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91篇
  免费   4708篇
  国内免费   3821篇
耳鼻咽喉   281篇
儿科学   979篇
妇产科学   733篇
基础医学   5535篇
口腔科学   548篇
临床医学   11227篇
内科学   7878篇
皮肤病学   648篇
神经病学   1577篇
特种医学   22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3598篇
综合类   24155篇
预防医学   5813篇
眼科学   646篇
药学   11076篇
  99篇
中国医学   7249篇
肿瘤学   2994篇
  2024年   840篇
  2023年   2689篇
  2022年   2628篇
  2021年   2600篇
  2020年   2152篇
  2019年   2314篇
  2018年   1300篇
  2017年   2010篇
  2016年   2277篇
  2015年   2412篇
  2014年   3573篇
  2013年   3482篇
  2012年   4272篇
  2011年   4501篇
  2010年   4360篇
  2009年   4435篇
  2008年   4596篇
  2007年   4298篇
  2006年   4078篇
  2005年   4629篇
  2004年   3606篇
  2003年   4094篇
  2002年   3119篇
  2001年   2817篇
  2000年   1916篇
  1999年   1621篇
  1998年   1418篇
  1997年   1113篇
  1996年   1000篇
  1995年   801篇
  1994年   631篇
  1993年   377篇
  1992年   307篇
  1991年   339篇
  1990年   246篇
  1989年   275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观察在蛋白激酶C(PKC)激动剂TPPB促进可溶性淀粉样前体蛋白(sAPPα)释放过程中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以1 μmol/L的TPPB作用于PC12细胞3 h,同时加入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剂,Western印迹法检测上清液内sAPPα的含量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42/44MAPK)及磷酸化的p42/44MAPK的表达。结果:1 μmol/L的TPPB作用于PC12细胞3 h可以显著增加上清液内sAPPα的含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制剂U0126、c-Jun氨基末端激酶抑制剂SP600125和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可以部分消除此作用;而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对sAPPα的含量无显著影响。1 μmol/L的TPPB可以使磷酸化的p42/44MAPK表达增加,而对总的p42/44MAPK无显著影响。结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蛋白酪氨酸激酶可能参与TPPB促进sAPPα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52.
为了探讨免疫调节作用对癫痫发病的影响与相关机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免疫调节剂干预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致痫时,大鼠脑内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内谷氨酸(Glu)和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体实验中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Glu和PKC在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戊四氮组(PTZ组)、左旋咪唑+戊四氮组(LMS+PTZ组)、地塞米松+戊四氮组(DEX+PTZ组)均有不同的表达,且二种物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PTZ组较NS组表达增强,LMS+PTZ组进一步增强,DEX+PTZ组较PTZ组和LMS+PTZ组明显减弱。离体实验中,PTZ作用小胶质细胞2h即可引起Glu和PKC表达增多,6h达峰值,12h表达有所减弱,且PTZ组Glu和PKC表达较NS组明显增多,免疫增强剂(levamisole,LMS)可进一步增强Glu和PKC的表达;免疫抑制剂(dexamethasone,DEX)则下调其表达。以上结果提示免疫调节剂可能通过作用于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内Glu和PKC的表达而共同影响癫痫的发病机制和发病状态。  相似文献   
953.
随着肾错构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前诊断成为可能,诊断水平的提高,随之带来了对其治疗观念的改变。结合我院2001至2005年收治的11例肾错构瘤,并复习有关文献,将诊断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54.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建立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模型。将1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6只、高蛋氨酸饮食组(M组)12只;于实验第4周始,将M组再随机分为两组,M+0组6只,继续饲高蛋氨酸饮食;M+F组6只,在高蛋氨酸饮食基础上,再加以叶酸、VitB12,继续观察3周;6周时统一处死动物,取腹主动脉,制备主动脉血管环,比较M+0组与M+F组及C组主动脉血管对Ach的最大舒张反应。同时,对3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形成过程中0周、3周、6周时血清中Hcy、ET-1、Ang-II、NO2ˉ/NO3ˉ、NOS各指标及处死动物时局部血管组织中ET-1、Ang-II、NO2ˉ/NO3ˉ、NOS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 结果: (1)M+0组主动脉血管对Ach的最大舒张反应性(Emax=26.73±4.51)低于M+F组(Emax=47.84±5.62, P<0.05)及control组(Emax=56.42±7.82, P<0.05);(2) 3周时,M+0组及M+F组血清中Hcy、ET-1、Ang-II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0周时(P<0.05);NO2ˉ/NO3ˉ、NOS明显低于对照组及0周时(P<0.05);(3)6 周时,M+0组上述指标继续升高;M+F组血清中Hcy低于 M+0组(P<0.05);NO2-/NO3-、NOS高于M+0组(P<0.05);ET-1、Ang-II各指标与M+F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内皮最大舒张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局部血管组织内皮细胞 ET-1、Ang-II、NO的分泌而发挥作用的;早期以叶酸、VitB12干预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55.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变化,以免疫组化观测细胞内REL P65的核转位,用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内MCP-1及IκBα蛋白含量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10、25、50、100 mg/L)Ox-LDL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均可引起细胞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强,50 mg/L Ox-LDL活化MCs效果最明显(8.50±1.14,P<0.01 vs control; P<0.05 vs 10, 25和100 mg/L Ox-LDL)。Ox-LDL刺激MCs 30-240 min均可以活化NF-κB,60 min时相点活性最强(11.0±2.11,P<0.01 vs control; P<0.05 vs 30 min or 240 min)。以50 mg/L Ox-LDL刺激MCs 1 h后,细胞内IκBα蛋白水平最低(0.050±0.006,n=5,P<0.01 vs control),作用24 h MCP-1表达水平最高(0.331±0.016, n=5,P<0.01 vs control)。NF-κB活化的同时伴有REL P65核转位。上述效应可被NF-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所抑制。结论: Ox-LDL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MCP-1是由NF-κB调控,NF-κB参与了脂质肾损害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56.
