口孔隙率38.1%,凝固2 h后抗压强度和烧结后抗压强度分别为5.42 MPa和8.37 MPa,且耐火度在1000 ℃以上,高于铸造温度(920℃).与进口材料相比,自制包埋材料凝固时间更短,烧结前密度、凝固2h后抗压强度和烧结后抗压强度更高;开口孔隙率、烧结后密度和耐火度无统计学差异.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两种材料结构相似,但自制材料的晶体尺寸略小于进口材料.可见自制包埋材料的主要物理机械性能指标接近或优于进口专用包埋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MSC)与钙磷陶瓷(BGC)复合后形成骨组织的生物学机制,为形成组织工程化新生骨组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BMSC与BGC复合植入动物体内后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观察其成骨过程。结果 一定浓度的BMSC与BGC复合植入动物体内可产生成熟新生骨组织,其成骨过程与局部血运、材料孔隙、孔径有关。结论 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可以形成新生骨组织,为进一步研究组织工程化新生组织的体内移植手段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30.
数据挖掘方法用于中药水提液膜过程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常见的7种中药水提液体系中淀粉、果胶等高分子物质组成、物理化学性质与Al2O3陶瓷膜膜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本实验体系:(1)中药水提液的粘度、粒径分布(D50)分别与有关变量呈近线性关系,且果胶含量对粘度、粒径分布(D50)的影响较大;(2)中药水提液的pH值与x1(固含物)、x3(果胶)等变量没有简单的线性关系,但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可以找到pH值的定性规律;(3)初步认识到中药水提液这一复杂体系影响Al2O3陶瓷微滤膜膜通量的主要因素,即水提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原液pH值和粒径分布(D90);(4)利用自行开发的数据挖掘软件处理有关数据,得到膜通量下降速率与原液中粒径分布参数、pH值之间的定量关系,“留一法交叉验证”表明该定量关系的预报结果正确,基本锁定了造成该体系通量衰减的主要因素,使得中药水提液膜过程优化设计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