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78篇
  免费   1999篇
  国内免费   569篇
耳鼻咽喉   39篇
儿科学   62篇
妇产科学   71篇
基础医学   424篇
口腔科学   139篇
临床医学   1090篇
内科学   784篇
皮肤病学   53篇
神经病学   273篇
特种医学   2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474篇
综合类   3143篇
预防医学   4842篇
眼科学   61篇
药学   1092篇
  43篇
中国医学   587篇
肿瘤学   326篇
  2024年   207篇
  2023年   621篇
  2022年   613篇
  2021年   617篇
  2020年   578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396篇
  2016年   441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687篇
  2013年   682篇
  2012年   810篇
  2011年   809篇
  2010年   694篇
  2009年   603篇
  2008年   709篇
  2007年   549篇
  2006年   504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224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林延敏  马楠  卢金逵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480-1483
  目的  探究特殊家庭结构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联, 为促进特殊结构家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上饶市13~18岁3 94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编问卷、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青少年特殊结构家庭情况、抑郁和焦虑症状, 并对青少年进行消瘦和超重肥胖筛查。  结果  青少年特殊结构家庭比例为7.0%。单因素分析显示, 父母离婚的青少年消瘦检出率(31.2%)高于正常家庭者(25.3%)(χ2=3.55, P < 0.05), 特殊结构家庭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40.9%)高于正常结构家庭者(34.5%)(χ2=4.60,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特殊结构家庭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发生风险是正常结构家庭者的1.41倍(95%CI=1.02~1.79, P < 0.05)。  结论  特殊结构家庭与青少年消瘦、超重肥胖、焦虑症状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但可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深圳市10个区抽取7 42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健康素养及各维度得分的因素。  结果  被试学生健康素养总得分为(107.39±22.31)分,其中体力活动(16.81±5.28)分、人际关系(20.69±4.10)分、压力管理(21.64±5.53)分、精神成长(14.93±3.96)分、健康意识(15.61±4.96)分和营养(17.71±4.65)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生、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非住校生与中学生健康素养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3.04,-7.72,-9.99,-3.85),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与中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呈正相关(B值分别为1.56,2.78)(P值均 < 0.05)。  结论  深圳市中学生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学校类型、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3.
董舒齐  郑娴  李雪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8):1174-1178
  目的  分析大学生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健康行为的相关性,为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体质管理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8—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辽宁省3所高校(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大学、辽东学院)的1 621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量表及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的心血管健康行为指标为标准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健康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吸烟处于差的状态比例在男生(20.7%)、艺体类学生(27.3%)中偏高(χ2值分别为184.99,79.43,P值均 < 0.05);体质量指数(BMI)处于差的状态在男生(4.7%)、医学类学生(3.6%)中偏高(χ2值分别为64.11,15.38,P值均 < 0.05);体育锻炼处于差的状态在女生(39.6%)、医学专业(45.2%)、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家族史学生(33.4%)中偏高(χ2值分别为145.40,189.91,15.89,P值均 < 0.05);健康膳食处于差的状态在医学专业、无CVD家族史学生中(45.8%,43.1%)偏高(χ2值分别为33.13,15.57,P值均 < 0.05);不同性别、专业、CVD家族史大学生中医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1.22,82.38,90.42,P值均 < 0.01)。健康膳食(理想)、体育锻炼(理想、一般)与气虚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48,0.19,0.63),体育锻炼(理想、一般)与阳虚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43,0.68),BMI(理想)、体育锻炼(理想)与痰湿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21,0.37),体育锻炼(理想)与湿热质、血瘀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34,0.20),体育锻炼(理想、一般)与气郁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34,0.51)(P值均 < 0.05)。  结论  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健康行为具有相关性,且心血管健康行为各指标对不同中医体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根据不同偏颇体质采取个体化的心血管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手机使用和成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 213名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孩子自我报告和父母报告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每日手机使用时间中位数均为120.00 min。孩子年龄越大、具有更强的享乐和社交动机的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β值分别为0.12,0.11,0.09,P值均 < 0.01);父母更多地与孩子沟通手机使用并知晓孩子手机使用情况,以及孩子具有更强的工具性和自我表现手机使用动机可以降低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长(β值分别为-0.06,-0.03,-0.04,-0.16,P值均 < 0.05)。