目的探讨醛固酮合成酶(CYB11B2)基因多态性与怀化侗族高血压高发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H)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89例怀化侗族高血压病人和85例正常人的CYB11B2-344C/T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高血压组CYB11B2-344C/T基因型频率(CC 10.1%、CT41.6%、TT 48.3%)和等位基因频率(C 30.9%、T 69.1%)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频率(CC 10.3%、CT 27.6%、TT 62.1%)和等位基因频率(C 24.1%、T 75.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C基因型患者与CT TT基因型患者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怀化侗族人群EH可能与CYB11B2基因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957.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相关分子表达动态变化及其与MG发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MG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经PMA(佛波酯)+ionomycin(钙离子导入剂)刺激的0h,6h,24h,48h时B7-1、B7-2、CD28、CTLA4分子在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表面的表达。结果:(1)0h,MG患者B7-1、B7-2分子总体表达增加,CD4^ 、CD8^ T细胞表面B7-1、B7-2的表达未见明显增加,PMA+ionomycin刺激后B7-1、B7-2在CD4^ 、CD8^ T细胞表面也无增加;(2)0h,CD28、CTLA4的表达增强,其中CD28^ 细胞的增多主要表现在CD4^ T细胞亚群,CTLA4的表达增强主要在CD8^ T细胞,在PMA+ionomycin激活后,CD28表达明显增强,持续到48h都处于较高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0.01),CTLA4表达出现短暂增强,6h即达高峰,以后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增强(P>0.05)。结论:MG患者外周血中B7:CD28/CTLA4通路共刺激相关分子表达增高,持续时间延长,检测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可反映机体的免疫激活状态,B7:CD28/CTLA4通路在MG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8.
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膜上有EB病毒 (EBV)受体 ,在体外可被EBV转化为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 (LCL) ,LCL具有永生性 ,能在体外长期传代生长 ,且能保持较稳定的遗传学性状。因而LCL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的许多领域 ,如进行基因组遗传物质结构的分析 ,某些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检测等。目前建立LCL的方法主要有环孢霉素A法、微量全血法及冻存全血法。但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因具有操作简单 ,所需标本量少的优点 ,而被广泛采用。我们就影响微量全血法转化效果的因素作了初步探讨。实验中共收集血标本 78份 ,其中正常人 …  相似文献   
959.
NF-κB在人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与HBV X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F--κB在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 )X蛋白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及HBV X蛋白的表达;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HBV 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转染入人肝癌细胞系HCC-9204,检测肝癌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52例人肝细胞肝癌组织均有核转录因子NF--κB的广泛表达,并且在11例HBV X蛋白阳性的肝癌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位于细胞胞质和胞核,而在41例HBV X蛋白阴性的肝癌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位于肝癌细胞的胞质。将HBV 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转染 入人肝癌细胞系HCC-9204,并在稳定表达X蛋白 的肝癌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定位于其胞质和胞核,而未进行基因转染的亲体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仅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无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论:核转录因子NF--κB在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广泛表达,人肝细胞肝癌中存在着核转录因子NF--κB的异常激活,并且核转录因子NF--κB的异常激活与HBV X蛋白有关,X蛋白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 使其从细胞转位于细胞核,这可能在HBV相关的人原发性肝癌肝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60.
了解二性霉素B在治疗隐球菌脑膜炎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及护理要点.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心、肝、肾功能及外周血相的变化.本组患者均出现了即刻反应、低血钾、心、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经恰当细心护理,病人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