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30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78篇
临床医学   285篇
内科学   20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451篇
预防医学   198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67篇
  3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恶性肿瘤患者尿液RBP和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反映肾小管损伤的较新指标。β2-微球蛋白是证实肾脏损伤的经典指标。为了解肿瘤患者尿中RBP和β2-MG与恶性肿瘤患者肾损害的关系,分别采用ELISA和RIA技术检测208例恶性肿瘤患者尿RBP和β2-MG。结果其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BP和β2-M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5%和6202%(P<0.05)。研究还表明手术明显降低了患者β2-MG和RBP检测阳性率(P<0.05)。而化疗则对患者肾功改善无太大帮助(P<0.05)。这可能与损伤肾脏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RBP检测较少受肾外因素影响、在尿液中较β2-MG更稳定,检测方法更简便。RBP可优先作为肿瘤患者肾损害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2.
我院于1996年1月~1999年1月对肺炎患儿60例进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轻症肺炎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岁,重症肺炎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6岁,重症肺炎组具有易激惹或嗜睡、拒食、下胸凹陷和紫绀等以上表现之一。所有患儿排除肾脏疾病,于病程中未用过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其它对肾脏有损伤的药物。正常组为健康儿童3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8岁。1.2 检测指标 正常组儿童及每例患儿在急性期、恢复期均送检除外晨尿的尿标本。RBP采用…  相似文献   
123.
2型糖尿病尿系列蛋白的检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肾病(DN)早期常缺乏任何明显的临床表现,诊断比较困难,一旦发生临床DN,则缺乏有效方法制止其发展,早期诊断对DN的防治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1].我科对184例2型糖尿病(2型DM)患者同时进行24 h尿微量白蛋白(AI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微量转铁蛋白(TRF)及TH糖蛋白(THP)四项(简称尿系列蛋白),血尿素氮(BUN)、肌酐(Cr)的含量的测定.旨在通过四种尿蛋白的测定比较,探讨和寻找DN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指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4.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 30例新生儿窒息者 (AN)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结果 30例 AN患儿的尿 RBP排泄率为 0 .81± 0 .44mg/L ,1 7例新生儿的尿 RBP排泄率为0 .1± 0 .0 7mg/L。提示尿 RBP排泄率在 AN患儿中明显升高 ,尿 RBP监测可作为 AN患儿肾功能的敏感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5.
维生素A又称维生素甲、抗干跟维生素、视黄醇,为脂溶性维生素类药。临床上主要用于干眼病、夜盲症、角膜软化症、皮肤干燥、皮肤粗糙、肠道发育不良的防治和烫伤、冻伤、溃疡的局部用药,还用于血中凝血酯元及坏血酸大量应用可能出现的代谢障碍.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又发现维生素A对一些疾病有积极作用,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6.
新生儿营养不良的诊断与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营养不良的诊断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 49例小于胎龄儿 (SGA)和 35例出生体重位于第 10~ 15百分位数的适于胎龄儿 (AGA)进行临床营养状况评分法 (CANS)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1)、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与前白蛋白 (PA)测定 ,并在两岁半时测定其体重、身高 ,智力发展指数 (MDI)和精神运动发展指数 (PDI)。结果 :CANS≤ 2 4分的营养不良 SGA 2 4例 (患病率 49.0 % ) ,AGA 19例 (患病率 5 4.3% ) ,无论 SGA或 AGA,其 IGF- 1、 RBP和 PA水平、两岁半时体重和身高增长的均值以及 MDI与 PDI,均为营养不良组的显著低于营养正常组的。结论 :新生儿营养不良的预后不良 ,推荐 CANS和血清 IGF- 1、RBP与 PA测定作为其诊断方法 ;这两类检查优于同类指标并优势互补 ,应常规用于 SGA和出生体重位于第 10~ 15百分位数的 AGA  相似文献   
127.
作者对79例小儿进行了维生素A状况的研究,其中71例患有肝病。血浆维生素A浓度测定低于10μg/dl时为低下。肝脏浓度的研究是为当前对估计维生素A的状况作参考。患有胆汁郁积的小儿其浓度均低。肝内储备越低,则肝视黄醇越高。各种视黄酯的百分率却与肝内浓度无关。作者提出在四个代谢池内调节维生素A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8.
维生素A循环是人类视觉形成的基础,它为光反应提供了生色团,并从一定意义上维持了人体内维生素A类物质的浓度。本文综述了维生素A循环的相关研究.阐明了各步代谢过程以及相关酶类的作用机制.并对感光细胞内全反式视黄醛转变为全反式视黄醇、色素上皮细胞内11-顺-视黄醇转变为11-顺-视黄醛以及两者之间的转运和异构化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外周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β2微球蛋白(β2M)联合检测对2~4期慢性肾脏病(CKD)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警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2~4期CKD患者的临床资料,未并发AKI 60例设为非AKI组,并发AKI 52例设为AKI组(Ⅰ期27例、Ⅱ期14例、Ⅲ期11例)。比较非AKI组和AKI组及AKI不同分期患者入组时血清RBP、β2M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AKI分期与血清RBP、β2M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RBP、β2M对2~4期CKD并发AKI的预测价值。 结果AKI组血清RBP与β2M水平均高于非AKI组(P<0.05),Ⅲ期血清RBP与β2M高于Ⅱ期,Ⅱ期高于Ⅰ期(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RBP与β2M水平与AKI均呈正相关(r=0.712、0.750,P<0.05)。血清RBP与β2M联合预测CKD并发AKI的AUC(95% CI)为0.902(0.831~0.950),高于RBP和β2M的单独预测的0.804(0.719~0.873)、0.817(0.733~0.884)(P<0.05)。 结论血清RBP、β2M是判断2~4期CKD并发AKI的重要指标,且与AKI分期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可提高2~4期CKD并发AKI的预测效能,对临床早期识别AKI有重要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通过分析孤独症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变化,推断可能用于孤独症治疗的药物和靶基因。方法 以20对孤独症和正常对照患者的外周血RNA测序结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基因分析建立差异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在计算药物靶基因集的富集分数后,利用Logistic回归和Limma包两种方式筛选潜在应用价值的差异药物。在筛选到差异药物和差异靶基因的基础上,利用药物靶基因集建立药物和靶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推断可能用于孤独症治疗的药物和靶基因。结果 利用Logistic和Limma两种方法共同筛选30种药物。通过差异基因分析,共筛选得到163个差异基因,这些基因与免疫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和机体代谢功能密切相关。FRK蛋白是多个孤独症药物的靶基因。视黄醇、4-oxoretinol、特布他林以及异氟烷可以作为候选药物。结论 孤独症患者基因表达的变化与患者症状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转录组进行分析,筛出的药物和药物靶基因与孤独症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候选治疗靶点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