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7篇
内科学   16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180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广东省首次发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健之  郭衍 《疾病监测》1998,13(8):285-289
本文采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首次在广东省大埔县、平远县和梅县1012名健康人中进行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三县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的感染率平均为16.99%,其中大埔县为28.47%、平远县为20.46%、梅县为6.8%;康氏立克次体的感染率平均为22.63%,其中大埔县为27.78%、平远县为13.42%、梅县为25.59%;三县小蛛立克次体的感染率平均为18.28%,其中大埔县为21.88%、平远县为18.80%、梅县为15.49%。健康人群血清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未见有性别、年龄和职业的差别。上述结果提示在广东省大埔县、平远县和梅县可能存在有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2.
恙虫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均有报道,但在同一小学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集体发病却少见,现就目前治疗的29例患儿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均在8~13岁之间,发病前一周均有野外草地义务劳动史,并且该组病例均家住小学校附近的农村。本组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7.5℃~39℃,热程最短3 d,最长3周,为不规则发热,有不同程度的咽痛、咳嗽、全身不适、头痛、头晕22例(占75.8%),声音嘶哑3例(占10.3%),上腹痛4例(占13.7%)。咽部充血27例(占93.1%),浅表淋巴结肿大6例(占20.6%)皮肤焦痂3例(占10.3)%,心律不齐,心音低钝3例(占10.3%)。2实验室…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了研究黑龙江地区密山、绥芬河、嘉荫、东宁、虎林、同江、逊克、萝北、牡丹江、黑河、饶河11口岸蜱类分布、携带及复合感染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利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样本,通过建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通过基因测序对五种新发蜱传疾病作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采集1306只蜱标本,经分类鉴定分属于革蜱属的森林革蜱、硬蜱属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共检测出528例(40.43%)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31例(2.37%)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样本。并证实存在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为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共检测到复合感染12例,复合感染率为0.92%(12/1306)。结论黑龙江口岸媒介蜱类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现象,提示黑龙江地区蜱媒疾病的危险程度很高,急需加强黑龙江口岸地区蜱媒传染病及其复合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发蜱媒疾病预警监测和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4.
正立克次体是一大类专性真核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常呈多形性,革兰阴性。根据第2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立克次体目分为3个科,共16个属。多种立克次体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立克次体可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排泄物、气溶胶进行传播。由于与媒介生物联系密切,此类传染病通常与战争、贫穷和落后卫生条件相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立克次体病在我国已大幅降低。现在,立克次体病是一类新发突发传染病,多种立克次体病如Q热、恙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对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蜱类进行Q热立克次体核酸检测。方法 采集蜱样本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聚合酶链反应扩增Q热com1基因,通过Blast软件比对分析测序产物,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253只蜱,其中优势蜱种为亚洲璃眼蜱,蜱类的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一致。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蜱携带Q热立克次体核酸平均阳性率为16.21%(41/253),亚洲璃眼蜱阳性率为22.65%(41/181),血红扇头蜱、短垫血蜱和边缘革蜱均为阴性,亚洲璃眼蜱显著高于其他蜱种。序列分析显示与Coxiella burnetii Cb175_Guyana(HG825990,圭亚那)进化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结论 阿拉山口口岸地区亚洲璃眼蜱在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间存在多样性,并首次在中哈边境地区亚洲璃眼蜱中检测到Q热立克次体核酸。  相似文献   
66.
患者男性,7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曾发生晕厥3次.12导联同步心电图示:P-P间距0.92s,频率65次/分,P-R间期0.26s,无QRS漏搏,P.v.向下,VS,6向上.R_(Ⅱ、Ⅲ、svF、V1)呈rsr'型,在V5,6导联呈RS 2,R/S < 1,QRS时限0.139,电轴左偏-88°.图1长Ⅱ导联为非同次记录.P-P间距0.69s,频率87次/分.P-R间期0.269,呈2: 1~3: 2下传,QRS时限0.13s,3: 1下传时,第2个下传的R波呈室内差异性传导.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不完全性室内三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完全性左前分支阻滞,一度左后分支阻滞,频率增快时左后分支呈二度莫氏Ⅱ型阻滞).  相似文献   
67.
病人,男,22岁.3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排便、排气减少,伴脐周轻度隐痛、腰背疼痛.无发热、畏寒、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既往史无特殊.查体:一般情况好,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余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腹部叩诊鼓音,肝脾肋下未及,莫氏点压痛(-),麦氏点压痛(-),肠鸣音2次/min.  相似文献   
68.
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恙虫病主要是东方立克次体引发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疾病,在我国西南和东部沿海地区比较流行[1]。我市处在浙江西南部,属自然疫源地,本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以肝脏损害最为常见[2]。我院2000-2010年收治住院的90例恙虫病患者,其中并发肝损害6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9.
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我院自1997年至2005年确诊恙虫病320例,其中儿童40例(12.5%),40例患儿大部分都被误诊,笔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危重型不典型的立克次体感染者早期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临床诊断危重症立克次体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生化结果、外斐反应结果、影像学资料及mNGS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 使用Fisher精确性检验比较mNGS和外斐反应的阳性率。结果 15例立克次体病患者中均有发热症状, 头痛12例, 但具有诊断意义的典型皮疹或焦痂仅为3例, 发生脓毒症休克6例, 多器官功能障碍15例;血液mNGS阳性15例, 其中10例患者在血液中检测出普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 其余5例检测出莫氏立克次体, mNGS阳性率显著高于外斐反应(15/15比0, P<0.001)。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被给予多西环素等治疗, 其中14例好转出院, 1例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出院后1周死亡。结论 mNGS能够提高常规检测结果为阴性的非典型立克次体的检出率, 可为危重型立克次体病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