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4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143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166篇
口腔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610篇
内科学   390篇
皮肤病学   66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17篇
综合类   1444篇
预防医学   2252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1266篇
  3篇
中国医学   1458篇
肿瘤学   80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54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518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513篇
  2011年   524篇
  2010年   474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600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476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采用加热杀死的白色葡萄球菌菌体作激活物,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观察剂量-发热效应,血浆EP的活性以及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剂量递增,发热效应相应加强,但达到一定浓度,可出现热限;发热时,血浆可检出循环EP;血浆致热活性,脑脊液cAMP含量随发热效应增强而升高,出现热限时,则不再升高。作者推论:cAMP可能是葡萄球菌性发热的重要中枢介质;EP的产生释放受限和体温调节中枢内cAMP的产生受限可能是构成葡萄球菌性热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北京市36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医院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及其个人信息,采用χ^(2)检验对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27619份病例标本,其中有2485份为DEC阳性病例,检出率为9.00%,不同分型中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为3.10%,其次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3.02%。不同年龄组D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23,P<0.001),20~39岁年龄组DEC检出率最高,为9.81%,40~59岁年龄组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高于其他年龄组,0~5岁年龄组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时间分布上,第三季度为高发期,不同季度间D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32,P<0.001)。空间分布上,远郊的DEC检出率最高,且城区、近郊和远郊的D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34,P<0.00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近郊,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远郊。结论2015—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DEC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在夏秋高发季节针对重点人群积极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5.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患病率很高,也很普遍,以至于大家都没把这种病重视起来。高血压除了会引起头晕、头胀、头疼等不适外,还能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要想控制好血压,除了遵医嘱长期按时服药外,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极为重要。限制钠盐、增加钾的摄入大家都知道,高血压患者是一定要限盐的。其实影响血压的并不是食盐,而是食盐中的钠。  相似文献   
76.
孙华闽    黄建萍  安娜  谭维维 《现代预防医学》2022,(10):1766-1769
目的 分析南通市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南通市哨点医院就诊的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学段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分布。结果 共监测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1 432例。不同可疑暴露食品的分类和进食场所的病例数有统计学差异(χ2= 73.421;χ2 = 66.857,P均<0.001),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8.21%)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7.86%),可疑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57.60%)和学校食堂(12.69%)。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食堂。共采集标本214份,检出病原体22份,总体检出率为10.28%,阳性病原体以诺如病毒(3.74%)和副溶血性弧菌(3.27%)为主。结论 需面向家庭、学校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加强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的重点食品和场所的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7.
初春或秋末冬初,早晚温差大,人们容易得感冒。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人在5~7天内自愈。然而,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水肿、蛋白尿等症状,这时就需警惕肾小球肾炎。认识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又称肾炎综合征(简称"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病,指由于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78.
杞子为茄科植枸物枸杞的成熟果实,以宁夏枸杞最为有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日常广泛应用的药食两用之品,现对其日常服用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嚼服枸杞子有鲜品与干品之别,一般市面上以干品居多。因其味甘甜,口感适宜,嚼服是常见的食用方法。但枸杞子作为滋补之品不能过量食用。每日用量应不超过30克。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载有枸杞子“生啖”的食用方法。相较于干品鲜枸杞子富含汁液,口感更佳。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无锡市2018-2020年食品化学污染物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的分布特征,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政府实施监管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0年无锡市食品有害因素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8-2020年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共完成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样品652件,合格件数634件,合格率97.23%。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样品662件,样品阳性检出51件,检出率7.70%。结论:应加强食品安全隐患监测力度,逐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体系,提高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质量,为本市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本地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加强居民食品安全风险宣传教育,提高大众食品安全意识,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0.
目的:评价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发现基层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方法:收集2016—2020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系统中,发病人数≥10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应标准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收集6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普遍存在条理性差、层次混乱不清,虽然书写了相应的指标但内容过于简单且不够规范的问题;报告还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不够全面、深入,分析流行病学欠缺,食品卫生学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仅有50.00%(34/68)的调查查明了致病因子和污染食物,39.71%(27/68)的调查查明了污染原因,14.71%(10/68)的调查找出了完整证据链。结论:甘肃省基层工作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病因调查和推断较少,几乎未开展分析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依据不够充分;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报告书写质量均需要加强和提高;相关部门应基层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进行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