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6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60篇
内科学   68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97篇
预防医学   169篇
眼科学   97篇
药学   122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老鼠霸是红树林的重要植物之一,在各国民间有多种医药用途。近年研究发现,该植物中含有生物碱、黄酮、三萜类等化学成分,具抗氧化、抗肿瘤、杀利什曼原虫等药理活性。综述了从老鼠霸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及提取物与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及时正确诊断的基础上,经过恰当的局部及全身治疗,6例棘阿米巴角膜炎均得到了临床治愈。角膜病灶小于2.0mm×2.0mm,无前房积脓的2例轻症患者,15~20d基本治愈,视力恢复达到1.O;角膜病灶在2.0mm×3.5mm的4例重症患者,3~6周痊愈,但均遗留了不同程度的角膜薄翳和角膜斑翳,其中视力恢复至O.7者1例,0.6者2例,0.5者1例。半年后复诊无一例复发。结论棘阿米巴角膜炎能够得到及时诊断、早期恰当治疗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避免不必要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儿童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 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20年收治的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患儿2例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儿临床表现、诊治过程, 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病例1以消化道症状起病, 病例2以头痛、肢体活动障碍起病, 2例患儿入院时血常规中嗜酸粒细胞升高, 行痰液检查检出活的蠊缨滴虫、肺吸虫虫卵, 病例1还查到粪类圆线虫幼虫。经甲硝唑注射液及吡喹酮片治疗, 随访均治愈。结论蠊缨滴虫是一种较少见的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肺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 两种病原混合感染罕见, 期待通过该文拓宽临床医生思路, 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4.
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建立的组织特征和眼部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莉  邓新国 《眼科研究》1998,16(4):272-274
目的进一步开展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研究,并为眼科基础和临床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工具。方法对局部应用激素3天后的新西兰家兔角膜基质层内注入棘阿米巴原虫悬液,并经角膜刮片涂片检查、角膜组织原虫培养和病理切片染色检查均得以证实。结果成功地建立了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得以证实。结论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建成快、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85.
奥硝唑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奥硝唑是继甲硝唑、替硝唑之后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厌氧菌和抗原生质(如滴虫等)感染作用.其发挥抗微生物作用,是通过其分子中的硝基在无氧环境中还原成氨基或通过自由基的形成,与细胞成分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死亡.可广泛用于治疗由厌氧菌、阿米巴原虫、贾滴虫、毛滴虫等感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妇科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阴道病、滴虫病、盆腔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由淋球菌、梅毒螺旋体等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以及妇科手术中的感染.上述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多数包括厌氧菌.因此,奥硝唑在妇科感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86.
蠊缨滴虫(Lophomomas blattarum)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原虫,由其引起人体感染的案例之前偶有报道[1],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其流行规律、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在不足半年时间内,发现4例蠊缨滴虫引起的肺部感染,现结合文献,对案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7.
目的通过调查某医学院校男生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情况,研究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与生活卫生习惯、口腔疾病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为进一步防治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4—7月选取某医学院校部分在校男生共245名进行问卷调查,用一次性消毒牙签取受检者晨起刷牙前齿龈与牙齿之间或病灶表面附着物,口腔内有牙齿排列不齐者取排列不齐的牙齿与该牙龈之间的附着物,口腔内无排列不齐牙齿者随机取齿龈与牙齿之间附着物。检查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阳性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29.4%。口腔健康者感染率19.9%,口腔疾病患者感染率4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0,P0.05)。19~22岁感染率36.1%,15~18岁感染率2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牙齿排列不齐者感染率24.2%,牙齿排列不齐者感染率37.5%,牙齿排列不齐者感染率较牙齿排列整齐者感染率高(χ2=5.01,P0.05)。每天刷牙次数≥2次者与每天刷牙次数2次者的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P0.05);清淡饮食者与辛辣饮食者的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经常嚼口香糖者与不经常嚼口香糖者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P0.05);使用中草药牙膏者与普通防龋牙膏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5)。吸烟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与不吸烟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P0.05)。饮酒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与不饮酒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结论医科院校在校男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普遍,感染与生活习惯和口腔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88.
我们自1986年1月~1990年12月采用自拟藿苏平胃汤以解除应用灭滴灵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78例中男103例,女75例;年龄14~68岁,平均34.5岁;阿米巴肝脓肿31例,滴虫性肠炎34例,慢性结肠炎28例,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0例,消化性溃疡21例,食道炎8例,口腔炎7例,肝硬化患者齿衄5例。灭滴灵0.6~2.4g/d,分3次服,或0.6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疗程及每日用量根据病种、病情而定;均在5~7天后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恶心呕哕178例,暖气吞酸165例,脘腹胀闷174例,大便稀溏,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者124例。观察发现全组消化道反应患者,舌苔由白薄苔逐渐增厚,变为白腻苔或白厚腻苔。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9.
蝇类是重要的卫生害虫之一,种类繁多,全世界有数万种,我国记录1500余种,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有隶属于蝇科(Muscidae)、花蝇科(Anthomyi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麻蝇科(Sarcophagidae)的种类,以及狂蝇科(Oestridae)、皮蝇科(Hypodermatidae)的专性寄生蝇类。它们能机械性传播细菌性(如霍乱、伤寒、菌痢等)、病毒性(如沙眼、肝炎等)、原虫性(如阿米巴痢疾等)和寄生虫性(如蛔虫、蛲虫等)100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溯源分析以确定感染虫株。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确诊1例黑热病病例的骨髓穿刺液和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对血液样品采用内脏利什曼原虫快速诊断试剂(rk39)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并提取全血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Ⅰ(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 ITS-1)序列并测序比对,同时基于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黑热病,患者血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PCR扩增出ITS-1基因产物序列与预期大小一致,经NCBI数据库中比对,与婴儿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对扩增的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到一个分支,且与所选的参比序列中的KC347299距离较近。结论 深圳市1例黑热病病例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诊断技术,积极配合使用新的诊断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