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3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99篇
预防医学   60篇
药学   106篇
  3篇
中国医学   139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T3、T4在缺血性心肌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对99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中医各证型组以及正常对照组100例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以及99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组的T3明显降低(P<0.05)。各中医证型组中,T3水平按照阳虚血瘀水停证、阳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停证、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证的顺序增加(均P<0.05)。LVEF按照阳虚血瘀水停证、阳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停证、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证的顺序增加(均P<0.05)。T3水平与LVEF呈高度正相关(r=0.754,P<0.01)。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外周血中T3水平明显降低。T3和LVEF按照阳虚血瘀水停证、阳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停证、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证的顺序明显增加。T3水平与LVEF呈高度正相关。因此,T3与LVEF可以作为缺血性心肌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2.
痴呆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衰老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医疗负担等特点,其起病隐匿,易漏诊延误,后期治疗收效甚微.文章以《黄帝内经》中"寒气生浊"立论,通过溯源"寒气生浊"理论内涵,探微痴呆的疾病衍变及诊疗策略,认为痴呆存在着有序的证候级联衍变,初始于阳气渐衰、寒气内生,进展于浊邪阻滞、清窍不利,恶化...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阳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针灸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提供新方法、开拓新思路。方法收集116例阳虚体质的阳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通针法,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胸闷、胸痛、心悸、畏寒怕冷4个主要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胸闷、胸痛、心悸、畏寒怕冷4个主要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9%)高于对照组(70.7%)(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通针法可改善阳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预防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可作为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4.
受各种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失眠者越来越多,究其根本为阳不入阴。不可忽视的证型之一即为阳虚证,顾石松主任医师擅用安神四逆汤加减治疗阳虚型失眠,在临床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运用数学思维和计算方法,探索中医阳虚质影响因子以避免由阳虚质引起的诸多疾病,为中医治未病提供方案建议。方法 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利用项目组移动中医体质辨识系统采集2020年5月5日(立夏)到2021年4月20日(谷雨)24节气阳虚体质辨识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得出阳虚质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在此基础上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对灰色关联分析法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评价阳虚质与其影响因子关联的强弱。结果 本研究采集了来自中国四川省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年龄在18-60岁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共计16 259份中医体质辨识数据。经过筛选、预处理得到阳虚体质辨识数据共544份,涉及阳虚质影响因子18个侧面。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后,灰色关联度大于0.6的影响因子有12个,这12个影响因子与阳虚质随机森林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8.39%和93.12%。结论 在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数据中,灰色关联分析法为分析阳虚质影响因子的适宜技术。本文为中医体质影响因子的研究分析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当归桂枝助阳方联合针刺荥输、下合穴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本溪市中医院收治的70例阳虚寒凝证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荥输、下合穴治疗,试验组用当归桂枝助阳方联合针刺荥输、下合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症状评分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多伦多神经症状(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当归桂枝助阳方联合针刺荥输、下合穴与单一使用针刺治疗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相比,前者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改善神经症状与提升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77.
目的 为临床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具体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得出病机,确立治则,总结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具体方法.结果 阳虚湿盛是本次疫病发生的重要病机,可采用温阳化湿法扶正祛邪来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温药和湿法、温运三焦法以及艾灸、穴位贴敷等兴阳温通的外治法.结论 温阳化湿法从根...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应用温阳灸结合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景洪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600例患者当作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为300例,采取温阳灸+针刺+推拿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为300例,施行针刺+推拿治疗.评比两组疗效和膝关节疼痛评分...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观察回阳软坚汤加味联合三联抗菌药物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阳虚痰凝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阳虚痰凝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三联抗菌药物(异烟肼0.30 g、利福平0.45 g、乙胺丁醇0.75 g,均晨起空腹顿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回阳软坚汤加味口服,每日1剂。2组均以28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28 d、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28 d、治疗3个月后的乳腺肿块平均直径(手工测量和超声检查结果)、临床症候积分。结果 治疗28 d及3个月后,2组乳腺肿块平均直径(手工测量和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症候积分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28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30/31),对照组为70.97%(22/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总有效率均为10...  相似文献   
80.
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笔者采用理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心悸患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共收集台湾地区患者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2.4±8.41)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病程(14.7±3.58)月。1.2诊断标准心悸的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疗常规》。脾阳虚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证候规范沪。主证:心悸,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