年龄更大的孩子手机成瘾水平更低(β=-0.04,P < 0.05);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并知晓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手机成瘾程度(β值分别为-0.09,-0.14,P值均 < 0.01);有更强的工具性手机使用动机的孩子手机成瘾程度更低(β=-0.22,P < 0.01);与手机相关的父母监控、自我表现和享乐手机使用动机与儿童青少年手机成瘾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03,0.29,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成瘾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父母教养方式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学校教育应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的手机使用动机;家庭教育应帮助父母培养沟通、知晓等积极教养行为,以减少不当手机使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及母亲妊娠期疾病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在广州市11个区抽取808所中小学,调查96 756名10~20岁青少年的父母他评抑郁症状以及母亲妊娠期疾病情况。  结果  父母他评青少年存在轻微、中度、重度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5.5%,3.5%和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与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病毒性肝炎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158.91,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OR=1.41,95%CI=1.18~1.6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低(OR=1.61,95%CI=1.15~2.26)、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OR=1.40,95%CI=1.03~1.91)、妊娠期贫血(OR=1.46,95%CI=1.35~1.59)、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OR=1.67,95%CI=1.38~2.02)与青少年父母他评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以及病毒性肝炎可能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及严重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探究自我效能、习惯强度、目标意向和结果预期与高年级小学生零食摄入行为的关系, 为以社会认知理论为主的社会心理决定因素在儿童营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1月,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评价北京市丰台区和西城区2所小学四至六年级1 353名学生的自我效能、习惯强度、目标意向、结果预期评分, 并调查零食摄入行为, 分析二者的关联。  结果  小学生每周零食摄入次数为5.0(3.0, 8.5)次, 每日摄入量为4.0(0.9, 22.9) g; 零食相关的结果预期评分为-1.0(-2.0, -1.0)分, 自我效能评分为(4.3±0.9)分, 习惯强度评分为1.0(1.0, 3.0)分, 目标意向评分为(4.2±1.2)分; 与零食摄入次数较低的学生相比, 零食摄入次数较高的小学生, 其结果预期、自我效能和目标意向评分均较低(t值分别为-9.0, 6.8, 5.2, 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结果预期和自我效能与儿童零食摄入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 0.8), 习惯强度与儿童零食摄入行为呈正相关(OR=1.3)(P值均 < 0.05)。  结论  自我效能、习惯强度、目标意向和结果预期与儿童零食摄入行为相关, 可以作为儿童营养干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了解西藏青少年烟草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控烟干预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于2019年8—10月, 采用与人口数量规模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藏4 9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西藏青少年现在吸烟率的相关因素。  结果  2019年西藏青少年现在吸烟率为11.3%(563/4 983), 尝试吸烟率为21.8%(1 086/4 983), 二手烟暴露率为62.4%(3 111/4 983)。82.9%的吸烟者表示想要戒烟, 79.9%的吸烟者在过去12个月内有过尝试戒烟行为, 仅有11.7%的吸烟者表示受到过专业人员的戒烟帮助或建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城市(OR=2.38)、三年级(OR=1.51)、学校类型为普通高中(OR=2.90)或职业高中(OR=3.53)、男生(OR=16.93)、每周零花钱≥50元(OR=1.93)、暴露于二手烟(OR=16.12)、认为二手烟可能会(OR=1.40)或可能不会(OR=4.89)产生危害、暴露于烟草广告(OR=1.83)、朋友吸烟(OR=7.47)、几乎每天能看到教师吸烟(OR=1.79)与青少年现在吸烟行为均呈正相关; 认为吸烟行为能减少吸引力(OR=0.54)与青少年现在吸烟行为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2019年西藏青少年吸烟及尝试吸烟行为较普遍, 二手烟暴露问题较严重, 职业高中学生是开展控烟干预的重点人群, 学校为控烟干预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了解国内大学生直觉饮食量表(IES-2)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V1.0)得分现状及相关性,为改善大学生健康提供科学建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7—12月从中国8所大学抽取542名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校正混杂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直觉饮食水平对自测健康状况的影响。  结果  大学生SRHMS V 1.0得分为(69.84±10.28)分,生理自测健康(PSH)、心理自测健康(MSH)和社会自测健康(SSH)得分分别为(78.50±10.39)(61.86±14.53)(67.54±14.71)分。校正混杂因素后,IES-2得分与SRHMS V 1.0、PSH、MSH和SSH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6.46,5.00,10.15,3.90,P值均 < 0.05);以身体而非情绪原因进食得分提高与SRHMS V 1.0、PSH和MSH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2.47,2.30,4.71,P值均 < 0.05);依赖饥饿感和饱腹感暗示进食维度得分与SRHMS V 1.0、PSH、MSH和SSH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2.44,1.69,2.71,3.16,P值均 < 0.05);身体—食物选择一致性维度得分与SRHMS V1.0、PSH、MSH和SSH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3.71,2.53,4.68,4.17,P值均 < 0.05)。  结论  直觉饮食水平提高对改善整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心理健康。当存在生理、心理或社会问题时,应避免情绪化进食,培养依赖饥饿感和饱腹感进食习惯,进食富含营养且满足身体需求的食物。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探讨16~18岁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吸烟行为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控烟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8)中的1 057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吸烟与体育锻炼情况,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结果  被试青少年中有104(9.8%)名吸烟者,开始吸烟的年龄为(14.21±2.68)岁,戒烟年龄为(14.41±2.72)岁。年龄(χ2=7.23)、性别(χ2=83.01)、上学状态(χ2=107.12)、体育锻炼(Z=-2.20)、主观幸福感(Z=-2.20)和生活满意度(Z=-2.93)是青少年吸烟风险的相关因素(P值均 < 0.05)。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呈负相关(OR=0.92,P=0.03),控制人口统计学和社会认知心理变量后,负相关作用无统计学意义(OR=0.93,P=0.08);进一步分析显示,体育锻炼与男生吸烟呈负相关(OR=0.91,P=0.04),但与女生吸烟可能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OR=1.12,P=0.20)。  结论  体育锻炼与16~18岁青少年吸烟风险呈负相关,但未发现体育锻炼与女生吸烟行为的关联,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